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80)
- 2023(16391)
- 2022(14236)
- 2021(13598)
- 2020(11459)
- 2019(26523)
- 2018(26069)
- 2017(51183)
- 2016(27394)
- 2015(30648)
- 2014(30612)
- 2013(29777)
- 2012(27199)
- 2011(24128)
- 2010(24110)
- 2009(22105)
- 2008(21698)
- 2007(18514)
- 2006(15873)
- 2005(13764)
- 学科
- 济(100458)
- 经济(100341)
- 管理(83179)
- 业(80561)
- 企(66591)
- 企业(66591)
- 方法(49073)
- 数学(42857)
- 数学方法(42261)
- 财(32719)
- 农(27939)
- 中国(27688)
- 业经(22793)
- 务(22371)
- 财务(22297)
- 财务管理(22243)
- 制(21784)
- 学(21176)
- 企业财务(20978)
- 银(19504)
- 银行(19468)
- 地方(19402)
- 贸(19367)
- 贸易(19358)
- 易(18856)
- 农业(18515)
- 行(18234)
- 理论(17726)
- 融(17315)
- 金融(17313)
- 机构
- 学院(373011)
- 大学(371856)
- 管理(153075)
- 济(147607)
- 经济(144280)
- 理学(132510)
- 理学院(131175)
- 管理学(128888)
- 管理学院(128214)
- 研究(116734)
- 中国(93114)
- 京(77159)
- 财(75165)
- 科学(70783)
- 财经(58808)
- 所(56714)
- 中心(55413)
- 农(55033)
- 江(54423)
- 经(53515)
- 业大(53137)
- 研究所(50956)
- 北京(48328)
- 范(46917)
- 师范(46508)
- 财经大学(43895)
- 州(43745)
- 经济学(43634)
- 院(43480)
- 农业(42898)
- 基金
- 项目(256654)
- 科学(202454)
- 研究(189830)
- 基金(186985)
- 家(161280)
- 国家(159900)
- 科学基金(139229)
- 社会(119251)
- 社会科(113014)
- 社会科学(112988)
- 省(99522)
- 基金项目(99345)
- 自然(91155)
- 自然科(89042)
- 自然科学(89021)
- 教育(87584)
- 自然科学基金(87416)
- 划(83532)
- 编号(78545)
- 资助(77419)
- 成果(63133)
- 部(57241)
- 重点(56626)
- 发(53367)
- 创(53234)
- 课题(52761)
- 教育部(49590)
- 创新(49582)
- 科研(49392)
- 项目编号(48939)
- 期刊
- 济(155671)
- 经济(155671)
- 研究(110644)
- 中国(67936)
- 财(61296)
- 学报(54538)
- 管理(54033)
- 科学(50368)
- 农(48949)
- 大学(42534)
- 学学(40189)
- 教育(38691)
- 融(37814)
- 金融(37814)
- 农业(33953)
- 技术(32115)
- 财经(27876)
- 业经(26121)
- 经济研究(24673)
- 经(23602)
- 会计(20006)
- 问题(19666)
- 财会(19270)
- 理论(18538)
- 图书(17693)
- 版(17470)
- 技术经济(17367)
- 实践(17143)
- 践(17143)
- 科技(16864)
共检索到542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徐婷婷 柳建华 陈果
新一轮并购潮以来,由“高溢价、高承诺”的不合理业绩补偿承诺导致的商誉减值“爆雷”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证监会于2018年11月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以下简称“8号文”),旨在规范商誉减值会计确认、计提时点及监管细节,并明令禁止故意以业绩承诺期为由不计提或跨期计提商誉减值的行为。文章通过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8号文”有助于降低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水平,加强媒体对签订业绩补偿承诺公司的关注与监督,但存在2018年突击计提商誉减值的现象。此外,“8号文”能够降低上市公司对不合理业绩补偿承诺的使用倾向,降低并购溢价并提高长期并购绩效。最后,签订了业绩补偿承诺的并购企业在“8号文”之后没有显著提升盈余管理水平和股价崩盘风险。文章总体表明,“8号文”有助于上市公司在并购过程中合理使用业绩补偿承诺,降低商誉减值水平。但从长远来看,仍然需要从完善业绩补偿承诺设计机制、健全法律法规约束等角度遏制商誉减值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
商誉减值政策 业绩补偿承诺 商誉减值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田国双 古曼佳
近年来,因并购溢价我国A股上市公司出现巨额减值的问题,其中运用业绩补偿承诺的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以2015—2018年间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并购活动为样本,研究业绩补偿承诺对商誉减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签订业绩补偿承诺后,并购方会减少对商誉计提减值;承诺期内标的方按时完成业绩承诺比未完成的减少了并购方对商誉计提减值;对于非关联重组而言,引入业绩承诺更能促进并购方减少计提商誉减值。本研究旨在为并购重组中造成商誉减值成为重灾区找到一个原因,深入了解业绩补偿承诺政策的实施,进而为监管部门建立更良好有效的监管制度提供参考。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沁洋 陈航 刘向强
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1年的数据,探究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对商誉减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并购重组中签订业绩补偿承诺的公司,之后商誉减值的概率更高,且商誉减值金额更大。此外,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对商誉减值的负面影响在收购方为非国有企业,以及管理层过度自信时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并购业绩补偿承诺通过推高并购溢价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商誉减值;在并购业绩补偿承诺未达标和业绩补偿承诺到期后的第一年,商誉减值的可能性更高,减值金额也更大;其次,并购业绩补偿承诺水平越高,也更容易引发商誉减值。本文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与并购业绩补偿承诺经济后果相关的文献,而且从制度层面拓展了商誉减值影响因素的研究视角,为监管部门优化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制度及防范商誉减值风险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余应敏 孙娜 徐鑫 黄阳
