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
- 2023(1413)
- 2022(1369)
- 2021(1298)
- 2020(1073)
- 2019(2355)
- 2018(2372)
- 2017(4954)
- 2016(2552)
- 2015(2901)
- 2014(2938)
- 2013(2983)
- 2012(2799)
- 2011(2638)
- 2010(2752)
- 2009(2396)
- 2008(2429)
- 2007(2339)
- 2006(2267)
- 2005(1847)
- 学科
- 济(11792)
- 经济(11661)
- 管理(7040)
- 企(6452)
- 企业(6452)
- 业(6306)
- 方法(5661)
- 业经(4318)
- 和(4228)
- 理论(3994)
- 中国(3822)
- 农(3607)
- 社会(3511)
- 数学(2928)
- 数学方法(2911)
- 经济理论(2887)
- 企业经济(2870)
- 财(2725)
- 学(2501)
- 制(2358)
- 地方(2126)
- 农业(1880)
- 教育(1846)
- 策(1734)
- 环境(1729)
- 障(1642)
- 保障(1640)
- 社会保障(1640)
- 福利(1589)
- 划(1544)
- 机构
- 大学(38949)
- 学院(37741)
- 济(16840)
- 经济(16522)
- 管理(14445)
- 研究(14172)
- 理学(12316)
- 理学院(12143)
- 管理学(11958)
- 管理学院(11866)
- 中国(10185)
- 京(8168)
- 财(7907)
- 科学(7896)
- 所(7203)
- 研究所(6318)
- 财经(6267)
- 江(6122)
- 中心(5991)
- 经(5680)
- 范(5666)
- 师范(5643)
- 社会(5546)
- 农(5247)
- 北京(5158)
- 经济学(5126)
- 院(4815)
- 业大(4785)
- 师范大学(4617)
- 财经大学(4607)
共检索到62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成勋
17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第一次就产业结构问题作出推断,克拉克继承其衣钵于19世纪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进一步提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一个社会的产业结构无论从劳动人口比重,还是从国民收入比率来看,均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駄田井正
一、后工业化的征候 (一)平成景气与萧条 后工业社会是由丹尼尔·贝尔创造的词汇,随着第三产业成长为经济的主力,出现了与第二产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社会不同的情况。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加尔布雷斯的《新产业社会》,德洛克的《后资本主义》以及波兰尼的《后市场经济》,分析的是同样的事情。 有一种看法认为,在美国和英国后工业社会已经到来,其经济力正在减弱。至于日本的情况如何,有多种看法,我以为正在迅速地发生同样的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韩端 田新民
北京市正面临着"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契机。后工业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由产品生产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即以工业为主体转变为以服务业为经济的主要部门。本文通过回顾后工业社会理论,梳理出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进程。接着,剖析东亚各国虽然创造了增长奇迹,但走向后工业社会却面临巨大挑战的问题。然后,指出北京市已经显现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最后,针对北京市的后工业转型提出战略性举措。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华锋
工业社会时期理性官僚的非人格化趋向,强势官僚制对共同体结构的固化和对技术理性的膜拜,造就管理行政无法避免行政人员的道德错位,"行政之恶"现象滋生蔓延。为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在后工业社会服务行政的审视下,对管理行政及其科学管理范式进行细致地反思与批判,在服务行政本体论的追寻过程中,探求道德社会的建构逻辑;在伦理觉识与启蒙过程中,通过道德管理实现对社会管理价值体系与行为逻辑的修正,建构由道德权威统合下的社会秩序网络。
关键词:
后工业社会 行政之恶 服务行政 道德管理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晓春
后工业社会是指工业化以后的社会形态 ,是以信息为中心 ,以知识经济为支柱的社会。工业社会资本优先、后工业社会知识优先 ,知识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在推行工业化的同时 ,应逐渐实现七个方面的切换 ,向后工业社会过渡。
关键词: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知识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水源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段小虎
