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91)
2023(13385)
2022(10829)
2021(9945)
2020(8355)
2019(18767)
2018(18564)
2017(35706)
2016(18871)
2015(21227)
2014(20803)
2013(21195)
2012(20007)
2011(18227)
2010(18548)
2009(17868)
2008(17730)
2007(16156)
2006(14853)
2005(13775)
作者
(54342)
(45972)
(45611)
(43414)
(29026)
(21752)
(20379)
(17882)
(17397)
(16304)
(15944)
(15059)
(14896)
(14591)
(14318)
(13847)
(13446)
(13104)
(13060)
(12649)
(11629)
(11253)
(11021)
(10636)
(10310)
(10303)
(9925)
(9869)
(9145)
(9129)
学科
(113128)
经济(113016)
(86288)
(68862)
企业(68862)
管理(64437)
(46315)
方法(40769)
数学(32620)
数学方法(32482)
业经(31977)
农业(30785)
中国(28174)
(27653)
地方(22525)
(20462)
(18388)
财务(18381)
财务管理(18365)
(18328)
贸易(18317)
(17858)
企业财务(17417)
(17294)
技术(17002)
(16926)
(16151)
(15905)
(15346)
(13948)
机构
学院(292162)
大学(285917)
(147916)
经济(145805)
管理(116093)
研究(101076)
理学(99672)
理学院(98744)
管理学(97742)
管理学院(97188)
中国(82693)
(63436)
(58617)
(56036)
科学(54476)
财经(50637)
(50259)
经济学(47255)
(46054)
中心(45191)
研究所(44977)
(44175)
经济学院(42489)
农业(42484)
业大(41336)
北京(37131)
财经大学(36892)
经济管理(34991)
(34852)
(33668)
基金
项目(183611)
科学(148589)
基金(138768)
研究(137910)
(118541)
国家(117432)
科学基金(102847)
社会(96492)
社会科(91390)
社会科学(91368)
基金项目(72808)
(69839)
自然(61685)
自然科(60329)
自然科学(60314)
教育(59622)
自然科学基金(59349)
(56381)
资助(56012)
编号(53340)
(42887)
(41933)
成果(41687)
国家社会(41661)
重点(40337)
(40299)
(39495)
教育部(37446)
人文(37094)
创新(37065)
期刊
(178042)
经济(178042)
研究(91727)
(58114)
中国(57100)
(49904)
管理(46448)
科学(40412)
农业(39072)
学报(37567)
业经(31655)
(31413)
金融(31413)
大学(30763)
学学(29883)
经济研究(28453)
财经(27199)
技术(25414)
问题(23776)
(23772)
(20466)
世界(20049)
技术经济(19316)
(18247)
教育(16424)
国际(15989)
经济问题(15907)
农村(14889)
(14889)
统计(14677)
共检索到453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辅礽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地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由农村转向城镇,这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正产生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其重要,在我国已有不少著作对它进行了研究。曹阳同志的这本著作独辟路径,专门研究农业劳动力的这种转移对宏观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本文在一个修正的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对影响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研究发现,恩格尔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鲍莫尔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产生了负向影响,资本深化效应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则逐渐经历了从负到正的转变。未来持续推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进程,需要在继续发挥恩格尔效应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部门资本深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水平,以提高资本深化效应和鲍莫尔效应对推动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贡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梅建明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二元经济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而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由于诸多障碍的影响其规模还相当有限。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部门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转换的重要因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梅建明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辉尚  胡晨沛  季勇  李美琪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小苏  
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宏观测定对研究劳动就业的一般规律、制定劳动就业的长远规划和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评价现有的测定模型出发,以我国现行统计体系和资料可得性为依据,给出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简单测定方法。一、现有模型的评价和改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量的实际操作型统计模型并不多见,我们仅收集到一种时序资料分析模型,模型如下: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桂文  王青  张荣  
文章基于逻辑推演与数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非农就业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收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农民的收入挣得能力,以及降低农业人口占比提高农民的政策影响力4个方面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对农村减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农业转移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国家财政支农、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减轻农村贫困也有重要影响。文章建议,为更好地发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减贫效应,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实施差别化的扶贫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潘纪一,郭申阳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必然出现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结构、技术结构、生产力布局以及人口地理分布等一系列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经济相对落后、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9%、农业劳动力占74%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慧京,吴敏一,朱家良,吴国兰  
农业劳动力的适度转移,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已有所提及,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讨论。就大部分观点来看,仍主张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国农业劳动力要不要从速度型转向适度型,这需要放到中国特殊的背景中去考察,离开了这一点,一切就无从谈起。 一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严峻现实 1979年的农村经济改革,使长年积沉的农业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赵立新  
本文认为,托达罗的两部门理论主要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间接性,尽管发展城市传统部门会对城市环境和市容造成某些不利影响,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对我国存在许多有益的启示。文章指出,我国应坚持走多元化、浅层次、渐进性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发展城市非正规就业,增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空间;发展小城镇,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功能,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发展城镇弹性就业,尽可能地增加农业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俞剑  方福前  程冬  郑文平  
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本文主要研究消费结构升级、要素价格扭曲等因素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稳态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影响。当所有因素同时改变0.1个单位时,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最大,为4.63%,紧随其后的是部门间资本租金扭曲与部门技术进步,部门间工资扭曲的影响程度最弱,仅为0.84%。不仅如此,前三种因素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都是非常显著的,这表明促成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原因是复合型的,这与美国经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情形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尧晓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必由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进行这一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这一问题的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又很广泛,西方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并不都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因而,至今还未完全形成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檀竹平  洪炜杰  罗必良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结合全国9省(区)2323个样本农户数据,从距离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三个维度分析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距离越远,家庭收入中务工收入占比提高,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出现,均能够强化农户种粮的行为倾向。农户种植结构"趋粮化"是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一个基本趋势,并将因农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市场的发育而进一步强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花卉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概念的界定,并构造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贡献的计算办法,分析过程结合了34年间陕西省相关经济数据,同时,结合该项目调研进展,得出结论如下:(1)2003~2007年由于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上升占到的比率为14.4%,而2008~2012年这一指标上升到44.9%。由于2007~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陕西省颁布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导致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向陕西省内流动速度加快,劳动力在产业间的移动加剧,进而导致其贡献大幅上升;(2)2008~2012年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贡献百分比最高为42.2%,增长幅度也最大,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结合问卷调查结论,待机而出的比例最高约为52.25%,说明陕西省长期对农村劳动力吸引力不足。鉴于此,从合理引导农村劳动力再就业、发挥政府力量、改变企业观念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花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