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34)
2023(15583)
2022(13289)
2021(12245)
2020(10304)
2019(23356)
2018(23215)
2017(45217)
2016(24536)
2015(27384)
2014(27320)
2013(27294)
2012(24820)
2011(22155)
2010(22170)
2009(20784)
2008(20511)
2007(18457)
2006(16460)
2005(14436)
作者
(70758)
(59011)
(58778)
(55652)
(37252)
(28416)
(26527)
(23379)
(22371)
(21039)
(20181)
(19900)
(18686)
(18523)
(17960)
(17900)
(17576)
(17403)
(16863)
(16812)
(14753)
(14445)
(14246)
(13681)
(13285)
(13219)
(13077)
(13020)
(11810)
(11805)
学科
(107478)
经济(107355)
(99962)
(82013)
企业(82013)
管理(81452)
(48174)
方法(46961)
数学(37693)
数学方法(37301)
业经(33422)
农业(32278)
(31069)
中国(26177)
地方(22971)
(22495)
财务(22431)
财务管理(22405)
企业财务(21260)
技术(20079)
(20070)
(18886)
(18703)
理论(18111)
(17359)
贸易(17352)
(17123)
(17031)
(16840)
环境(15732)
机构
学院(356296)
大学(350456)
管理(149092)
(145640)
经济(142714)
理学(129428)
理学院(128141)
管理学(126282)
管理学院(125650)
研究(112900)
中国(86777)
(73765)
科学(70125)
(69024)
(64019)
业大(56687)
(56149)
(53132)
农业(52818)
中心(52112)
财经(51744)
研究所(51025)
(47069)
北京(45830)
(44631)
师范(44306)
(42544)
经济学(41910)
经济管理(40845)
(40702)
基金
项目(243444)
科学(193247)
研究(180699)
基金(177015)
(152811)
国家(151394)
科学基金(131961)
社会(115578)
社会科(109247)
社会科学(109218)
(96911)
基金项目(95020)
自然(84976)
自然科(82985)
自然科学(82965)
自然科学基金(81483)
教育(80613)
(79410)
编号(75085)
资助(71364)
成果(58816)
(53520)
重点(53418)
(53009)
(52203)
课题(49633)
创新(48138)
国家社会(47125)
(46489)
人文(45892)
期刊
(166549)
经济(166549)
研究(99645)
(68820)
中国(65971)
管理(54426)
学报(52524)
科学(51233)
(49838)
农业(46904)
大学(40771)
学学(38884)
业经(33458)
教育(33075)
技术(31779)
(29886)
金融(29886)
财经(24689)
(23908)
经济研究(23576)
问题(22267)
(21095)
技术经济(19807)
科技(17693)
现代(17337)
(17333)
资源(17155)
商业(16682)
理论(16385)
世界(15674)
共检索到516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龙飞  
我国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劳动力最为丰富也是剩余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以及农业劳...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玉江,吴玉麟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排斥力、吸纳力以及摩擦力的形成与结构,分析总结了吸纳一内转型、外推—转出型、推拉一综合型等三大区域类型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相关结论和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穆光宗  
解放30多年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什么迟迟不得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初始条件、转移机制或途径?本文试图在一个较大的历史跨度内挖掘一下“转移滞后”深层的历史成因,并对1978年后获得启动的“非农化”浪潮给予理论上的说明。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丽明  郑平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的不平衡,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东、中、西三大农业劳动力转移区。本文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探讨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规模、速度、结构层次、地域选择的区域差异及主要原因,对探求我国各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晓东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由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效益较高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持续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劳动力的产业和空间上的转移,使得劳力资源得以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重新配置,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列伟  崔和瑞  李晓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地实现合理、健康、持续地转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系统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提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对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培安  李玉江  
本文在定性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区域因子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基础上 ,对我国省级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进行了分类定量计算和探讨 ,评价了各因子作用强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朱方明  
本文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廷煊  
建国以来 ,城市化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历史进程 ,按其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及经济效益 ,可划分为两个时期。我国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具有以下的特点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 ,城市化严重滞后 ;开创了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独特道路 ;开创了以建设小城镇作为转移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渠道。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崔占峰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思想并不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的专利。在《资本论》中有许多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重要论述,将这些思想按照逻辑一致和马克思的研究传统组织起来,可以建立一个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初步理论体系。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体系,既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有利于夯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指导性地位的基础。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萍  
以测算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为切入点,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采用统计学软件Eviews,根据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数据,建立了数学模型,测算出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析出的速度和数量,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分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太勇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其劳动力需求又取决于非农产业的产值增长、劳动生产率、投资增长率。从这三个因素出发,作者构筑了非农产业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吸除的简单数理模型。以中国改革后的现实资料对模型作实证分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范方志  张杰飞  
本文借鉴新经济地理模型内生性建模的研究思路及其关于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的假设,并考虑中国"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现实,加入"迁移成本"、"城市成本"和"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三个变量,建立了内生的一般均衡模型,深入解释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选择取决于"城乡非农产业技术差距"、"迁移成本"和"城市成本"三个变量的相对大小。由此得出促进劳动力异地转移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勇  钟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概念上应有所区别 ,当前我国更具实践价值的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构成中有绝对剩余和相对剩余之分 ,两者的产生机理差异导致了针对两者不同的转移战略选择。相对剩余劳动力必须依靠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进行内部消化 ,绝对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的战略重点在于构建发达的城乡过渡体系。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 ,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城乡过渡体系构建是有机结合的。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占俊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该置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由于提升、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逐步形成合理规模,农业产业化能改善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经济时序效益,提高农业总体经济效益,拓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从而吸收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