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26)
- 2023(7573)
- 2022(6208)
- 2021(5632)
- 2020(4409)
- 2019(9869)
- 2018(9420)
- 2017(17109)
- 2016(9294)
- 2015(10036)
- 2014(9385)
- 2013(9132)
- 2012(8232)
- 2011(7382)
- 2010(6792)
- 2009(6091)
- 2008(5679)
- 2007(4536)
- 2006(3884)
- 2005(3021)
- 学科
- 济(36047)
- 经济(36006)
- 业(24148)
- 管理(23900)
- 企(17253)
- 企业(17253)
- 农(16215)
- 方法(14344)
- 数学(13057)
- 数学方法(12970)
- 农业(11706)
- 业经(10739)
- 地方(9601)
- 财(9434)
- 中国(9167)
- 贸(7722)
- 贸易(7720)
- 易(7473)
- 学(7230)
- 环境(6286)
- 发(5805)
- 技术(5702)
- 农业经济(5469)
- 制(5458)
- 产业(5040)
- 务(5023)
- 财务(5021)
- 财务管理(5013)
- 收入(4801)
- 划(4715)
- 机构
- 学院(126690)
- 大学(125058)
- 济(48888)
- 管理(48219)
- 经济(47927)
- 理学(43172)
- 理学院(42611)
- 研究(42318)
- 管理学(41873)
- 管理学院(41648)
- 农(30668)
- 中国(30323)
- 科学(29230)
- 京(25678)
- 业大(25210)
- 农业(24305)
- 所(21200)
- 研究所(19913)
- 中心(19844)
- 财(19786)
- 江(17937)
- 农业大学(17011)
- 范(16772)
- 财经(16529)
- 师范(16489)
- 院(15458)
- 经(15084)
- 北京(14978)
- 经济学(14774)
- 州(14239)
- 基金
- 项目(97176)
- 科学(75852)
- 基金(70909)
- 研究(65628)
- 家(64431)
- 国家(63847)
- 科学基金(54097)
- 社会(43312)
- 社会科(41004)
- 社会科学(40993)
- 基金项目(39387)
- 省(39148)
- 自然(36582)
- 自然科(35728)
- 自然科学(35715)
- 自然科学基金(35077)
- 划(32940)
- 教育(28598)
- 资助(26267)
- 编号(25258)
- 重点(21804)
- 发(21501)
- 创(20770)
- 部(20089)
- 计划(19603)
- 创新(19326)
- 科研(19216)
- 国家社会(18293)
- 成果(17894)
- 业(17678)
共检索到168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思文
《乡土志例目》是清代瑞安学派代表黄绍箕编订的一部颇为成功的方志学著作,它的出现为清末民国乡土志的编纂提供了直接依据,并成为乡土教材编写制度化的标志。同时,此书也较好地体现了黄绍箕的方志观、文献观和教育观,对后代方志学、目录学和乡土教材的编纂影响深远。从民国学术史的视角,考察《乡土志例目》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彰显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影响,蠡测清末民国对该书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
瑞安学派 黄绍箕 《乡土志例目》 文献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兴亮
本文简要说明了“乡土志”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点,分析了《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乡土志”收书范围过窄、年代断代失误问题,指出1905年《乡土志例目》颁布之后,“乡土志”才大量出现,因此1905年可以成为乡土志成书的一个断代参考。
关键词: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乡土志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邓菲 衡中青
对佛山地区明、清和民国时期的22部地方志门目进行研究。首先进行总体分析,介绍其门目记述的主要内容;其次选取地理、建置、赋役、官师和学校5门进行详细分析,介绍其特点并对其内容进行简要分类。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康熙朝志书为例进行横向对比研究,以南海县志为例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探求佛山方志门目的变迁特点。
关键词:
佛山方志 门目 对比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水养 衡中青
地方志门目名称存在大量同义词的现象。以明、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地区官修方志为例,对其门目名称中的同义词进行识别、分类与分析。广东官修方志门目名称存在下列同义词现象:音同义同、音异义同、音异义类、文字换位;其使用具有普遍性、随意性、通俗性、晦涩性、地域性、以名词为主、等义少类义多等特点。
关键词:
地方志 门目名称 同义词 广东方志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兴亮
1898年戊戌变法以后,清政府实施“新政”,在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式学堂等措施在各地铺开,乡土教育在这个背景下被提了出来。日本明治维新时,引入了把乡土教育视作地理教学或历史教学基础的西方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后来又传入中国。1905年,清京师编书局颁布钦定《乡土志例目》,饬令各县进行编撰并上报。当时社会开明人士,也对乡土教育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德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万驰
