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71)
2023(2545)
2022(2060)
2021(1989)
2020(1479)
2019(3261)
2018(3029)
2017(5279)
2016(3183)
2015(3553)
2014(3750)
2013(3811)
2012(3663)
2011(3337)
2010(3532)
2009(3461)
2008(3499)
2007(3216)
2006(3111)
2005(3020)
作者
(10660)
(8931)
(8795)
(8509)
(5889)
(4424)
(3830)
(3553)
(3488)
(3323)
(3275)
(3049)
(2892)
(2890)
(2872)
(2722)
(2695)
(2688)
(2584)
(2555)
(2301)
(2286)
(2190)
(2189)
(2096)
(2070)
(1954)
(1952)
(1951)
(1924)
学科
(14046)
经济(14021)
(10726)
(9084)
管理(7969)
农业(7568)
业经(6149)
(5952)
企业(5952)
(5360)
中国(5359)
农业经济(4475)
地方(4381)
(4067)
(3930)
发展(3549)
(3541)
建设(2982)
(2876)
银行(2876)
收入(2763)
(2732)
(2725)
方法(2600)
(2505)
经济建设(2473)
(2377)
(2340)
制度(2339)
(2325)
机构
学院(49668)
大学(48090)
研究(19263)
(17812)
经济(17227)
管理(15669)
中国(15160)
(13249)
理学(12352)
理学院(12167)
科学(11992)
管理学(11844)
管理学院(11753)
(11146)
(10740)
(10326)
农业(10247)
研究所(9640)
(9600)
中心(9007)
(8990)
业大(8509)
(7669)
师范(7633)
(7591)
财经(7137)
北京(6889)
科学院(6442)
农业大学(6317)
(6257)
基金
项目(27656)
研究(20875)
科学(20701)
基金(18479)
(16502)
国家(16313)
科学基金(12790)
社会(12622)
(12063)
社会科(11742)
社会科学(11738)
(9709)
基金项目(9432)
编号(9149)
教育(9119)
成果(8527)
自然(7518)
资助(7419)
自然科(7325)
自然科学(7324)
自然科学基金(7173)
课题(6990)
(6772)
重点(6541)
(6472)
(5857)
(5642)
(5565)
(5408)
发展(5288)
期刊
(28479)
经济(28479)
研究(17136)
(16860)
中国(13045)
农业(12124)
学报(10090)
(8361)
科学(7971)
大学(7434)
学学(6987)
(6678)
金融(6678)
教育(6442)
业经(6311)
管理(5711)
(4795)
农业经济(4234)
问题(3997)
(3869)
技术(3662)
财经(3662)
业大(3527)
农业大学(3390)
农村(3328)
(3328)
经济研究(3314)
(3205)
图书(2904)
(2746)
共检索到88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曾雄生  
中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中心,辅之以耕、耙、耖为基本环节的整地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肥水管理技术,目的在于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这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水稻栽培技术至宋元时期已基本定型,构成中国近千年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石。明清时期,水稻生产得到全面发展,但其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在原有稻作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成为稻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而新方向的调整除了受制于自然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收录在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中徐光启《告乡里文》是研究徐光启生平及明清时期江南农业史的重要史料,其核心问题就是在水灾过后,如何恢复水稻生产。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中所涉及的品种、播种、育秧、移栽、买秧、水利排灌、农业改制等问题进行解读,试图为江南经济史研究提供新的理解。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曾雄生  
中国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以育秧移栽为中心,辅之以耕、耙、耖为基本环节的整地技术,和以耘田、烤田为主的肥水管理技术,目的在于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水稻的产量。这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水稻栽培技术至宋元时期已基本定型,构成中国近千年来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石。明清时期,水稻生产得到全面发展,但其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也越来越频繁。在原有稻作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增强抗御灾害的能力,成为稻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而新方向的调整除了受制于自然因素之外,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收录在明崇祯《松江府志》卷6《物产》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信通  
赋税收入是维持秦汉帝国运行的经济支柱,乡里赋税来源于国家最小基层行政单元里,征收的财物包括口赋、献费、户赋、田租、刍藁。口赋是按人口数量征收的人头税,分成人和儿童两类征收,口赋可以在一年内分批次上缴。献费每人每年上缴六十三钱。户赋每户每年上缴16钱。田租征收以里为单位,一次统一上缴乡部。刍藁不包括在田租之内,刍藁包括户刍、田刍、田藁三项内容,户刍每户每年上缴一石;田刍、田藁由县统一核算所需量,余刍藁数以顷刍律折钱上缴。赋税制度的落实主要靠基层的乡官里吏去完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松义  
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导的部门,而粮食生产又是其中的核心,因为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求以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粮食问题既是广大农民辛勤劳作之所系,同时也是历代统治者关注的焦点。考察历史上的粮食生产,必然要触及到当时的亩产、总产、人均拥有量等基本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先后有不少学者参与了这个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因这个题目难度很大,特别是资料零散不成系统,加上计量上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一时还无法得出众所首肯的结论。有鉴于此,本人不嫌浅陋,以接邻近代的清代为例,探讨一下1840年前夕中国南方稻作区的粮食亩产、总产和人均拥有量问题。作为一个讨论的参与者,目的只是想把我们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卫建  陈金  徐志宇  陈长青  邓艾兴  钱春荣  董文军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雪萍  翁贞林  
以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Probit模型对稻作经营大户对农业有偿技术服务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支付意愿受到户主的文化程度、非农业劳动力比重、对农技部门提供服务的评价、生产资金来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提出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村信贷服务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俊芳  张国忠  许绮川  黄海东  周勇  
