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71)
- 2023(7373)
- 2022(5927)
- 2021(5655)
- 2020(4741)
- 2019(10425)
- 2018(10411)
- 2017(18999)
- 2016(10231)
- 2015(10987)
- 2014(11015)
- 2013(10479)
- 2012(9849)
- 2011(8663)
- 2010(8833)
- 2009(8229)
- 2008(8452)
- 2007(7986)
- 2006(6754)
- 2005(6130)
- 学科
- 业(37894)
- 济(36137)
- 经济(36085)
- 管理(35705)
- 企(33474)
- 企业(33474)
- 技术(15742)
- 方法(15336)
- 数学(12231)
- 数学方法(12006)
- 技术管理(11712)
- 中国(11590)
- 财(10881)
- 农(10222)
- 业经(9979)
- 学(9456)
- 制(9450)
- 理论(8204)
- 银(7419)
- 银行(7403)
- 务(7208)
- 财务(7190)
- 财务管理(7168)
- 行(7100)
- 农业(7052)
- 地方(6964)
- 企业财务(6916)
- 体(6881)
- 融(6863)
- 金融(6862)
- 机构
- 大学(143059)
- 学院(142990)
- 管理(54261)
- 济(54091)
- 经济(52841)
- 研究(47934)
- 理学(46633)
- 理学院(46072)
- 管理学(45183)
- 管理学院(44888)
- 中国(35865)
- 科学(30798)
- 京(29808)
- 财(26770)
- 所(24383)
- 农(24230)
- 江(22538)
- 研究所(22155)
- 中心(22075)
- 业大(21284)
- 财经(20935)
- 农业(19069)
- 经(19030)
- 范(18936)
- 师范(18698)
- 北京(18597)
- 州(18166)
- 院(17501)
- 技术(16964)
- 经济学(16242)
- 基金
- 项目(95982)
- 科学(76648)
- 基金(69493)
- 研究(68988)
- 家(61634)
- 国家(61085)
- 科学基金(52703)
- 社会(44193)
- 社会科(41894)
- 社会科学(41884)
- 省(39274)
- 基金项目(36705)
- 自然(34621)
- 自然科(33956)
- 自然科学(33947)
- 自然科学基金(33408)
- 划(32594)
- 教育(32507)
- 资助(27239)
- 创(26377)
- 编号(26199)
- 创新(23558)
- 重点(21914)
- 成果(21872)
- 部(20624)
- 发(20083)
- 课题(19412)
- 业(19349)
- 性(18756)
- 国家社会(18272)
共检索到219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雪涛
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构建了不一样的叙事美学,叙事艺术的创新使得整部作品的文学品质在关于精神信仰的对话与诘问中弥漫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从创伤记忆的修复出发,阿来以一个祭师的视角记录村庄消亡的史实,跨越地震灾难与人心动荡的巨大鸿沟,一步步探索物质与精神在历经自然震荡和价值流变之后的救赎,试图通过"云中村"这一象征物的建立实现传统与现在的"和解"。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夏茹
路翎作为“七月派”的中坚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独树一帜,其小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色。作家的生命体验为我们理解文本生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童年创伤、情感创伤以及大时代下的战争环境都成为路翎小说创作的底色,这种内在机制深刻影响着小说的风格与内蕴。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路翎童年记忆的追溯与战争背景下漂泊生命体验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精神创伤 路翎 流浪汉形象 创伤叙事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旭东
家庭创伤记忆是青年成长叙事中阻滞人格主体建构的障碍与生成畸形情感伦理的动因。纾解精神创伤、呼唤亲情关怀、直面家族史等是以张悦然、张怡微、笛安为代表的部分“80后”女作家群体亟需处理的问题。在回溯创伤记忆时,《茧》《细民盛宴》《西决》《东霓》等相关文本的叙事人贴近隐含作者的距离,将历史原罪、情感经济、家族隐秘指认为精神创伤成因,以对生父母、继父母和代父母的态度渐变完成情感认同,并借自白语调与叙事节奏使创伤书写或内蕴审慎节制、以柔克刚之美,或呈露出主体情绪恣肆宣泄的快意夸饰之美。但青年作家生活经验与历史反思力有限,自怜情结与性别身份的困囿使相关文本暴露了精神分析写作或情感夸张式宣泄的局限。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浩洁
美籍犹太作家埃利·威塞尔的小说《夜》描写了一个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讲述了纳粹对犹太人所进行的残忍的种族屠杀与迫害。作者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帮助读者了解犹太人所经历的巨大的历史创伤。
关键词:
创伤叙事 种族屠杀 《夜》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亮亮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关键词:
汤姆·麦卡锡 《记忆残留》 创伤书写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伟
创伤书写是《天使,望故乡》的重要写作特征。沃尔夫以甘德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刻画了甘德家庭成员行为的反常、举止的怪异、家庭创伤与身体创伤记忆以及身份焦虑,创造了颇具典型意义的创伤家庭人物。以创伤理论为视角,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小说主人公尤金·甘德的创伤经历,有助于挖掘《天使,望故乡》在创伤历史记忆、创伤身份塑造、创伤文学写作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理论与现实价值。来自家庭的创伤造成了甘德家孩子们的身体创伤记忆。创伤记忆塑造了南方人的自我,沃尔夫和其他南方作家一起,开始了漫漫时间长河中对过去的反思和自我探寻之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陆邵明 李修杰 杨滔