当今中国存在乡土文化流失的问题,乡土课程建设成为振兴乡土文化的重要渠道和举措。以歌谣研究为个案来考察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乡土课程实验,可以丰富课程史研究议题,深化乡土课程理解。民国时期知识精英开展乡土课程实验的成功经验包括三点:第一,知识精英能够扎根于地方文化教育传统,且接受西方乡土文化思潮的影响。这促发知识精英产生乡土文化自觉意识和视界的转向。第二,以歌谣为代表的乡土文化研究能够在学界顺利开展,与知识精英在教育界中得到中小学界以及社会教育界的支持密切有关。学校教师及民众教育人士开展了歌谣学研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将之作为学校教材以及民众读物的内容。第三,歌谣课程实验的知识根基是历时已久的现代乡土学术研究。同时,这场知识精英主导的乡土课程实验也面临了诸多挫折,虽然得到学界的大力支持,但还是遭遇部分保守知识分子与世人的排斥与不理解,这使得课程实验的开展面临困难。
关键词:
知识精英 乡土课程 歌谣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苏全有 臧亚慧
中华图书馆协会开展方志征集、目录整理、新书推介以及方志的研究等工作,是图书馆功能的重要体现,为方志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民国时期图书馆对方志学的积极推进,对于今天图书馆和方志学关系的发展构建,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图书馆 方志学 民国
[期刊]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作者]
朱敏彦
本文仅就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方志编纂情况,包括时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的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主编的民国《上海市通志》、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和目前隶属于上海地区的民国时期各县县志编纂情况作初步考察,勾勒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地方志编纂的概貌,为研究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和近代方志转型提供新的视角。1上海市通志馆和柳亚子主编的民国《上海市通志》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琦
通过梳理民国时期哈佛燕京图书馆档案,从方志采购的背景、经费、时间、方式、来源与成效等方面对民国时期该馆方志收集历史开展研究与分析,揭示其对哈佛燕京图书馆早期馆藏建设以及哈佛大学乃至北美中国研究的影响,为方志流播海外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杨学东
《西域全书》对清代西藏方志编纂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类。直接受其影响者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西藏考》。《西藏志考》的类目名称、内容与《西域全书》原稿本几乎全同,而《西藏志》的目次、内容与《西域全书》增补本全部吻合。间接影响是指《西域全书》借由《西藏志》对《西藏记》《卫藏图识》等志书编纂继续产生影响,表现为这些志书的编纂均以《西藏志》为重要参考对象,或全抄《西藏志》,或在其基础上略有增删,或重新编辑语序等。
关键词:
《西域全书》 《西藏志考》 《西藏志》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朱锁玲 包平
以地方志资料汇编《方志物产》(广东分卷)为语料,利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实现物产地名的自动识别。通过对物产地名、识别规则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挖掘物产分布、物产引进和传播等知识内容,为方志类古籍的数字化整理提供新途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曹海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文献学家,我国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俞樾道光三十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因乡试试题割裂事遭弹劾罢职,南归侨居苏州,主讲于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各书院,特别是主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为时称崇。俞樾曾总办浙江书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海内称为善本,还曾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分刻了《二十四史》。俞樾称“余自儿戏之时即有著述之志,九岁时,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何沛东
一些印刷数量的信息在近代方志中相对容易被找到,从这些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晚清每种雕版印刷的新修方志印数多为二三百部,民国每种采用新技术印刷的新修方志印数多为五六百部,重印旧方志的印数可能比同时期新修方志的印数少。总的来讲,近代每种新修方志的印数主要稳定在几百部,下至几部、几十部,上至千部、几千部的情况较少。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由于方志的特殊性质、方志的稳定读者群小、缺乏印刷经费、志书价格高、印刷技术限制等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
近代 方志 印数 原因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文素 龚浩
通过对财政现代化定义的辨析和对中国财政历史的梳理,本文对我国传统财政向现代财政的转型标志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财政现代化的标志是实现财政的控制权由专制君权向民权的转移。清朝末年,我国开启了财政现代化进程,从传统时期附着于神权的君权对财政的完全控制,逐渐演变为具有民意基础和代表民权的中央资政院、地方咨议局对财政的控制。因此,财政现代化的标志,不是财政体制的变化,也不是预算制度本身的出现,而是关系到国家治理模式根本性变化的财政控制权的改变。
关键词:
财政 现代化 财政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