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19)
- 2023(1883)
- 2022(1663)
- 2021(1675)
- 2020(1454)
- 2019(3223)
- 2018(3326)
- 2017(6269)
- 2016(3492)
- 2015(4157)
- 2014(4169)
- 2013(4136)
- 2012(4155)
- 2011(3776)
- 2010(3880)
- 2009(3728)
- 2008(3970)
- 2007(3789)
- 2006(3407)
- 2005(3152)
- 学科
- 济(13281)
- 经济(13256)
- 管理(11771)
- 业(10296)
- 企(9839)
- 企业(9839)
- 方法(6942)
- 数学(5421)
- 数学方法(5280)
- 财(3863)
- 学(3568)
- 制(3557)
- 中国(3413)
- 理论(3287)
- 贸(3117)
- 贸易(3113)
- 易(3043)
- 业经(2827)
- 农(2810)
- 务(2796)
- 财务(2788)
- 财务管理(2779)
- 企业财务(2658)
- 银(2525)
- 银行(2519)
- 行(2391)
- 策(2367)
- 和(2283)
- 体(2267)
- 融(2218)
- 机构
- 大学(54655)
- 学院(53053)
- 管理(19439)
- 济(18959)
- 经济(18383)
- 研究(17145)
- 理学(16318)
- 理学院(16124)
- 管理学(15681)
- 管理学院(15590)
- 中国(15292)
- 京(11961)
- 科学(10902)
- 财(9849)
- 所(9193)
- 中心(8797)
- 农(8450)
- 江(8357)
- 研究所(8123)
- 北京(7704)
- 财经(7698)
- 范(7629)
- 师范(7539)
- 业大(7263)
- 州(7059)
- 经(6963)
- 农业(6740)
- 师范大学(6100)
- 院(5715)
- 技术(5687)
- 基金
- 项目(30767)
- 科学(23837)
- 基金(22619)
- 研究(21296)
- 家(19660)
- 国家(19466)
- 科学基金(16554)
- 社会(13058)
- 社会科(12265)
- 社会科学(12258)
- 基金项目(11638)
- 自然(11467)
- 自然科(11251)
- 自然科学(11249)
- 省(11161)
- 自然科学基金(11043)
- 教育(10509)
- 资助(10333)
- 划(9631)
- 编号(8762)
- 成果(7846)
- 部(7003)
- 重点(6556)
- 大学(6145)
- 教育部(6098)
- 科研(5929)
- 课题(5921)
- 项目编号(5688)
- 人文(5647)
- 创(5643)
共检索到87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孔庆荣
在男性视角下,《人民的名义》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是依附性的。女性在剧中的情场、商场和官场的行动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女性依附于男性的主权地位而存在,是男性作奸犯科的诱因,本身充满了不稳定的自我意识。相对于男性主体地位而言,剧中的女性依旧是男性主权话语体系中的"他者",是被边缘化和客体化的对象。
关键词:
人民的名义 男性视角 女性形象 他者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佳妮 黄依玲 白志勇
新闻报道中的“中国教育形象”是媒体话语所建构的国内外公众对中国教育的总体感知和价值判断。本文以中外新闻媒体2002—2022年涉及中国教育的PISA新闻语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量化方法及批判性隐喻分析的质性方法,对中外媒体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形象”话语生产进行共时与历时性分析发现:宏观结构层面,全球场域里中国教育的话语热度由边缘逐渐走入中心。在国际媒体鲜明的西方中心主义凝视语境之下,中国媒体在向世界补充被忽视、被隐去的中国教育教学专业化优势及中国学生全面的能力画像方面作出了可见的努力。微观结构层面,中外媒体对中国教育的表征从早期工业化的“工厂”隐喻逐渐过渡为面向“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生产投资”隐喻。中国媒体的话语生产中,基于文化优势和价值观引领的原创性概念、理论解释与隐喻建构十分匮乏。未来的中国教育发展应扎根中国、融通中外,从多途径、多渠道梳理中国经验,消融文化差异,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教育知识,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教育故事。
关键词:
中国教育形象 话语分析 PISA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志栋
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异国形象",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文作家在书写"异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视角。陈河作为海外华文作家的优秀代表,其小说《沙捞越战事》站在"他者"的角度,以历史记忆的独特方式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全新阐释,对投射中国新一代移民的身份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柳
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教科书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文化传统、科技水平、民众心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对"他国"的描述或"他国"对本国的描述则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他国"或"本国"形象的塑造,从而对未来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交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美国当代社会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分类整理,可以看出,美国教科书中差异化的中国形象包含着美国人对"中国"这个他者的理解,隐匿于其后的则是进行着主体选择接受的"自我",凸显了两者各自所处文化与意识形态空间的差距,从而体现了国家权力通过教育在确立民族认同的过程中的作用与方式。
关键词:
美国 教科书 中国形象 他者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丹丹
朱娜·巴恩斯的代表作《夜林》通过描绘20世纪30年代巴黎都市的外来者、同性恋者以及异装癖者等边缘人群的欲望与挣扎,再现了为当时西方社会主流文化所忽视的"他者"群体的生存状态。文章主要从犹太人菲利克斯对文化身份的探寻以及由奥康纳医生及罗彬所代表的"第三性"对性别身份的探寻两方面探析《夜林》中边缘人群的生存境遇,探索为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所鄙夷的"他者"的伤痛和命运,以及他们身份探寻背后隐藏着的现代人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
