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
- 2023(145)
- 2022(136)
- 2021(160)
- 2020(144)
- 2019(266)
- 2018(295)
- 2017(541)
- 2016(325)
- 2015(379)
- 2014(360)
- 2013(331)
- 2012(360)
- 2011(309)
- 2010(323)
- 2009(304)
- 2008(303)
- 2007(284)
- 2006(253)
- 2005(238)
- 学科
- 济(787)
- 经济(785)
- 管理(611)
- 业(562)
- 企(507)
- 企业(507)
- 学(386)
- 中国(376)
- 法(361)
- 教育(300)
- 财(282)
- 理论(270)
- 制(238)
- 诗(233)
- 方法(228)
- 贸(207)
- 贸易(207)
- 易(199)
- 歌(198)
- 诗歌(198)
- 银(197)
- 银行(197)
- 业经(188)
- 农(184)
- 行(183)
- 税(182)
- 地方(175)
- 和(170)
- 融(170)
- 金融(170)
- 机构
- 大学(4081)
- 学院(3735)
- 研究(1256)
- 济(1054)
- 经济(1008)
- 中国(917)
- 管理(909)
- 京(863)
- 范(844)
- 师范(843)
- 江(741)
- 财(726)
- 理学(696)
- 师范大学(688)
- 理学院(678)
- 所(675)
- 管理学(662)
- 科学(654)
- 管理学院(649)
- 教育(631)
- 州(599)
- 研究所(553)
- 中心(531)
- 北京(523)
- 财经(510)
- 系(465)
- 经(452)
- 图书(440)
- 院(439)
- 书馆(426)
共检索到7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晚清"新版"学人之诗是指是晚清以来受海外异质文化影响的一批"新式"学人创作的诗歌,他们把西方的政治思想、历史文化、风土名物以及"新"事物、"新"现象引入诗歌创作之中,开创了中国诗歌新的局面。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大致经历了生硬扯入新名词洋典故、驳杂掺入西学、有机融入西学等三个阶段。晚清"新版"学人之诗兴起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内部因素,以及晚清社会政治和学术思潮等外部因素来考虑。
关键词:
晚清 “新版”学人之诗 西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铁芳
“诗言志”,古典诗教敞开个体成人的基本范型。诗教之意涵乃是在引导个体打开经典诗篇的过程中涵养价值,激发志意,调理性情,变化气质。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乃是契合儿童发展、能够给予儿童以开阔气象的精神资源。唐诗之教,就是从唐诗出发来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让个体在潜移默化之中成为世界之人,成为有世界的人,进而让唐诗作为一种生命的文本得到欣赏、体会,能够融入儿童生命之中,滋养个体以开阔的唐诗气象,年少个体也在无形之中进入中华民族活泼不已的生命长河,一点点化入民族文化精神的命脉。由此,唐诗之教乃是作为蒙以养正的教育实践方式之典范。
关键词:
唐诗之教 唐诗气象 中国少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叶当前
送别诗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元素,对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古代的祖饯仪式,揭示送别诗的起因,并结合古代文史资料对送别诗进行合理的归类,以期促进送别诗个案的研究与运用,从而推动旅游文学的深度开拓。
关键词:
旅游文学 送别诗 分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鹏程
《诗薮》一书体现了胡应麟的诗歌流变观,是明代晚期一部重要诗歌理论著作。文章以七言体为例,兼及古体七言歌行及其所影响的七言律诗,分析胡应麟《诗薮》之诗体流变观。分别考察"辨体"与"体变"、古体七言之变、近体古体七言之变,分析《诗薮》诗体流变观之复杂性与宏观性,运动性与规律性。
关键词:
七言体 胡应麟 《诗薮》 诗体流变观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金生鈜
黄济教授秉承儒家仁学与诚的传统,心学双修,人格学问具有诚的气象。黄济教授的"诚"表现在其诗中。诚与诗相通,是教育性的,诗言志,表征了诚之诗性和诗心。诗感化人心,激励自我和他者的精神生成,这是诗的教育之韵。诗与诚二者通达天道人性,激发人心崇善、向善,召唤人的善思与善行,是培育自我、教导他人、改善世间(成事)的根本方式。无诚则无诗,无诗则无教,诗性、诗心与教心都以诚为本。诚是教育的构成性条件。黄济教授具有诗心,也力图实现诗性,并以诚统一诗心、诗性与教心,其人格的温柔敦厚,表征了诗教和诗育作为精神性实践的教育之诚。
关键词:
黄济教授 诚 诗心 教心 诗性教育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郑俊华