合作是在人际交往和行为互动中生成的一种社会秩序。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权利结构、主体结构的变化,使合作的基础、领域、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单纯依赖政府或市场,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共事物治理问题。在公共图书馆治理的问题上,当各种试图在体制内探求参与治理的努力最终止步于体制之时,就需要以超越体制的视野,从治理结构以及合作治理实践发展中,把握公共图书馆治理演变的历史逻辑。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岳晓鹏 高珊 吕宏涛
基于后工业时代背景,总结了美国共识社区可持续转型各阶段的突出特点,分析得出其发展趋势呈现由非可持续向可持续、由理想向现实主义转变的主要特征。指出生态村作为转型衍生的典型代表,通过创建可持续居住模式,为社会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以伊萨卡生态村为例,通过归纳其生态、经济和社会维度的可持续发展举措,阐述生态村建设的整体设计原则,并通过剖析其实践成果制度化的实现机制,探究生态村变革发展机制的基本过程。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毅鹏
作为以现代性阐释为主旨的学科体系,社会学在其诞生伊始便以工业化进程及其社会影响为研究对象;古典社会学在发轫期提出的“劳动异化”“社会团结”“科层制”等理论命题,奠定了工业社会学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理论前提。学科分支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学并未在古典时期产生,而是到20世纪20年代,以梅奥为首的哈佛大学研究小组所进行的“霍桑实验”,开启了不同于管理学的社会研究范式,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出发点,兼具突出的实用性和理论性,方才真正揭开学科分支意义上工业社会学发展的序幕。此后,工业社会学在欧美、苏联和东亚多线平行演进,形成了不同的分析范式。在微观视域,针对工业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工作效率和组织形式等问题展开研究,同时亦注意在宏观层面将工厂社会纳入工业社会总体的社会变迁之中来加以理解。进入20世纪晚期,工业社会学开始出现明显的式微现象,对此,我们应将其置于工业社会学起源和变迁的总体进程中来加以理解,此种式微现象并不意味着工业社会学的终结,而是以新的形态获得学科转换与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戎文佐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丁永为
杜威对工业社会中民主与教育关系的认识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1894年,杜威开始尝试讨论三者关系。1903年,杜威突破此前的技术与适应视界,开始使用权力与控制的视角研究三者关系。基于这一视角,杜威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向教师赋权,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随后提出教师的"专业精神"概念,呼吁教师直接参与社会改革,践行公民自由。《民主与教育》提出了要把民主的发展与工业的改造和教育的变革结合起来的使命,而对于这个任务应该由谁来完成,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意识和精神,以及怎么完成,如何突破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等问题却被悬置起来,成为其前后教育思想发展中的一次明显断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宏波 金锋
城市的兴起为乡村产品提供了有利的市场,同时引进了秩序和良好的政府,给乡村带来了制度和文明。在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商业的发展,古代贵族权威瓦解,地方司法及其产业政策得以合理构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因此,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大周边城市对乡村经济的带动和扶持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程介明
在后工业时代的知识社会,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本文试图从工作场所发生的变化开始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工作场所的显著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型组织中的工作小组、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作者构成了当今后工业社会中的组织形态。这些机构组织不稳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动、改组、合并甚至瓦解。随之而来的是个人的职业生活也完全不同工作流动性增强,工作方式更灵活,个人需要具有创造性、有团队精神、能够应变、善于探索、随时随地准备学习新知识、可以自如地跨越专业跨越文化。这些变化使教育中的筛选、专门化、念书、资历等概念面临严重的挑战。另一方面,教育领域一些表面上看似零碎和孤立的创新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促使我们对“教育”概...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黄金老
对于金融自由化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反对者甚众。早期,以新结构主义为主,近期则以斯蒂格里兹主张的金融约束理论影响最大。然而分析两大反对派的观点后发现,“两者(金融自由化与反对派)的区别并不是要不要金融自由化,而是如何自由化。”(Yoon JeCho,199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