- 年份
- 2024(2263)
- 2023(3260)
- 2022(2736)
- 2021(2758)
- 2020(2254)
- 2019(5050)
- 2018(4982)
- 2017(8704)
- 2016(5409)
- 2015(6440)
- 2014(6336)
- 2013(5842)
- 2012(5606)
- 2011(5252)
- 2010(5381)
- 2009(4906)
- 2008(4814)
- 2007(4463)
- 2006(3994)
- 2005(3693)
- 学科
- 济(14358)
- 经济(14319)
- 管理(10067)
- 业(8432)
- 中国(6631)
- 教育(6617)
- 企(6532)
- 企业(6532)
- 学(5463)
- 方法(5181)
- 农(4542)
- 理论(4267)
- 数学(4217)
- 数学方法(4118)
- 财(3603)
- 制(3541)
- 教学(3446)
- 业经(3385)
- 融(3292)
- 金融(3292)
- 农业(3127)
- 银(2951)
- 银行(2925)
- 行(2853)
- 和(2749)
- 思想(2636)
- 地方(2601)
- 贸(2580)
- 贸易(2578)
- 政治(2534)
- 机构
- 大学(77980)
- 学院(70031)
- 研究(30963)
- 济(23527)
- 经济(22813)
- 中国(21431)
- 科学(20456)
- 管理(20372)
- 京(18145)
- 农(17082)
- 理学(16959)
- 所(16934)
- 理学院(16621)
- 管理学(16008)
- 管理学院(15897)
- 研究所(15487)
- 农业(13899)
- 范(12922)
- 中心(12910)
- 业大(12909)
- 师范(12717)
- 教育(12092)
- 北京(12025)
- 江(11925)
- 院(11553)
- 财(11363)
- 师范大学(10425)
- 州(9211)
- 研究院(9096)
- 部(8943)
- 基金
- 项目(45671)
- 科学(34564)
- 研究(32854)
- 基金(30848)
- 家(28466)
- 国家(28193)
- 科学基金(22068)
- 社会(18430)
- 省(17997)
- 教育(17407)
- 社会科(17110)
- 社会科学(17102)
- 划(16834)
- 基金项目(15298)
- 自然(14976)
- 自然科(14606)
- 自然科学(14597)
- 自然科学基金(14343)
- 成果(13465)
- 编号(13458)
- 资助(13413)
- 课题(11269)
- 重点(11148)
- 大学(10881)
- 部(10368)
- 发(9922)
- 创(9674)
- 计划(9499)
- 年(9171)
- 科研(9019)
共检索到1206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孙德玉 杨慧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关键词:
儒家 絜矩之道 人格教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保欣 荆亚平
地方志作为史学、地学的结合物,与小说具有叙事同源性关系。在中国小说传统中,方志与小说多有相通之处,且志家与小说家亦有身份的互换。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地方"的发现与方志成规模进入小说,是中国小说历史结构中"国家/地方""国家史/地方史"叙述再平衡的产物。"地方"、地方志进入小说,其小说史意义是引发了当代小说的说"小"与"小"说化,且重构着"中国"的地理、历史、美学、语言的多元性。
关键词:
地方志 当代小说 历史观照 当下逻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边新灿
本文在考察中国古代评价选拔从综合评价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高考招生则探索从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向综合评价回归的螺旋式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探究驱动和制约评价制度演进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技术因素,并聚焦公平和效益范畴进行分析。文章引入信度和效度的概念,并将效益分为"操作效益、质量效益、制度效益"和"直接效益、扩展效益、溢出效益"进行深度讨论。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综合评价不是舶来品,我国古已有之;公平和效益在某些环节、某些具体问题上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察举等综合评价模式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效益,但是无法保证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最终是低效益甚至非效益的;从综合评价做减法转型为统考评价(分数评价),主要是扩展效益起作用: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体制的骨骼、以"仁治"为核心的儒家学派的灵魂和科学选官制度的血液兼信息系统的"三位一体",完成了国家建构;统考评价(分数评价)在直接效益上是一种无奈的差强人意的选择,但它通过起点公平和程序公平,沟通了朝廷与下层知识分子和民意的联系,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扩展效益,在历史上的某些阶段达成了公平和效益的协调;但法久生弊,对公平的极至诉求绑架了评价选拔制度的设计,形成了对统考评价(分数评价)的依赖并形成文化惯性,从而在溢出效益上出现了弊端。对中国古代评价选拔制度演变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有助于对高考制度演变规律的深层次认识。高考招生模式的多元化、综合评价的推进和扩大、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和统考统招、注册入学等多种入学模式的并存是发展趋势,但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公平和效益的辩证关系,稳中求进、两翼齐飞。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俊
《做空VS反做空——信息披露维度的观察》(陈汉文、林勇峰、鲁威朝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8年,然而真正阅读这本书却是在2019年。当时知名企业阿里巴巴、安踏和网红民族企业波司登先后被做空机构狙击,在看相关报道时颇有些费解之处,通过与作者之一聊起这些事时得知此书,而后拜读,疑惑得解,大为欣喜。因而写下这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靖宇
产教融合正成为破解产业和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抉择。新中国成立以后,产业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产教边界清晰、产品导向的产教同构、政治导向的产教捆绑、知识本位导向的产教关系弱化、创新驱动导向的产教关系恢复等阶段,现在正进入产教融合的进行时新阶段。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技术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战略重点是制定《产教融合促进法》,理顺产教融合的法律关系;突出社会组织中介作用,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突出培养机制改革,融合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产学研融合 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赵炎秋 邓智
