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1200)
2022(1139)
2021(1086)
2019(2259)
2018(2148)
2017(3869)
2016(2204)
2015(2494)
2014(2310)
2013(2340)
2012(2374)
2011(2191)
2010(2315)
2009(2142)
2008(2237)
2007(1989)
2006(2010)
2005(1947)
2004(1683)
2003(1740)
作者
(6587)
(5603)
(5149)
(5133)
(3407)
(2593)
(2535)
(2155)
(2092)
(2034)
(1858)
(1810)
(1783)
(1758)
(1704)
(1678)
(1676)
(1554)
(1545)
(1503)
(1374)
(1350)
(1310)
(1244)
(1200)
(1178)
(1165)
(1086)
(1066)
(1054)
学科
(10211)
经济(10187)
中国(5363)
人口(4585)
管理(4493)
(4398)
地方(3555)
(3322)
(2520)
企业(2520)
(2418)
农业(2416)
方法(2352)
问题(2243)
(2228)
国人(2056)
中国人(1962)
数学(1871)
世界(1846)
数学方法(1846)
(1802)
地方经济(1729)
教育(1678)
业经(1676)
研究(1547)
(1469)
(1453)
金融(1453)
城市(1447)
理论(1435)
机构
大学(32946)
学院(30622)
研究(14730)
(13867)
经济(13534)
(12102)
中国(11381)
管理(10299)
北京(8878)
(8215)
理学(8180)
科学(8162)
理学院(7985)
管理学(7812)
管理学院(7744)
研究所(7151)
(6421)
中心(6251)
(5228)
(5212)
师范(5195)
(4835)
(4800)
财经(4553)
师范大学(4450)
科学院(4383)
业大(4376)
经济学(4278)
社会(4266)
(4114)
基金
项目(17436)
科学(13709)
研究(13144)
基金(12704)
(10782)
国家(10663)
科学基金(9193)
社会(8766)
社会科(8179)
社会科学(8177)
基金项目(6637)
(5585)
教育(5573)
自然(5449)
自然科(5299)
自然科学(5299)
编号(5276)
自然科学基金(5204)
资助(5183)
(5132)
成果(4930)
(4121)
课题(3996)
重点(3876)
(3692)
(3534)
发展(3509)
国家社会(3509)
(3466)
(3367)
期刊
(18297)
经济(18297)
研究(15127)
中国(9328)
科学(5608)
(5010)
学报(4872)
教育(4748)
(4691)
大学(4116)
管理(3960)
人口(3427)
学学(3380)
(3107)
金融(3107)
农业(3080)
经济研究(2741)
问题(2741)
世界(2698)
财经(2459)
图书(2335)
业经(2300)
技术(2300)
(2190)
城市(2126)
(2108)
人口研究(1927)
(1912)
书馆(1903)
图书馆(1903)
共检索到591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韩光辉  颜廷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储君  牛强  
新城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反磁力"中心,从而达到疏解中心城功能的作用。但如果新城的居住就业错位,配套服务存在缺口,严重依赖老城,则大量居民将返流老城,反而加剧老城的负担。本文从北京新城规划编制的回顾、疏解与返流现象的分析、形成机理的讨论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新城对北京功能疏解的作用是有限的,城市人口一产业的重心仍未彻底转移,同时,存在返流现象。最后建议在北京新版总规落实与分区规划编制中,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在更大范围谋划功能疏解,将规划实施嵌入既有制度环境中。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认为应把人口管理与新常态下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并把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总体管理框架,从提升劳动生产率,转变经济方式的角度去解决人口问题。同时,加强政府合理行政干预,打破京津冀行政分割,建立首都圈总体产业布局,促进"回波效应"向"扩散效应"的转变,通过就业人口、资金与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输出改善首都圈经济平衡,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共赢。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芳  齐明珠  
2010年以来,大都市人口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特征:人口增速下降但规模依旧庞大、外来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等。从北京的情况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人口新趋势加剧了大都市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新常态对经济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心城区人口—经济聚集效率低,外来人口就业集中在低效率行业,未能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向创新驱动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经济发展尚处于"回波效应"期,既不利于北京市经济结构优化和人口疏解,也将不利于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北京市人口数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本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卡  
外围中心的集聚力不足是引发人口疏散乏力、空间建设无序等大都市"城市病"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探寻提升外围中心的集聚力关键路径,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外围中心集聚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指标权重和北京市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相结合,对未来几年各区县人口集聚趋势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前期发展优势和土地资源约束对人口集聚力的影响均十分显著,政策、体制等外生集聚力对城市发展新区的影响更大,内生集聚力最大的城区依次是朝阳、海淀、大兴、昌平和通州,内生集聚力最小的依次是门头沟、石景山、东城和西城,政府需通过政策、体制等外生力量提高城市发展新区的外生集聚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吴佳妮  