明中叶以降东南山区地域开发所带来的商业发展,使河流的航运价值得到凸显,这不可避免地会与山区大量截流灌溉的堰坝水利工程发生冲突。为了解决船筏过堰问题,协调农商之间的灌溉、航运纠纷,地方逐渐形成了夏秋闭堰、冬春开堰的开闭堰制度,以及向过往商贩征收过堰费的制度。这两项制度的确立,表明农商双方在过堰问题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区域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动,围绕船筏过堰产生的纠纷并未完全消失。对此,地方官通常在仍循往例的行事原则下,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处理或微调,而非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工程技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地方社会很难从根源上摆脱过堰问题之困境。
关键词:
东南山区 灌溉 航运 纠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年丰
西汉开创了强盛的大一统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形成了统一的汉族。后世许多诗人对西汉的开创、东汉的中兴,都有着深深的认同,形成了浓重的汉朝情结。以钱澄之为代表的明遗民诗人身处异代,怀黍离之悲,"夷夏之防"观念也使他们特别推重"汉"以及与"汉"相关的人、事、物,在诗歌中通过以"汉"代指"明",表现了遗民诗人独有的"汉朝情结"。
关键词:
明遗民 钱澄之 诗歌 情结 汉朝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友胜
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调彰显了孔颜之乐的人格魅力。其诗吟咏性情而不累于性情,多表现其安贫乐道的思想与生活状况,是其"道充是贵,身安是富"价值观的生活化与具体实践。与表达孔颜乐处相联系的是,周敦颐诗歌中透露出浓厚的山水林泉之趣。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体现了思想上儒道释的统合,即将儒家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的寻仙访胜与禅宗的超尘出世、归隐林泉熔于一炉。其自然山水之趣、泉石之乐不是一般文人简单的所谓逃避现实,排遣忧愤的行为,也不是所谓"思想为儒、生活为道",而是其哲学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的投射与反映。
关键词:
周敦颐 孔颜之乐 林泉之趣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一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陈毓罴教授,在《文学遗产增刊》第15辑发表《浮生六记足本考辨》,文中披露了他在《元和县志》上发现的沈复的两首诗:《望海》与《雨中游山》。笔者依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记载的《元和县志》版本,对此说存有疑义。后经查实,发现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是秦境和姚燮,而不是沈复。
关键词:
沈复 元和县志 象山县志 秦境 姚燮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温明丽
采用文献分析法,并加入质性研究的访谈叙事法,前者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论述教化的本质与意涵;后者则辅助说明教化蕴含的人文、伦理与审美的力量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自主性,也可激发教师反思并改变其对学生的态度,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彰显思觉行盼是教化哲学观的基本要素,促使教育活动得以兼顾具自主意识的个体主体性与实践伦理的社会性。质言之,若教育活动不违其以德为核心的本质,则教育与教化乃一体之两面,即两者均在化育人才,使其知书达礼,恪尽职责,有守有分,是士人、是君子、是高尚品格的仁者,乃至于圣人。确立了教化乃主体性与社会性辩证合之知行活动,具有批判性思考的社会性意义,也是诗...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明
散原老人陈三立的诗中有若干习用之字,形成了民国学者王一叶所指出的"印象派"特点。他常用"光""照""影""气""痕"等字摹写事物之光影痕迹与气韵,多用"梦""魂"等字写主观精神之迷离印象,常用的"飘""摇""悬""挂"等字则描摹了光影和声响的飘摇不定之态。这表明诗人的目光是印象式的速写,也表现了散原诗中疏离的物我关系,这种疏离的物我关系直接体现在"隔""挂眼"等常用字词上。这种朦胧昏暗的意境和疏离的物我关系,与陈散原的遗世心态有关。
关键词:
陈散原 常用字 印象主义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郑韵扬
宋代咏物诗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即对"缺席之物"的赋咏。其所咏之物于当下并不存在,或者未正常、直接地显现。这在诗中具体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物尚未出现或出现后消失,体现了宋代咏物诗择物眼光的深细化。二是在某种特定时节,通常会存在的事物意外地并未出现,与诗歌日常化密切相关。三是诗人在与物的互动中发现其缺席,表现出对诗境的主动构建。对"缺席之物"的赋咏,反映了宋人对自然、物与我的认识的转变,展现了宋代咏物诗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
咏物诗 缺席 物态 物性 诗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