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66)
2023(2210)
2022(1754)
2021(1550)
2020(1214)
2019(2878)
2018(2768)
2017(5413)
2016(2773)
2015(3069)
2014(3115)
2013(2979)
2012(2694)
2011(2548)
2010(2632)
2009(2642)
2008(2859)
2007(2530)
2006(2194)
2005(2109)
作者
(7723)
(6464)
(6353)
(6067)
(4229)
(2988)
(2856)
(2467)
(2415)
(2338)
(2173)
(2137)
(2003)
(1999)
(1959)
(1949)
(1868)
(1859)
(1817)
(1737)
(1618)
(1519)
(1518)
(1516)
(1431)
(1400)
(1400)
(1291)
(1276)
(1235)
学科
(13717)
经济(13698)
管理(11871)
(11868)
(11705)
企业(11705)
方法(6445)
(5993)
(5060)
财务(5059)
财务管理(5058)
企业财务(4934)
理论(4843)
数学(4329)
数学方法(4277)
(4190)
业经(3910)
(2827)
中国(2741)
教育(2568)
(2459)
(2264)
经济理论(2164)
经济学(2062)
(1981)
(1944)
(1883)
贸易(1883)
农业(1877)
(1831)
机构
大学(46949)
学院(45926)
(19140)
经济(18773)
管理(18350)
理学(16249)
理学院(16100)
管理学(15914)
管理学院(15826)
研究(12879)
(10171)
中国(9702)
(9567)
财经(8290)
(7538)
科学(7002)
(6483)
师范(6457)
经济学(6345)
财经大学(6276)
(6157)
北京(6011)
(5862)
商学(5704)
商学院(5661)
经济学院(5556)
师范大学(5303)
中心(5266)
研究所(5258)
(5066)
基金
项目(27549)
科学(22528)
研究(21543)
基金(20889)
(17514)
国家(17342)
科学基金(15566)
社会(14746)
社会科(13868)
社会科学(13866)
基金项目(10754)
教育(10450)
(10086)
自然(9437)
自然科(9194)
自然科学(9192)
自然科学基金(9062)
编号(8919)
(8469)
资助(8186)
成果(7635)
(6569)
重点(6277)
国家社会(6159)
教育部(6060)
人文(5969)
(5907)
课题(5895)
项目编号(5883)
(5852)
期刊
(21978)
经济(21978)
研究(14363)
(9779)
管理(7132)
中国(7105)
教育(6357)
学报(5545)
科学(5309)
财经(4926)
大学(4540)
(4236)
学学(4213)
经济研究(3684)
业经(3279)
技术(3200)
财会(3089)
(3012)
问题(2778)
会计(2681)
(2586)
金融(2586)
商业(2389)
经济学(2339)
(2120)
技术经济(2079)
通讯(2038)
会通(2024)
(2001)
现代(1955)
共检索到648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致恒  杨锦英  
张赞洞、李善明两教授撰写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说》共三册,分别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概说》)。《概说》简炼扼要、通俗易懂,精辟地揭示了原著的内容和实质,有不少新意,是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宝贵资料。本文仅就此书的主要特点,做些概括评介。一、通...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志清  
文章以一般价值理论为基础,依据生产力的作用原理①,把一般价值引入到生产力理论中,形成了生产力的价值理论,通过对生产力价值理论的论述,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增值现象,即所谓的"剩余价值"的来源,认为系统的功能大于其要素之和的系统增值原理是解释生产力盈余价值②产生的重要理论工具。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红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通过总结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所建立起来的划时代的理论。文章认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需要回到其出现的历史条件中去,同样,面对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认定它,从而使其有当今经济发展更为现实的指导作用。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张兴胜  
美国著名女校曼荷莲学院教授弗雷德·莫斯利提出,“在资本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利润问题——利润来自何处,利润的规模由什么决定。”企业利润的来源,确实是经济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重大议题之一。伟大的经济学家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其中之一即剩余价值理论。学习思考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钧  
本讲讲《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第六篇《工资》。前面第三篇、第四篇分别研究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对剩余价值生产这样一种区分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这种区分只有在科学地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本质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在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上,指明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把工作日延长到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小彬  
剩余价值是一个以剩余产品为尺度 ,评价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合理性 ,进而规范扩大生产与生活消费规模行为的范畴。决定一般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与劳动支出总量 ;决定超额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个别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幅度和与先进劳动生产率相关联的劳动支出总量。一般剩余价值水平及其变动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平均知识水平、知识含量及其变动 ;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则在于知识在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分布。必须保护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权益并承认其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中  裴小革  
