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09)
- 2023(11208)
- 2022(9410)
- 2021(8886)
- 2020(7370)
- 2019(17086)
- 2018(16907)
- 2017(31170)
- 2016(16949)
- 2015(19181)
- 2014(19297)
- 2013(18946)
- 2012(17859)
- 2011(16252)
- 2010(16151)
- 2009(15370)
- 2008(15038)
- 2007(13290)
- 2006(11811)
- 2005(11191)
- 学科
- 济(73142)
- 经济(73043)
- 管理(48985)
- 业(43860)
- 企(35078)
- 企业(35078)
- 方法(29001)
- 数学(25850)
- 数学方法(25681)
- 中国(24544)
- 财(21131)
- 制(19625)
- 农(19006)
- 体(15034)
- 贸(14906)
- 贸易(14898)
- 学(14812)
- 易(14599)
- 业经(14569)
- 银(13778)
- 银行(13750)
- 融(13541)
- 金融(13534)
- 地方(13288)
- 行(13262)
- 农业(11996)
- 务(11673)
- 财务(11642)
- 体制(11614)
- 财务管理(11612)
- 机构
- 大学(244050)
- 学院(239050)
- 济(111191)
- 经济(109271)
- 研究(91969)
- 管理(86281)
- 理学(73129)
- 中国(72531)
- 理学院(72264)
- 管理学(71236)
- 管理学院(70781)
- 财(53874)
- 京(52840)
- 科学(50867)
- 所(46038)
- 财经(41569)
- 研究所(41402)
- 中心(40752)
- 农(38196)
- 经(38017)
- 经济学(36634)
- 江(35552)
- 北京(34036)
- 院(33361)
- 经济学院(32878)
- 业大(31534)
- 财经大学(30903)
- 范(30725)
- 师范(30371)
- 农业(29716)
- 基金
- 项目(155719)
- 科学(123953)
- 基金(116103)
- 研究(115757)
- 家(101739)
- 国家(100984)
- 科学基金(85569)
- 社会(77160)
- 社会科(73285)
- 社会科学(73274)
- 基金项目(59876)
- 省(56792)
- 教育(53317)
- 自然(52054)
- 自然科(50858)
- 自然科学(50842)
- 自然科学基金(49999)
- 划(49106)
- 资助(47795)
- 编号(44679)
- 成果(38490)
- 部(37127)
- 重点(36189)
- 国家社会(33891)
- 制(33796)
- 发(33740)
- 教育部(32272)
- 课题(32262)
- 创(31931)
- 中国(31811)
- 期刊
- 济(123874)
- 经济(123874)
- 研究(80495)
- 中国(55802)
- 财(43363)
- 学报(37800)
- 科学(35323)
- 农(35283)
- 管理(34523)
- 大学(29592)
- 学学(27701)
- 教育(27071)
- 融(25482)
- 金融(25482)
- 农业(23715)
- 财经(22292)
- 经济研究(21676)
- 技术(19759)
- 经(19421)
- 业经(16792)
- 问题(16615)
- 贸(16258)
- 国际(14963)
- 世界(14755)
- 业(13240)
- 技术经济(11303)
- 版(11097)
- 统计(10794)
- 理论(10601)
- 经济问题(10025)
共检索到3838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碚
如果说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走向全球化和一体化,那么,很少还有哪个事件比中国的对外开放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而广泛。如果没有中国的开放,占世界1/5以上的人口隔绝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就不可能真正成为现实。而中国开放的30年,使整个世界经济格局完全改变了模样,并且让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人民都切身感受到日常生活所受到的真实影响。2008年1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江小涓主编的《中国开放30年:增长、结构与体制变迁》一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张文春 王薇 李洋
本文立足中国财政体制30年的实践分析了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过程。文章在评述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按照国际组织的分权标准对我国财政分权的现状进行了评估,对中国财政分权影响效果的部分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对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做了总结。文章的结论是,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集权、分权又回到集权的演变过程,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有着不确定的影响,未来的改革还需要在进一步权衡分权和集权的优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文春 王薇 李洋
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反映出财政分权程度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财政集权的趋势;当前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错位,财权上移,事权下放,导致基层政府的支出责任过大;不当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造成了我国财政纵向不平衡较高,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依赖度较高,但税收控制度低;财政分权对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等有着不确定的影响;未来的改革还需要在进一步权衡分权和集权优劣的基础上作出选择,适当的分权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财政体制 财政分权 经济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孔欣欣,邢超
本文重点从市场化、工业化、开放经济以及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企业的角色转变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体制变迁。并从投资结构、所有制结构变化及其对成长的贡献角度出发对体制变迁对中国电子工业成长的推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电子工业 体制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边古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是一个不断被改写新纪录的奇迹。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历程都是在一个"次优的体制安排"下取得的,边增长边调整的体制安排,使中国经济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了一个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准现代化的经济增长结构中。
关键词:
中国经济增长 结构变革 回顾与展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保庆 李忠民