自2018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出现商誉大规模减值现象,证券市场的异常波动带来了投资者的信任恐慌。商誉减值乱象频频引发股价波动,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而且影响了企业经营业绩和融资能力。文章通过对商誉的本质、计量、现状及商誉减值乱象的成因与危害进行分析,提出商誉减值乱象的治理与监管对策:客观层面,市场应完善准则制定,加强监管;主观层面,企业应优化内控,强化披露以及确保并购理性。基于商誉会计稳健性原则,提出将分期摊销与减值测试两种方法融合运用,以期缓解商誉减值乱象,保障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商誉 商誉减值 会计治理 监管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湘希 章琳 许诺
近年来商誉"爆雷"事件频频发生,资本市场对于商誉减值已然风声鹤唳。基于2009—2017年创业板并购事件,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并购业绩承诺对商誉减值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管理层出于自利的动机往往会操纵商誉减值时机,进行一次性、巨额的"恶性"商誉减值,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秩序;业绩承诺对于商誉减值具有风险识别与风险缓释的作用,降低了管理层操纵减值的能力及动机,当被并企业业绩未达预期时,及时、分次、小额的减值计提,可以确保商誉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有助于"良性"商誉减值机制的形成。进一步分析中排除了替代性假设,佐证了业绩承诺的监管作用及机制。因此,建议监管层通过制定政策,推广业绩承诺在高商誉减值风险并购中的应用,并对高商誉企业进行持续监管,以缓释资本市场商誉减值风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子昂 陶晓慧
基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背景,本文利用2007—2018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持股对企业商誉减值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产权性质和内部控制质量的调节作用。本文研究发现:机构持股与企业商誉减值风险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抑制商誉减值风险,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较差的企业中发挥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
机构持股 商誉 商誉减值风险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关月琴 徐莉萍 辛宇
本文考察并购重组问询对商誉减值规避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中商誉风险高的交易更容易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同时公司会通过商誉减值规避来应对并购重组问询的压力。问询强度越大,公司越重视,公司商誉减值规避行为也越明显。从作用机制来看,并购重组问询引起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等外部主体关注,增加了公司的业绩压力,从而导致公司商誉减值规避行为。异质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收到并购重组问询函后,有“洗大澡”动机、国有企业以及会计信息透明度高的公司,其商誉减值规避行为明显更轻。本文的研究发现符合印象管理理论,为监管机构强化对商誉的监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启示。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刘向强 李沁洋
以2008~2017年在并购重组交易方案中披露业绩补偿承诺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的并购重组交易,其业绩补偿承诺随后实现的程度更高。这是因为在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参与的并购重组交易中,目标公司给出的承诺利润更低,因而其在承诺期内实现的净利润更可能高于承诺利润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目标公司采用股权补偿方式以及制度环境更好的地区,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并购业绩补偿承诺之间的关系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并购业绩补偿承诺影响因素的研究,拓展了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信号机制的研究视角。同时,可以为监管部门及市场投资者提供并购业绩补偿承诺的增量信息。
关键词:
会计师事务所声誉 并购重组 业绩补偿承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管河山 李思颖 王谦