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城镇更新面临的记忆危机与设计难点,阐述记忆场所的意义与重构叙事的方法与实践。文章重点介绍空间句法在记忆场所重建叙事中的3种作用:挖掘潜在叙事信息、甄选优化叙事路径与模拟不同叙事场景;同时结合西部聚落、东部街区更新案例,创新性地应用DepthmapX凸空间、VGA以及Agent等分析技术,为记忆场所化隐为显、化零为整、化繁为简的重构实践提供技术支撑与应用前景,进而使记忆场所重构叙事更加合理、更有内涵、更能激发文化认同。
关键词:
记忆场所 空间句法 叙事 微更新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彭秀芬
麦卡锡在他的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路》里采用了创伤叙事艺术。大量的闪回、梦境与延宕手法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逻辑叙事时间,使小说呈现出碎片化叙事的特点。这些创伤叙事技巧同时也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关键词:
科马克·麦卡锡 路 创伤叙事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铁钟 夏翠娟 沈洁
上海图书馆“上海年华”项目以上海历史文化为背景,收集整理近代文献中的老照片,组成多重繁复的城市影像记忆。随着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型,语义网、知识图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智能设备和交互设计等技术发展,对消逝的城市记忆进行数字重构成为可能。项目依托上海年华知识图谱和上海记忆数据基础设施,尝试通过具身认知的交互设计手段,将不同历史时空的地标建筑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力,以交互可视化的形式设计呈现出来。在实现方法上,采用互动数字叙事,引导用户在互动过程中参与数据挖掘与分析,最终得出基于参观者自身认知结构的叙事路径。互动数字叙事为多源异构的数据可视化设计提供了新路径,其多维的叙事结构更适合展现复杂的数据内容。以用户为中心建立互动叙事框架,将数据转换成可以被接受的知识内容,最终形成可以分享的智慧内容。城市影像资源也以新形态呈现在受众面前,这种对同一地标建筑多维度的文化解读与展示有助于GLAMs服务模式的创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明根
文学名著成功地改编为电影经典的个案不在少数。在小说《十日淡》改编为影片《十日淡》时,两种文本之间存在"互证"、"互释"。导演帕索里尼以"一"当"十",在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同时,又在"序列"、"背景"、"主题"、"结构"等方面的叙事性转换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使小说对人性悖论的揭示转化为电影对宗教悖论的讽刺,以此达到了对宗教文化的一种解构性效果。
关键词:
叙事互文性 十日谈 电影改编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莹莹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为了重建江南文教传统,除了曾国藩采取的恢复科举、重开书院等直接举措之外,江南文人自身也进行了努力。作为曾国藩的重要幕僚,赵烈文是著名的毗陵赵氏家族中的成员,他重新整理、修补乾隆时期绘制的七世传家图画卷,题为《赵氏七世传家图》,邀请张裕钊、汪士铎、戴望等人撰写题咏,十数年后,缪荃孙为此图写赞序。题跋文字主要反映了晚清中下层士人的时代感受,图卷对盛世景况的追思凸显了晚清文人的创伤记忆,也反映出晚清士子面对江南儒教文化重建时的复杂心态。
关键词:
赵氏七世传家图 赵烈文 题跋 世家传承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道麟
经典小说孕育着丰厚的文化,是中西经典文学中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长篇小说宏大而浩繁,中篇小说丰赡而富丽,短篇小说简约而集中,微型小说凝练而精巧。经典小说所具有的凸显生存境遇的"叙事性"就是作家通过生活的种种独特形态、时代的种种矛盾纠葛的叙写而形成的强烈责任与关怀意识,一般按照人事纷呈、情境创构、具象再现等来凸显人物复杂的思想倾向与人生终极的精神追求等生存境遇,因而要求欣赏者务必注意它与经典诗歌、经典散文、经典戏剧等美学特征的区别,以期又好又快地成为欣赏经典小说这一艺术样式的行家里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丹丹
都市文学掀起了一阵炽烈的怀旧热潮,作为旧城改造更新典范的新天地,系由在历史风貌遗产保护中发挥着的怀旧空间特质(想象和记忆)和现代性深重的迷恋而达成,本文的核心是在其具体而丰富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抽象而厚重的感觉。现代性下的建筑(architecture)、身体(body)、记忆(memory)、意象(image)、自我(self)及其携带的意义体(meaning)作为隐在的文化元素共同参与到旧城改造的事件中来,新天地是这些元素的集成体。
关键词:
新天地 现代性 怀旧 空间 记忆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韩一睿
雪漠的长篇小说《野狐岭》交替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采用了以倒叙和预叙为主的多种叙事方式。这些叙事方式,与小说故事内容相得益彰,既是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更是基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艺术创新。《野狐岭》叙事人称的合理运用,以及叙事时间的巧妙处理,值得叙事学研究者和学习者关注。
关键词:
叙事人称 叙事时间 野狐岭 运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双泉 马昱 朱光亚
巴别塔隐喻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在神性的时代,人们将认知有限性的原因归之于上帝。然而,理性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挤压神性的空间,代表着人类对无限性领域的开拓。但是,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存在,理性大厦始终未能找到自己稳固的根基,尤其是到了后现代,理性大厦逐渐崩塌,人类仿佛又回到了神性的时代。其实,人类不是回到了神性的时代,而是走向了诗性的时代,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由神话叙事转向了语言叙事。在语言叙事中,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发现,人类失去了对真的追求,那么所有的语言叙事就失去了“能指”,他们无可奈何的将哲学诉诸于“偶然性”去重建知识的大厦,哲学似乎不再需要根基而只需要“想象力”,而全部哲学的努力,也似乎只是为人类寻求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
神话叙事 语言叙事 神性 理性 诗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