《夜林》 他者 身份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武磊
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丰富的湘西女性形象系列,并在其中寄托了他的文学理想与美学追求。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主要包括三个女性类型,其中湘西少女的形象纯情美好、清澈似水,乡村妇女形象是善良质朴、温柔坚韧,湘西吊脚楼上的妓女形象则是简单率真、痴情重义。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共同构成了沈从文笔下较为完整的湘西女性形象系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焕发出鲜明而动人的光彩。
关键词:
沈从文 湘西少女 乡村妇女 妓女形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中,学术界或盛赞其自主的婚恋观念,或肯定其对女性才情的重视。但是,倘若用社会性别理论去解读这些小说,就会发现,这些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有关爱情婚姻的诸多观念,仍是出于“菲勒斯中心”的男性理念。于是,在男性话语统摄之下,女性成为一个没有主体的“他者”,一个“失语”的存在。小说作者们虽然在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极力显扬、夸饰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资源作为支持体系,其理想女性观仍然未能脱出男性中心的价值关怀,充其量只不过是男性作者怀才不遇之情的一种外化,显示了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钱俊希 张瀚
在旅游的过程中,东道主常常被刻写上"他者"的文化意涵。游客带着追求"文化差异"的诉求前往"他者的世界",在异域邂逅他者。文章以拉萨大昭寺广场及其周边的八廓街作为案例地,以藏族人在八廓街的转经、磕长头行为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以汉族游客和藏族人两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藏旅游发展以及中国后改革时期转型背景下,藏族的"他者性"如何在汉-藏互动过程中被建构。文章认为,藏族的"他者性"并非具有先验的、一成不变的意涵,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会互动中不断生产的。文章关注"他者性"建构过程中的两个维度——我者对于
关键词:
他者性 话语建构 展演 文化差异 西藏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吴一叶 王娜
李涵秋的《广陵潮》在反映历史、描绘社会的同时,也塑造出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温良贤淑、以夫为天的传统女性,初具民主思想的女性,鱼目混珠似的新式女性。由于时代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作者对这三类女性的态度各不相同,对传统女性的褒扬、对初具民主思想女性的不赞同以及对徒有其表的"新式"女性的鄙夷构成了书中女性的全貌,并且通过她们折射出了清末民初扬州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精神面貌。
关键词:
《广陵潮》 扬州女性 民主思想 艺术成就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香英
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其中爱情诗就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一。文章试通过分析这部分作品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女性形象了解普希金的感情生活,研究这些女性对于普希金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
普希金 爱情诗 女性形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杰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关键词:
同一 他者 意识 提升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尤妤冠
白先勇在其小说中,对女性采取了一种既赞美又拒斥的态度,因此,其作品中的许多女性,虽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都无一例外地拥有共同的悲剧命运。需要注意的是,白先勇的小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但这一情怀,并没有投注到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身上。这使得白先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书写,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复杂的色彩。
关键词:
白先勇小说 女性形象 悲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陈莹盈 林德荣
旅游促使游客与东道主两个群体相遇,在相遇中产生"客-我"分野与对视。在这样的分野与对视中,"自我与他者谁才是主体"的争议自然产生。对此争议所持的观念,促成了主客之间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而给主客文化带来不同的影响。本文在文献分析与现实观察的基础上,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互动,归纳出旅游活动的3种主客互动类型,即"自我主体性"类型、"他者主体性"类型与"伦理他者"类型;并进一步结合旅游情境,分析持有不同类型观念的游客与东道主的行为方式与影响。本文认为,旅游发展应倡导"伦理他者"
关键词:
主客互动 “自我” “他者” 行为方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纪显 吕江林
以开放的宏观经济为框架,以厂商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基础,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两国货币政策的粘性均衡汇率效应模型。应用此模型,本文对1992~2000年人民币汇率进行了定价,对2001年的定价进行了预测。本文提出并建立了基于定价汇率的本币升值新度量。以此为基础,本文度量了1993~2000年人民币汇率升贬值过程,并预测了2001年人民币升贬值度量。本文对人民币粘性均衡定价汇率及基于这一定价汇率的人民币升贬值度量进行了弹性分析。最后,本文获得了名义汇率升值并不意味着汇率升值等重要结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