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40)
- 2023(15819)
- 2022(13594)
- 2021(12570)
- 2020(10291)
- 2019(23474)
- 2018(23391)
- 2017(45034)
- 2016(24245)
- 2015(27091)
- 2014(27325)
- 2013(27295)
- 2012(25395)
- 2011(23028)
- 2010(23261)
- 2009(21450)
- 2008(20752)
- 2007(18355)
- 2006(16433)
- 2005(15048)
- 学科
- 济(117903)
- 经济(117798)
- 管理(66084)
- 业(63486)
- 企(49240)
- 企业(49240)
- 方法(43654)
- 数学(37628)
- 数学方法(37273)
- 中国(32861)
- 地方(30522)
- 农(29699)
- 业经(24807)
- 学(24044)
- 财(22119)
- 农业(21185)
- 贸(18352)
- 贸易(18339)
- 制(18241)
- 地方经济(17725)
- 易(17631)
- 环境(17363)
- 融(16960)
- 金融(16958)
- 银(16763)
- 银行(16718)
- 和(16666)
- 理论(16391)
- 行(16142)
- 发(15579)
- 机构
- 大学(349903)
- 学院(348815)
- 济(148776)
- 经济(145658)
- 管理(135336)
- 研究(126149)
- 理学(115889)
- 理学院(114515)
- 管理学(112709)
- 管理学院(112069)
- 中国(94115)
- 科学(76558)
- 京(76147)
- 财(65358)
- 所(64271)
- 研究所(58198)
- 中心(55366)
- 农(55022)
- 江(52090)
- 财经(51767)
- 业大(49574)
- 北京(49008)
- 范(48150)
- 师范(47722)
- 经(46964)
- 院(45877)
- 经济学(45220)
- 农业(42539)
- 州(42288)
- 经济学院(40330)
- 基金
- 项目(232767)
- 科学(183199)
- 研究(172199)
- 基金(167833)
- 家(145923)
- 国家(144679)
- 科学基金(123705)
- 社会(109299)
- 社会科(103554)
- 社会科学(103529)
- 省(90682)
- 基金项目(88750)
- 自然(78592)
- 教育(77879)
- 自然科(76714)
- 自然科学(76700)
- 划(76407)
- 自然科学基金(75290)
- 编号(70130)
- 资助(69111)
- 成果(57327)
- 发(54113)
- 重点(52304)
- 部(50961)
- 课题(48999)
- 创(47835)
- 国家社会(44915)
- 创新(44700)
- 教育部(43672)
- 科研(43649)
- 期刊
- 济(174123)
- 经济(174123)
- 研究(110572)
- 中国(73110)
- 学报(52729)
- 管理(51672)
- 农(50820)
- 科学(50324)
- 财(47297)
- 教育(40106)
- 大学(39817)
- 学学(37362)
- 农业(35404)
- 融(32494)
- 金融(32494)
- 技术(31304)
- 经济研究(28211)
- 业经(27326)
- 财经(25564)
- 问题(22185)
- 经(21988)
- 技术经济(18507)
- 图书(18477)
- 业(17833)
- 理论(16872)
- 科技(16609)
- 资源(16335)
- 现代(16086)
- 贸(16054)
- 世界(15878)
共检索到5362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车伟
《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一书,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该著作是樊士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完成的博士论文,该文曾获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经济学领域全国共10名)。该书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对劳动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军 高彦彦
劳动力流动是地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着效率差异,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模型对劳动力流动与增长极培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合江苏区域差距的现实指出,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以江苏沿海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为抓手,以培育区域增长极为核心,引致劳动力尤其是高级劳动力的流入,以推动江苏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经济增长极 乘数效应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朱炎亮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通过引入资本的外部性、劳动力集聚的规模效应,并基于城乡分割的政治经济学机制,建立了一个"二元"经济两部门扩展模型,本模型对城市化、经济增长、城乡差距和城乡分治政策的内生变化过程进行了讨论。模型表明,如果城乡分治政策存在使得农村部门的劳动力流入城市部门受到限制,那么整个社会福利水平就得不到最大化的结果。城乡分治政策内生变化过程是基于城市户籍居民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城乡分治政策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劳动力要素配置,导致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经济结构转变和影响了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使整体经济效率受损,而且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城乡分割 集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樊士德 姜德波
劳动力外流后,无论是形成转移刚性即不回流还是回流,都会对区域间的企业转移行为和整个产业转移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区域能否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本文围绕地区差距抑或区域协调发展,从劳动力流动与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三个方面回顾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间的内在关系,从理论研究视角回答了三个重要问题:劳动力流动究竟熨平还是拉大了地区差距?劳动力流动与产业转移究竟孰因孰果?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劳动力流动进行内生化,建立其对产业转移与地区差距研究的新的分析框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丽萍 杨筠 陈习琼
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本文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云南省金融活动的区域化运行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且两者之间的外延基本重合。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金融发展程度比较低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因此政府应关注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云南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区域金融发展 经济差异 云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伟丽 覃成林
文章提出了区域间经济增长关联性的定义,并以此定义为基础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四大政策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①西部与东部及东北地区间均形成了良好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关联性。同时,中部、东部及西部等三大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增长关联性。除此之外,其他区域组合之间不存在经济增长关联性。②西部经济增长是东部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东部、东北及西部同为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③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分析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受到干扰后对其他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发达的东部地区对欠发达的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这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没有产生较强的推进作用,而且,欠发达区域之间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最后,提出了增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政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姚雪松
在人口红利拐点下,分析了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的理论机制,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了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回归模型,在人口红利拐点的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劳动力流动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趋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这会加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产业集聚对提升区域经济水平有积极作用;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优化劳动力配置和缓解老龄化压力尤为关键;分区域分析则揭示了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差异化推动作用,其中上游区域的劳动力市场活跃度和下游地区的市场成熟度及人才优势是推动各自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吴鹏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就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城市化 工业化 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李蕾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水平集中在[0.4,0.8]之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物流业生产总值对协调发展水平有负向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经济增长 生态环境 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胡宁宁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玉鸣 张燕
如何协调高速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及资源耗竭的关系涉及到人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和承载,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于经济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18项指标构成的"经济增长与环境"系统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熵值赋权法对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尚处于低强度低协调的低水平耦合阶段;各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且区域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对应关系;区域耦合强度与协调程...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晓灵 康铭敏
明确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间的协调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对2008-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引力模型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及其空间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样本期间,关中平原城市群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综合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均衡;(2)关中平原城市群各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不断改善趋势,城市间耦合协调度分级明显,仅西安属于良好协调类型,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有较大提升空间;(3)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耦合协调引力程度较低,西安的引力强度最高,天水、平凉和庆阳的引力强度相对较低。据此,建议加强空间联系,通过推动经济良性增长和优化资源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晓阳 黄毅祥
文章以1979~2011年中国各省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人口空间分布和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已经出现空间聚集现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集中偏高,西部地区集中偏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省际经济差异表现为长期趋同;但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不合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已出现人口规模不经济抑制区域经济的增长;劳动力的省际迁移已出现过度的现象,因此劳动力的适度回流将有助于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省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城乡储蓄,因此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不合理聚集,更容易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两极化。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区域经济 空间计量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劳动力市场化不仅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化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化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且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配置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劳动力数量市场化配置;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化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基本呈现“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曹梦渊 李豫新
劳动力市场化不仅是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双重视角实证检验了劳动力市场化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化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且伴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这种促进作用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劳动力数量和价格市场化配置均能显著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劳动力价格市场化配置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劳动力数量市场化配置;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市场化能够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加速技术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劳动力市场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基本呈现“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为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丰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