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83)
- 2023(6452)
- 2022(5374)
- 2021(5365)
- 2020(4403)
- 2019(10230)
- 2018(10047)
- 2017(19611)
- 2016(10254)
- 2015(11600)
- 2014(11217)
- 2013(11440)
- 2012(10712)
- 2011(10030)
- 2010(9961)
- 2009(9390)
- 2008(9095)
- 2007(8104)
- 2006(7318)
- 2005(6647)
- 学科
- 济(50431)
- 经济(50376)
- 农(44651)
- 业(34597)
- 农业(29470)
- 管理(21973)
- 方法(18828)
- 数学(17638)
- 数学方法(17580)
- 中国(16048)
- 业经(14017)
- 企(13281)
- 企业(13281)
- 贸(11682)
- 贸易(11674)
- 易(11559)
- 制(11223)
- 发(9879)
- 农业经济(9808)
- 村(8921)
- 农村(8912)
- 银(8361)
- 银行(8360)
- 体(8310)
- 发展(8257)
- 展(8253)
- 财(8206)
- 行(8175)
- 策(7936)
- 及其(7678)
- 机构
- 学院(150604)
- 大学(148682)
- 济(78294)
- 经济(77348)
- 管理(60092)
- 研究(56297)
- 理学(52499)
- 理学院(52036)
- 管理学(51529)
- 管理学院(51272)
- 中国(47372)
- 农(44471)
- 农业(33650)
- 京(30978)
- 科学(30197)
- 财(29965)
- 所(27789)
- 业大(26818)
- 中心(26224)
- 研究所(25290)
- 经济学(24571)
- 财经(24456)
- 经(22774)
- 经济学院(22239)
- 江(20471)
- 农业大学(20377)
- 经济管理(20273)
- 北京(19561)
- 科学院(19078)
- 院(18491)
- 基金
- 项目(100737)
- 科学(81508)
- 基金(77936)
- 研究(76752)
- 家(67797)
- 国家(67199)
- 科学基金(57564)
- 社会(53512)
- 社会科(50412)
- 社会科学(50403)
- 基金项目(41175)
- 省(35433)
- 自然(34135)
- 自然科(33410)
- 自然科学(33403)
- 自然科学基金(32868)
- 教育(32415)
- 资助(30995)
- 编号(30888)
- 划(29850)
- 农(27393)
- 部(25191)
- 成果(24428)
- 国家社会(24028)
- 发(22819)
- 中国(22755)
- 重点(21781)
- 教育部(21581)
- 人文(20911)
- 制(20641)
共检索到228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中国农户储蓄行为》(中英文版)选用跨期家庭动态模型评估中国农户储蓄,尤其是防卫性储蓄的动态因子。为了验证不完全金融与保险市场条件下防卫性储蓄的存在,该研究从实际数据获取参数,然后在理想条件下固定市场风险环境,运用获取参数复制中国农户的储蓄过程,克服了储蓄变量半观测性和小样本数据带来的潜在评估偏差。在动态构造中,跨期模型得以超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杭斌 申春兰
本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定义了预防性储蓄的概念,并在自适应预期和持久收入假说的框架下,估计了农户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农户的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在1 997年前后存在显著差异;随后,本文又在短期动态消费函数(ECM )中引入了代表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解释变量,对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做出了具体解释。本文的结论是:1 997年以来,农村服务项目费用飞涨以及农产品生产价格持续下滑是农户预防性储蓄骤然增加、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重要原因。其中,由于教育、医疗支出关系到农户的长远利益,其价格上涨对消费的负影响远远大于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的负效应。
关键词:
收入不确定性 消费不确定性 预防性储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万广华 史清华 汤树梅
本文运用大样本农户家庭调查资料 ,对决定中国农户家庭储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 ,从实际出发构建了一个具有较好解释力 ,且能对各种类型的变量均有所考虑的储蓄模型。研究发现 :(a)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动机以及工业化等对储蓄率的上升贡献相当大 ,且为正值 ;(b)在解释区域间储蓄率的差异时 ,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c)家庭生命周期的“∪”型分布假说被拒绝 ,相反的“∩”型分布被发现 ;(d)当家庭财富与储蓄率的相关关系表现为负时 ,持久收入假说也被拒绝。
关键词:
农户 储蓄率 储蓄模型 异质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韩旭 黄迈
基于"2009花旗-北大中国农村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利用GMM估计法,分析了我国农户储蓄行为的特征与成因。实证发现:第一,农户储蓄与储蓄率均随家庭收入增加而上升。第二,家庭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儿童数及儿童-劳动力比对农户储蓄和储蓄率均有正向影响;家庭成员数对农户储蓄率有显著负影响,但对农户储蓄无显著影响;病人和老年人两个维度对农户储蓄和储蓄率均无显著影响,即没有很强的证据支持生命周期假说。第三,生产活动对农户储蓄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户储蓄率没有显著影响,体现在参与养殖业的农户更倾向于储蓄。第四,离最近金融机构的距离与农户储蓄负相关,对农户储蓄率没有显著影响;农户储蓄及储蓄率的相当一部分波动可由县...