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容易造成公司资金紧缺、经营困难,从而引发企业对财务舞弊行为的潜在需求。基于证监会发布的《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9号》,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资金占用和财务舞弊行为的内在关联,通过对资金占用两种模式的比较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财务舞弊行为预警指标,并采集我国证券市场的相关数据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财务舞弊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资金占用分析的舞弊行为预警指标可以显著提高舞弊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模型稳健性检验也验证了该方法的优势;进一步分析发现基于资金占用的舞弊行为预警指标对集团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舞弊行为识别更加有效。研究拓展了财务舞弊行为识别的视角,为证券市场监管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资金占用 财务舞弊 会计监管风险提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白玺艳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9-2018年间连续两年ST企业的第三年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理论分析的方式对盈余管理视角下ST公司异常扭亏、商誉减值与审计风险关系进行假设,然后利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商誉减值会加剧审计风险,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商誉减值对审计风险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ST公司异常扭亏会加剧审计风险,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ST公司异常扭亏对审计风险的加剧作用更为显著;ST公司异常扭亏正向调节商誉减值与审计风险间的相关性,出于盈余管理动机下ST公司异常扭亏对商誉减值与审计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力生
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是我国会计界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在比较IASC、FASB、CAS相应规定的基础上,指出了进行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利与弊,并从完善与可行的视角对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提出了若干设想。
关键词:
合并商誉 减值测试 报告单元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董泽浩 宋夏云
随着我国市场并购业务的日益增多,企业的商誉账面价值规模不断扩大,商誉减值中所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问题也逐渐凸显。为保证财务报表可以客观地反映资产价值的公允性与准确性,本文从商誉减值测试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进行研究,并提出商誉减值测试重大错报风险的相应控制对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季华 马丽
本文以亿晶光电的重大资产注入事件为例,研究了重大资产注入过程中由于"监管软约束"而产生的虚假补偿承诺问题,并对"监管软约束"产生的制度成因和理论根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由于资产注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注入方案顺利通过了证监会审核。同时,在大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利益分置,以及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存在超强控制的情况下,大股东在注入资产盈利承诺难以兑现时,通过修改盈利补偿协议,大幅度减轻了处罚效果。证监会为确保资产注入质量、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设立的盈利补偿措施对大股东仅表现为"软约束"。为此,证监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重大资产注入行为的监管,以提高资产注入质量、...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夏冬艳
并购重组作为企业实现成长、扩大规模的重要途径,应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商誉减值,而高商誉减值在引发潜在市场风险、影响资本市场稳定方面具有明显作用,给上市公司及实体经济运营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不可逆转代价。管理层过度自信作为影响并购商誉减值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在此基础上借助实际案例,对管理层过度自信如何在并购过程中影响企业商誉减值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从企业角度和市场监管者角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层规范建议,期望能对规范管理层过度自信、降低并购商誉减值风险有所裨益。
关键词:
企业并购 管理层过度自信 商誉减值风险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曾雪婷 陈泽艺 黄玉清
伴随我国上市公司持续升温的并购重组行为,巨额商誉减值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稳定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上市公司间普遍存在连锁董事这一现象出发,以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董事网络视角探究企业商誉减值计提行为的同群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内外部治理机制对商誉减值计提同群效应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董事网络中的企业商誉减值计提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这种现象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突出;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同群效应,信息学习效应是董事网络内商誉减值同群效应的作用机制;大股东治理、高质量内部控制、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分析师关注等内外部治理机制减弱了商誉减值的同群效应。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加强同群企业商誉减值计提合理性的审查和监督,同时引导企业提高并购决策效率,合理控制并购溢价,从源头上避免商誉“爆雷”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