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41)
2023(13585)
2022(11513)
2021(10565)
2020(9197)
2019(20838)
2018(20489)
2017(39522)
2016(21522)
2015(23986)
2014(23777)
2013(23279)
2012(21010)
2011(18600)
2010(18247)
2009(16809)
2008(16409)
2007(14435)
2006(11848)
2005(10107)
作者
(62404)
(52180)
(52174)
(49479)
(32901)
(25348)
(23772)
(20759)
(19644)
(18248)
(17571)
(17442)
(16513)
(16269)
(16203)
(16037)
(16007)
(15563)
(15048)
(14983)
(13102)
(12786)
(12365)
(11945)
(11856)
(11608)
(11484)
(11368)
(10601)
(10461)
学科
(85377)
经济(85286)
管理(61566)
(60151)
(48481)
企业(48481)
方法(45317)
数学(40784)
数学方法(40282)
(23544)
(23208)
中国(21751)
业经(17851)
(17572)
贸易(17570)
(17375)
(17134)
农业(16108)
(15420)
财务(15377)
财务管理(15344)
企业财务(14475)
地方(14405)
(13687)
技术(13137)
环境(12444)
(12288)
理论(12212)
(11763)
银行(11704)
机构
大学(303467)
学院(303370)
(122775)
经济(120488)
管理(119746)
理学(105595)
理学院(104475)
管理学(102484)
管理学院(101945)
研究(95422)
中国(70265)
科学(61951)
(61157)
(56824)
(53733)
业大(51010)
(47984)
中心(45762)
农业(45564)
财经(44735)
研究所(44364)
(42852)
(40866)
经济学(38311)
(36991)
北京(36898)
师范(36447)
经济学院(35030)
(34173)
(33669)
基金
项目(216843)
科学(170491)
基金(159752)
研究(149870)
(141853)
国家(140721)
科学基金(120743)
社会(96604)
社会科(91704)
社会科学(91677)
基金项目(85624)
(85194)
自然(81518)
自然科(79751)
自然科学(79723)
自然科学基金(78299)
(72386)
教育(69768)
资助(64820)
编号(58847)
重点(49006)
(47805)
(45730)
成果(45398)
(45360)
科研(43404)
创新(42746)
计划(42123)
教育部(40830)
国家社会(40495)
期刊
(119586)
经济(119586)
研究(75262)
学报(54287)
中国(50592)
(49589)
科学(47070)
(42470)
大学(40166)
管理(40137)
学学(38551)
农业(33537)
技术(25509)
教育(24446)
(21882)
金融(21882)
财经(21544)
业经(20751)
经济研究(20084)
(18436)
(18072)
问题(16613)
(16038)
统计(15361)
技术经济(14741)
科技(14517)
(14370)
商业(14316)
业大(13994)
理论(13553)
共检索到410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庆玉  
基于就业与加班时间之间可能的替代关系,利用《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雇佣的影响。基于各地历史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分组进行的双差分分析表明,《劳动合同法》具有正向加班时间效应和负向就业效应,这一结论在根据结案率及劳动合同签订率变化情况对分组进行调整的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劳动合同法》的就业效应之所以相对较弱,可能是因为我国的企业未像发达国家的企业那样采取了资本深化、提高生产率的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建武  高松茂  
文章通过静态模型、比较静态和动态模型分析了《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合同法》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维护市场公平交易,而且并不必然会导致失业率升高;它更加有利于遵纪守法的经营者、有利于促进落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工短缺"。事实上,《劳动合同法》起到了鞭策落后、鼓励先进的作用,最终维护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竞争。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黎秀蓉  
改革开放带来劳动关系的变迁,从而引起劳动法律的变迁,表现为从《劳动法》演变到《劳动合同法》。法律变迁的逻辑是对法律价值———正义和效率的追求和二者的统一,博弈论方法用数学工具阐释并证明了这一逻辑。根据逻辑推演,独立工会与罢工权是下一步法律变迁的方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爽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开始实施。新法出台前后一直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也引发了一些"震荡"。全面、客观地判断和分析有关现象和问题,及时、准确地把握相关动态,对当前积极推进新法实施、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协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宜勇  邢伟  
与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规定更为明确具体,包括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适用条件进行界定等。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用人单位的劳动力成本将会有所提高。当前我国应切实加强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宣传,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劳动监察职责,更好地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就业。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云  金祥荣  
近年来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呈现差距日益加大的"马太效应"。通过对中国30个省市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研发、技术机会及吸收能力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绩效具有累积循环的影响作用,这一累积循环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的"轨道",从而导致创新的区域差异日益明显。实证研究还证实了研发两面性的存在,并首次证实技术机会对于技术创新的显著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继彤  
很多企业家担心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会增加企业成本,因此不少企业赶在该法实施之前采取规避措施。本文通过广泛企业调查,对劳动合同法的成本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带来的成本增幅存在较大差异。从规模角度看,对小规模企业影响较大;从不同所有制形式看,对私营企业影响较大;从行业看,对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影响较大。文章建议从三方面完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李雄  田力  
辞职权是劳动合同立法规定的一项旨在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对《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辞职权性质的不同理解与适用,是学界与实务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基于对劳动合同目的之透视,《劳动法》第三十一条、《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辞职权既是实体性规定,又是程序性规定,这是处理辞职权相关问题的关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丽雯  
《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实施。该法是继《劳动法》颁布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从该法实施的一年来看,它不仅关系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熊波  
观察《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影响不应忽视《劳动合同法》本身是在沿袭既有立法思路的基础上回应现实问题的产物。在司法实践中,《劳动合同法》的"刚性"在不断地博弈中已被不断稀释,具有了相当的"弹性"。孤立、静态地观察《劳动合同法》,不利于客观、理性看待《劳动合同法》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庆玉  
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劳动者的自由流动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考察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自由流动以及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影响,该文采用CHIP数据中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合同法》实施后,我国劳动者总体的离职倾向有所降低,但是劳动者个体的离职倾向因其自身特征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确定劳动者离职倾向与《劳动合同法》实施之间的关系,该文利用双差分方法进行了考察,发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确实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离职倾向,并且这个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由于劳动者离职倾向的降低可能会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活力,该文最后针对劳动合同法的就业保护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熊新发  陈玉杰  
《劳动合同法》从起草之初到最后实施,一直在激烈的争论中前行。本应最中立的学术界,似乎争论更为激烈。现在,当这场堪称"真理标准大讨论"的争论尘埃落定的时候,学术界应该冷静思考争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文章将《劳动合同法》纳入更广泛的劳动科学的视野,通过分析,得出劳动科学的研究应该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伦理性、中立性等五大特征。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文涛  
在《劳动合同法》第26、28条的适用和执行过程中,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宗旨出发,可以考虑区分劳动合同的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劳动合同的相对无效制度的价值在于弥补现行的《劳动合同法》第28条在适用中的不足,并与《劳动合同法》第27条衔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正当的工资请求权和关涉到其他善意第三人的交易安全。劳动合同法上的部分无效、绝对无效、相对无效、无效行为转换等制度规则共同组成劳动合同的效力群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