关键词:
农村金融 家庭结构 生产活动 储蓄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周欣 马革 刘钟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弱国。之所以说“大”,是因为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超过总人口的70%都是农民;农业弱国则是指我国农业资本投入不足,生产力低下,农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如果农民不脱贫,那么中国人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易行健 张波 杨汝岱 杨碧云
基于中国2009年3省9县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本文考察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家庭社会网络越广泛,农户储蓄率越低,即使使用不同的代理变量,该结论依然稳健;(2)收入越低的农户,家庭社会网络对储蓄率的影响越大;(3)对影响机制的扩展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户储蓄率的作用会随着收入增长、正规金融发展及市场化的推进而减弱。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家庭社会网络对农村家庭的保障功能,并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初步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
家庭社会网络 农户储蓄行为 储蓄率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易行健 张波 杨碧云
本文基于中国2009年3省9县91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外出务工收入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收入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对家庭储蓄率有负效应,并且在有外出务工收入的家庭中非常显著;利用本村地势及村人均耕地面积作为工具变量来控制外出务工收入占比的内生性,同时通过子样本回归和Tobit回归解决外出务工收入占比是截断数据的问题,上述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对这一影响机制的扩展研究表明,外出务工收入占比对农户储蓄率的影响在低收入、存在流动性冲击及无其他工资性收入的农户中作用更强、更显著。这说明,外出务工能够作为一种分担风险、缓解流动性冲击的机制而作用于农村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
关键词:
外出务工收入 农户 储蓄率 风险规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春超 袁伟
为了探索社会网络在农户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研究其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调查数据,考察了中国农户社会网络对其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网络能显著降低农户储蓄率,在考虑家庭成员不可观测的能力因素以及农户的文化传统和偏好后该结论依然稳健;2社会网络通过其内部的风险分担机制发挥着非正式保险的作用,进而降低农户储蓄率;3对社会网络的进一步分类表明,亲戚这种"强关系"能显著降低农户储蓄率,而朋友这种"弱关系"则不显著。中国农村社会网络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发生在联系较为紧密的亲戚之间。
关键词:
农户行为 社会网络 风险分担 储蓄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坚 周菲 黄斯涵
本文基于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微观家庭面板数据,选用了一个包含预防性储蓄动机的跨期动态家庭储蓄模型来检验浙江省农户的预防性储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浙江省农户在1995—2006年的储蓄行为均具有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在2002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预防性储蓄动机在2002年后有所减弱。2003年开始,浙江省农户保险支出的增加使农户储蓄大幅度减少,保险支出和农户储蓄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不确定状态 预防性储蓄 行为 农户 浙江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肖斌卿 张龙耀 孙天一
本文从行为视角直接探求和理解农户储蓄决策的动机,为该领域的文献提供一个新视角。基于江苏2000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本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农户的多种心理因素对农户储蓄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户的风险规避心理、小富即安心理对农户储蓄行为有正向影响,而农户对宗派亲族的信赖和农村金融的外部约束对农户储蓄行为有负向影响。未来农村金融政策制定和农村金融机构产品研发有必要着重考虑农户的心理和行为,进而保证政策和金融产品的有效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史清华 卓建伟
农户的储蓄行为目标是比较明确的 ,主要是为了社会保障。与政府降息政策出台以及开征利息税制度的实施初衷不一致。民间借贷行为是正规金融借贷行为所不能替代的 ,其形成与繁荣是正规金融组织弱化农村信贷服务功能的一种结果。民间借贷以“亲情”和“友情”等两情借贷为主 ,借贷中“立字据”与“付息”比例并不占优 ,但在需要付息的案例中 ,其利率程度已进入“高利贷”之列。在向民间借“高利贷”与向正规金融组织贷款的选择中 ,农民优先选择的是“高利贷” ,理由是成功率和利息率相比 ,成功率为主 ,再低的利率贷不到也等于零
关键词:
农户 储蓄行为 借贷行为 高利贷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雯 杨晓维
本文扩展包含地位寻求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型,提出命题,论证可通过分析个体在群组中的相对地位对个体储蓄、消费决策的影响,研究地位寻求动机;借助微观数据分析中国农户在周围人群中的相对地位对其消费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1)使用各类财富表征相对地位,基于住房面积的地位寻求-储蓄动机最为强烈;(2)依据住房面积区分较低、较高地位者,得到"非对称性"结论,即:后者由于担心相对距离缩小而减少的边际消费会高于前者由于相对距离扩大而减少的边际消费。(3)利用分位数图引出"向上比较",即农村中较高地位者可能会选择除住房之外的方式与城镇居民进行相对地位比较。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史清华 万广华 黄珺
本文以山西和浙江 2 0个固定跟踪观察村的农户家计调查资料为基础 ,对 1 986年以来农户家庭的储蓄与借贷行为从总体到分组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发现无论是在沿海还是在内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 ,收入水平的增长、农户家庭的储蓄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且上升幅度明显高于收入增长。但储蓄面的变化相反。借贷水平的变化同样相反 ,随着时间推移 ,内地的借贷偏向生活 ,且趋向收敛 ,沿海则偏向生产 ,且扩大趋势明显。
关键词:
农户 储蓄 借贷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胡士华
运用1997-2006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中国农村居民的适应性。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持续攀升以及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储蓄习惯(滞后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和宏观经济波动;但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的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影响较小,实证结果部分地支持生命周期理论假说。因此,从中短期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依然较高,应设计出刺激农民消费、减少储蓄的中短期政策组合,同时从制度层面来理顺农村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关键词:
农户储蓄率 储蓄决定因素 动态面板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彭志远
我国农户的储蓄包括现金储蓄和实物储蓄,实物储蓄主要受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从现金消费看,长期均衡消费倾向不断降低,农户存在货币幻觉现象。启动农村消费一是要促进农户实物储蓄向现金储蓄的转化,二是要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三要通提高农户消费倾向。国家宏观政策上要防止通货紧缩。
关键词:
农户 消费 实物储蓄 货币幻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