目前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 :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否定该理论的学术价值 ;另一个是一些人将该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 ,从而窒息了该理论的发展路径。因此 ,针对上述挑战 ,本文从 3个方面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并通过实证分析当今发达国家企业生产和分配制度安排的 4种变化 ,阐明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发展的现实依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柳晓明  段学慧  王秀芹  
与深入揭示剩余价值来源与实质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不同,西方市场剩余思想是在资产阶级的视野内研究社会福利问题。剩余价值理论坚持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而市场剩余思想的虚伪性和辩护性源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期望的资本主义永恒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也导致两种剩余的内涵具有根本差异。剩余价值理论将资本与劳动及生产关系相结合,注重透过现象去探寻事物的内在本质,西方市场剩余思想则以个体行为最优化为基础进行均衡分析。因此,我们应在对西方剩余思想进行鉴别和批判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分享剩余的有效途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善明  
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起点是重商主义和詹姆斯·斯图亚特。对此,我已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质疑。最近作者又在《关于马克思研究的起点》一文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为了使问题讨论得更清楚,我也再一次提出我的管见,就教于“论丛”的作者和经济理论界的同仁。第一,作者写道:“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是‘按照当时产生的思想写下来的’,当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也许首先想到了李嘉图就写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志远  
剩余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的一部分。我们只有搞清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这个范畴的内涵,才能进一步理解创造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价值是由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创造的,物不创造价值;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依据马克思的解释,创造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是指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耗费。基于这一质的规定性,可以对劳动概念进行拓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钱伯海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党的十五大 ,正式确定按资分配的合理合法地位 ,引起了人们的议论。是不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过时了 ,它不适用于社会主义 ,或者通过实践证明 :资本、土地和劳动共同创造价值的三要素理论是正确的 ,现在接受或默认了这个理论。无疑 ,这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笔者认为 ,这两种理解或怀疑 ,都失之偏颇 ,不符实际。应该说 ,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和巨大创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开艳  
2009年12月,十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面世。重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巨著,笔者体会依然深刻,感受依然丰富,特别是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以及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所获颇多。本文对商品价值的构成及源泉、价值源泉之活劳动的内涵、剩余价值的主要来源、价值分配以及剩余价值的归属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心得。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马艳  
文章尝试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进行探讨:一是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基本理论抽理出这一理论的基本假定条件,并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构建经典马克思剩余价值函数的基本模型,然后根据现代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改变部分假定条件,尝试构建一个新约束条件下的剩余价值动态模型,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的重要内容。二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最大化生产模型与西方利润最大化的沟通与连接的问题,并通过数学推理证明两个模型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以相互沟通,这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朝林  
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推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其实质是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组合状况的优化作为一种经济机制来对待,这种经济机制的作用要能够实现,其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即提高劳动力的价值(较高素质劳动者是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人,这种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其价值大)。较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更有成效的管理,能够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改进工艺流程,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郑志国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一些疑难问题,主要是把劳动力价值归结为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一部分新价值,忽略了劳动力价值转移。实际上,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一起转移给产品。按照劳动力价值转移的分析思路,能够把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力商品理论彻底贯彻到剩余价值理论之中,从而发展和完善剩余价值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