恩格斯的“历史观点”翻译为“史学观点”是不大妥当的。在恩格斯两篇涉及“历史观点”的重要文献中,“历史观点”的核心内涵都是“现实”。恩格斯的“现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当下的现实;二是过去的现实或者说历史上的现实;三是作者、批评家的思想与认识立足当下的现实,同时符合历史的现实。其基本指向是“真正的现实”。恩格斯的“历史观点”与其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探讨:其一,“历史观点”促进了恩格斯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转向;其二,二者相互契合;其三,二者相互促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刘顺伟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本文以絜矩之道的伦理本位和主体间性两个内在维度揭示德性领导中权利与义务交融、自律与他律统一的特征,在组织内部形成教谕式调节干预机制;同时阐明絜矩之道的忠恕与允中、和谐两个外在维度,借鉴中庸实践思维体系将儒家德性因素导入环境认知、抉择和执行等领导活动中。以絜矩之道为基础构建德性领导的运行机制,在领导理论层面揭示组织中情感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实用理性情境下挖掘本土组织德性领导的生成逻辑,有助于缓解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及员工意义缺失问题,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在领导活动中的耦合。本文构建了强关系引导下的内在自律机制,使德性领导在后现代扁平化网络组织中具有高度适应性,消解组织中领导中心化的弊端,但以伦理情感为领导活动的逻辑起点易产生领导关系锁定和情感束缚等消极影响。
关键词:
儒家 絜矩之道 德性领导 后现代主义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国栋 刘顺伟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本文以絜矩之道的伦理本位和主体间性两个内在维度揭示德性领导中权利与义务交融、自律与他律统一的特征,在组织内部形成教谕式调节干预机制;同时阐明絜矩之道的忠恕与允中、和谐两个外在维度,借鉴中庸实践思维体系将儒家德性因素导入环境认知、抉择和执行等领导活动中。以絜矩之道为基础构建德性领导的运行机制,在领导理论层面揭示组织中情感价值系统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在实用理性情境下挖掘本土组织德性领导的生成逻辑,有助于缓解工具理性思维影响下领导者与员工的对立关系及员工意义缺失问题,促进计算逻辑与情感逻辑
关键词:
儒家 絜矩之道 德性领导 后现代主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展立新
虽说《教育思想的演进》(1938)被认为是涂尔干(E.Durkheim,1858- 1917)历史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代表作,但是国内却一直缺乏对它的理论热情,研究者寥寥。这与我们三种误解有关:1.该书被认为是一部法国中等教育思想史专著,基本上与现代教育理论无关;2.涂尔于的历史观经常被与唯心史观混为一谈,这使得我们无从注意到他在历史学方法论上的特殊贡献;3.由于作者被尊为社会学理论的奠基人,所以我们习惯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其理论的社会学方面,而不自觉地将其历史学和教育学理论边缘化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文兵 吴连才
培育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历史认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工程。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具有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实践导向价值。在这项教育实践中,课程存在虚化泛化倾向,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完善;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创新融合有难度;教师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学实践效能流于浅层,实效性有待增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途径协同引导,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教育常态化;需要夯实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目标导向,推进教育内容体系创新;需要增强主体力量,聚焦实践针对性,提升教育的转化能力;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实效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运超
英国 Warwick大学在短短 35年的办学历史中创出了世界一流的办学奇迹。Warwick大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融入整体的创新精神和文化,敢于尝试新的办学模式。其成功的秘诀是:强调学校的整体利益,实行学校集中调控;不断拓展高等教育服务范围,使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实施追求学术卓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办学战略;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及与工商业界的广泛联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旭雯
现代化是一个从不发达社会向发达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它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构成,体现了其整体性。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在战略部署上经历了从把经济建设作为第一目标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在战略步骤上从"两步走"到"三步走""新三步走"再到"两个十五年";在实践路径上从依靠群众大生产运动提高经济产量到不断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再到推进中国现代化融入世界现代化,并对世界现代化作出贡献。七十年的历史变迁启示我们,中国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中国方案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
现代化 历史进程 中国方案 新中国七十年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宫军
专项审计调查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国家审计活动,在我国审计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和在财政经济体制、机制方面特有的促进作用,得到了历史的检验。回顾我国专项审计调查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有关专项审计调查的理论困惑,深刻认识专项审计调查的科学价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焦存朝 董大伟
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其历史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的转变。文章认为,这一转变的实现,既有情感品质和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社会实践基础。
关键词:
毛泽东 历史观 社会变革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吴承明
本文是对经济史学理论的研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历史观 ,回溯经济史学史 ,介绍西方的历史哲学 ,比较中西方的历史观 ,探究理性发展的道路 ,对理性主义作了反思。第二部分着重探讨经济史方法论问题 ,其中包括实证主义与相关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结构主义和整体史观、经济计量学方法、新制度学派经济史理论 ,并阐发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社会与文化思想变迁的关系。
关键词:
经济史 历史观 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