1978年~2008年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演进路径显示出库兹涅茨模型所谓的"倒U型"轨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部地区已经处于倒U型轨迹的下降阶段,西部地区目前更可能是处于倒U型轨迹的上升或趋向平缓阶段,即收入差距仍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我们认为应从提高西部农业劳动生产率、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等三个方面采取措施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 经济增长 二元经济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庞晓波 赵振全
一、体制变动的经济效应概述 体制变动效应与一般的政策效应是两回事。一般的政策效应虽然也有扩张性与紧缩性之分,但它是以既定的体制或体制不变为前提。而体制变动效应来自于体制,通过经济主体的选择行为和经济运行过程的变化实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中,体制变动是全方位的。就主要方面讲,价格制度要转变,产权制度要转变,市场组织要转变,企业制度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转变。任何层次上的转变都表现为传统计划方式的废弃和市场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陈志勇 陈莉莉
本文研究2000年以来财税体制变迁、地方"土地财政"模式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并用2000-2009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2000年以来税收收入有利于中央的调整没有改变地方政府的增长取向,而是显著改变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具体方式。一方面,财税体制的调整驱使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财税体制的调整驱使地方财政倚重房地产业,并通过对房地产业的扶持,发挥其联动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提升地方经济水平。
关键词:
财税体制 土地财政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林芳
本文从中国实际出发,将1978年改革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在传统研究投入要素的基础上,把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文章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考察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资本、劳动、制度各因素共同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该结果也证实了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经济增长 制度因素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睿雯 徐舒 张川川
本文考察了中国贸易开放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并量化了就业结构变迁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中间产品进口关税的下降导致1998—2007年行业内国有企业5.32个百分点的劳动力移到非国有企业,这解释了该时期劳动力在行业内部不同所有制部门间总流动规模的8.56%。中间产品进口关税下降使非国有企业的中间产品成本以更大幅度下降,同时缓解了非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非国有企业获益更多,从而得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发了劳动力向非国有企业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引致的就业所有制结构调整改进了资源配置效率,能解释同时期源于"企业间"要素配置带来的生产率增长的7.51%,同时,能解释制造业总体生产率增长的1.46%—1.85%,是贸易开放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渠道之一。本文的研究表明,充分释放贸易红利需要打破要素流动壁垒,降低劳动力要素迁移成本,以市场化方式优化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配置。同时,建立健全金融配套措施、改善信贷不平等也是最大化贸易红利的重要举措。本文不仅为中国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提供了新证据,也为理解中国的就业结构变迁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中,国有经济的绝对数量优势已经失去,逐渐变为以数量相对优势和对特定行业的控制为基础来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了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迁是符合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但是,也存在着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稳固的,非国有经济,尤其是外资经济控制了一些重要行业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未来深化工业所有制结构改革中正确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工业 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 非国有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元春 朱戎
中国工业经济制度的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本文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使该问题清晰化:一是利用残差计量分析方法计量出中国工业经济制度变迁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制度结构性变化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二是计量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化的轨迹,指出制度变革对工业经济贡献的变化趋势;三是根据不同行业的结构性指标,找出导致各种经济成分TFP近几年变化趋势的原因;四是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评价和审视中国工业制度变革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晓敏 韩廷春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制度变迁、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从实证上通过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能够综合反映制度变迁的制度变量,验证了国家制度变迁对一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会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当制度供给与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对制度的需求达到均衡时,国家制度安排会优化金融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否则便会出现规模与效率的“反比”现象,从而回答了转型国家规模与效率的悖论问题,进而给出了我国金融结构升级的选择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度变迁 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