纽约市作为国际典型的移民大都市,在城市发展与改造、流动人口管理以及相应的教育政策制定等方面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以来,纽约市进入城市发展的郊区化阶段,城市人口规模与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口由中心城区曼哈顿向边缘扩散、白人飞走、内城移民聚集等。针对人口变迁特点与随之而来的教育问题,纽约市的实践探索与政策举措如下:第一,立法保障基本权利;第二,重组学区,并鼓励择校;第三,兴办特许学校与移民学校;第四,出台补偿政策。以上经验可为我国大都市义务教育均衡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晓梅  
随着人口激增,拥堵已成为"大城市病"的重要表现。2016年岁末,北京或将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北京是否收取拥堵费、怎么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可能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虽然征收拥堵费在国际一些城市已有先例,但并非是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晓梅  
随着人口激增,拥堵已成为"大城市病"的重要表现。2016年岁末,北京或将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消息再次引发舆论关注。北京是否收取拥堵费、怎么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并可能对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虽然征收拥堵费在国际一些城市已有先例,但并非是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陶冶  
本文认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是兼有国际化、国际服务性、规模大并以国家综合国力为依托等重要特征,具有全球或较大区域空间连接并超前于世界城市发展平均水平的典型性城市,主要有四个判断依据:一是交通网络体系能否带来运输、交流的规模经济;二是服务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三是城市是否具有良性的创新能力;四是城市非经济要素是否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必然选择。文章提出,北京在WTO大环境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一是必须大幅度提高交通网络体系的运输质量和效率;二是要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会展业、旅游业,改善金融保险市场以及信息服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2001年2月,北京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加强管理、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芸  梁进社  李育华  
主要从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不同集聚机制对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路径着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资本、就业与基础设施三大要素空间格局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北京大都市区几个典型产业集聚区的实例,在探讨其不同形成、发展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演化具有怎样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认为产业集聚对北京大都市区城市空间要素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主导资本流动格局、重塑劳动力市场分布和推动周边房地产市场3个方面;并以此推动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由"摊大饼"向轴向发展延伸,促进了近郊区城市副中心和远郊区新城的形成,使得北京城市空间向多极核、多功能的结构模式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谭刚  
本文提出以共建世界级大都市为发展方向的深港合作目标,并对深港世界级大都市的主导功能(总部营运、高端服务、创新产业)、实施阶段(国际前列、亚太首位、全球一流)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深港共建世界级大都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唐燕  
从"都市区"与"城市"两个层面,对比研究柏林—勃兰登堡与北京两大都市区在区域管治与跨境合作上的组织模式与发展趋势,阐述不同政治、社会、经济背景下大国首都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特点,并指出柏林—勃兰登堡对北京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明生  康琪雪  刘蜜蜜  
已有文献较多研究了在聚集经济作用下城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我们从环境因素中凝练出环境容量因素,确定其既是决定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又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对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要求,这样,在聚集经济和环境容量的共同作用下,大都市就形成了同时促进节能环保和经济增长的产业空间结构。对于北京市产业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上述结论:高关联度服务业围绕着市中心或次中心集中布局,知识密集型重工业主要布局在外围区,高关联度重工业主要分布在近郊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布局在近郊区和远郊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本文选择纽约、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大都市以及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国际大都市房地产发展规律及特点。通过对比提出北京房地产发展存在的隐忧,得出一些对北京的借鉴与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