针对我国南方油-稻、麦-稻、稻-稻、肥-稻等多种水稻种植制度长期并存,水稻前茬作物收获后残留田间的秸秆愈留愈高,传统人畜力和常规机械耕整方式难以将其翻埋还田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诸多不良后果,阐述了最新研制成功的专利技术及装备船式旋耕埋草机的基本结构、工作机理与试验结果。通过机船合一、结构组合、性能综合所构建的本作业机组,体现了水田适度耕整、秸秆埋覆还田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解决了水田现代耕作的难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魏海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抛秧稻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使抛秧稻作获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形成了集省工省力与高效于一体、能适应各种稻作体制和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抛秧稻作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构成:(1)阐明了抛秧立苗过程;(2)剖析了田间分布格局及其生态生理效应;(3)揭示了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基本特征;(4)研明了高产形成规律及调控途径;(5)创立了多样化实用育秧方法;(6)研究并集成了大田培管配套技术。该技术体系的4个主要特征:(1)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多元结构技术体系;(2)具有在实事中求"是"的科学基础;(3)实用性强、应用性广、推广速度快;(4)紧扣现代稻作发展...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迟道才  孙一迪  吴奇  卜凡刚  许杏娟  陈涛涛  张丽  
为探讨沸石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设有遮雨棚的测坑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节水灌溉时不同沸石与氮肥水平对水稻理论产量、干物质积累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理论产量随氮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趋势变缓;中低水平沸石5~10t·hm-2对水稻的增产效应显著,高水平沸石15t·hm-2增产趋势变缓。随着氮肥的增加水稻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增加;适量沸石的投入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含氮量。沸石和肥都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不同氮肥水平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表现为:N3(105kg·hm-2)>N4(157.5kg·hm-2)>N2(52.5kg·hm-2)>N1(0kg·h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童绍玉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 ,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 ;区位具有过渡性 :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 ,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 ,与本土文化圆融 ,古代三大原始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多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 ,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 ,独特的祭祀活动、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江  向平安  
【目的】湖南稻作系统以一季稻和双季稻种植制度为主。论文通过评价稻作技术的调整对不同季别水稻种植效率的影响,期望为水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资料获取2002—2016年湖南早稻、中稻和晚稻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原始数据,采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三季稻作系统的动态发展状况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再将其能值投入产出效率与传统经济利润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002—2016年湖南稻田生态系统中投入的自然资源能值相对稳定,投入能值大部分依赖购买能值并趋向增加;能值投入结构调整为机械>人工+畜力>化肥>农药或种子>燃料>有机肥,农业机械化逐渐代替了以人工、畜力为主的生产方式。系统每千公顷种植面积的购买能值投入中不可更新工业能值投入呈明显增长趋势,其中机械作业能值投入贡献率最高,化肥投入为中稻>早、晚稻且长年居高不下,农药投入为中、晚稻>早稻且趋向增加;可更新有机能值投入密度则趋向减少,其中人工能值虽显著下降,其贡献率仍最高,种子投入为早稻>晚稻>中稻且早、晚稻趋向增加,畜力能值投入转变为中稻>早、晚稻且趋向不断减少,有机肥投入能值不断减少;购买能值投入从2012年起转变为中稻>早稻>晚稻系统。系统单位种植面积的能值产出、生态和经济平均利润率均为中稻>晚稻>早稻;早稻种植面积始终低于晚稻。系统能值指标变化趋势为:能值投入率方面晚稻>早稻、中稻;能值产出率方面中稻>晚稻>早稻;系统对环境的压力较小,但环境负载率指标增长较快且晚稻>早、中稻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已大幅下降至早、晚稻系统。【结论】湖南稻作系统生产方式日益现代化,系统富有活力但发展潜力日益下降。稻作经营仍属于粗放型方式,致使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大量投入,造成短期内系统环境压力增大、生态和经济利润率不断下滑,不利于系统长期可持续发展。虽然湖南中稻生态系统的环境负载率、可持续发展指数、平均利润率仍优于早、晚稻系统,但由于系统投入了较多的人工、畜力、化肥和农药能值且其机械能值效率较低,致使其能值产出率、生态和经济利润率降幅较大并与晚稻系统基本持平,其竞争优势日益缩小。早稻系统种子能值投入较高且能值产出密度和利润率较低,晚稻系统购买能值投入产出综合效益较高。湖南稻作农业现代化的地域不均衡发展矛盾依然突出。无论哪个水稻季别,以市场价值作为评价依据的成本-收益分析法,低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真实价值。政府需针对早、中、晚稻制定激励政策,以保障稻农的利益和实现稻作永续经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安强  刘桂娥  
根据考古材料对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了归纳论述。分析认为 :岭面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可能肇始于 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牛栏洞遗存 )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 (如石峡文化 )和晚期 (晓锦遗存 )继续存在且有所发展 :但受气候 ,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在史前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稻作农耕文化区。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毛林  陶玲  李晓莉  毛梦哲  陆光全  李谷  
为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池塘养殖废水,结合生物滤池和水上稻作技术,设计并构建了一种适合于水稻种植的水处理系统。系统运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9~0.58 m/d,气水比为2~4时都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水处理效果。将池塘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在水力负荷为0.58 m/d,气水比为2的条件下,系统对养殖废水中TAN、TN、TP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33.75%~34.31%、59.21%~64.53%、68.43%~73.75%和71.66%~74.37%。与此同时,水处理系统获得7 127.01 kg/hm~2的水稻产量。由此实现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是一种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