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
2023(5)
2022(5)
2021(3)
2020(6)
2019(9)
2018(9)
2017(18)
2016(15)
2015(13)
2014(16)
2013(17)
2012(6)
2011(12)
2010(10)
2009(7)
2008(7)
2007(4)
2006(3)
2005(3)
作者
(40)
(35)
(28)
(28)
(26)
(15)
(14)
(14)
(14)
(13)
(13)
(12)
(12)
(11)
(11)
(10)
(10)
(9)
(9)
(9)
(9)
(9)
(9)
(8)
(8)
(8)
(8)
(8)
(7)
(7)
学科
(41)
经济(41)
数学(35)
数学方法(35)
方法(35)
管理(18)
(14)
(13)
(10)
(9)
(8)
生物(8)
(7)
(6)
企业(6)
农业(6)
技术(6)
细胞(6)
(6)
基因(5)
家畜(5)
工作(5)
理学(5)
生物学(5)
(5)
人事(4)
人事管理(4)
免疫(4)
基因工程(4)
工程(4)
机构
大学(153)
学院(153)
(71)
农业(56)
业大(54)
研究(51)
(50)
农业大学(46)
科学(42)
(39)
经济(39)
理学(38)
管理(35)
理学院(33)
(31)
(31)
实验(30)
中国(29)
实验室(29)
管理学(28)
南京(27)
管理学院(27)
研究所(26)
科技(26)
科学院(24)
(23)
北京(22)
工程(21)
技术(21)
(21)
基金
项目(108)
基金(84)
科学(77)
国家(76)
(76)
科学基金(69)
自然(55)
自然科(54)
自然科学(54)
自然科学基金(54)
研究(45)
基金项目(44)
资助(44)
(43)
(39)
计划(38)
专项(30)
社会(27)
科技(27)
教育(26)
大学(25)
(24)
社会科(24)
社会科学(24)
科研(23)
(22)
创新(22)
(21)
重点(20)
(19)
期刊
(78)
学报(69)
大学(55)
学学(53)
农业(51)
科学(44)
业大(37)
农业大学(36)
(32)
经济(32)
中国(30)
(23)
研究(20)
(19)
中国农业(18)
管理(18)
(18)
金融(18)
南京(17)
南京农业(17)
(16)
统计(14)
自然(14)
自然科(14)
自然科学(14)
科技(13)
(13)
农林(12)
(12)
科技大(12)
共检索到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边江泽  宿铁  
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中国股票市场上一项独特的交易限制:"T+1"交易制度。这一制度要求股票购买者至少到第二天才能将股票卖出。而中国的权证市场则服从"T+0"的交易制度,即购买者可以随时将权证卖出。我们证明"T+1"制度会降低股票市场流动性,使股票的价格中存在低流动性折价。我们还证明股票流动性和相应权证的溢价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最后,基于文中的实证结果,我们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志伟  
中国证券市场曾经实行过T+0交易制度,由于存在过度投机T+0被取消,进而推出了T+1交易制度。2010年之后,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标志着中国证券改革正走向纵深,T+1交易制度已经不再适应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光大"8·16"乌龙事件中,机构利用股指期货和ETF变相T+0交易规避风险,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亟待维护和提升。为此,本文提出在沪深300成分股中率先实行T+0制度的渐次改革原则及其三大理由。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有禄  
文章从我国特殊的交易制度T+1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该交易制度下,我国IPO股票的不正常高抑价和高换手率。T+1的特点是:首日只能是中签者卖出,且涨跌无限制,而买者当日无论股价涨跌多大,都不能卖出。因此,按常理IPO股票不应该出现高抑价和高换手率,但我国的IPO股票却出现了。这种制度造成了IPO股票出现高抑价和高换手率,建议管理层应加强对现行交易制度下,不正常的新股首日高抑价和高换手的监管,防范动机不良的交易者的违法乱市行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建华  
本文采用经济学实验方法,构建实验资本市场,进行T+1交易制度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T+0制度还是T+1制度,实验资本市场都出现价格泡沫,市场缺乏效率,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说;T+1交易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价格泡沫的程度,但这种程度并不显著;被试的经验才是真正能稳健消除泡沫的关键因素。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鹿波  
本文从T+0交易与信用交易的内在联系、T+0对投资者的影响、T+0对市场的影响、交易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四个方面对期现货交易机制进行分析。结论是:T+0是证券市场信用交易的必然产物,T+0和T+1交易机制的制度套利来自于信用交易,而不是股指期货;是否需要取消T+1,从而消除这一制度套利,不能单纯从维护散户交易权利的角度出发,而应当综合考虑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交易机制改革可行的方法是实行T+0并辅以配套的风险管理措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文宇  
该文以国内外对比的方法,对海外成熟资本市场"T+0"交易制度的制度安排、设计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海外成熟资本市场的"T+0"交易制度在投资者准入、账户分类和交易频率等方面均做了详尽的安排;各制度层级间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对风险防范、抑制投机等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对证券交易制度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不断健全我国的证券交易体系,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熊伟  
2016年以来,"T+0"交易模式日益盛行,引发市场关注。"T+0"交易策略实质是在A股"T+1"交易规则下的一种超短线策略。本文在识别深市A股典型"T+0"账户的基础上,从"T+0"账户的持股、交易和下单等角度,分析了"T+0"账户的交易行为特征及其市场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T+0"交易盛行的原因是震荡市下"T+0"交易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随着市场波动性不断下降,"T+0"交易已经开始降温;"T+0"账户多为逆势交易,客观上平抑了市场波动。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熊伟  
2016年以来,"T+0"交易模式日益盛行,引发市场关注。"T+0"交易策略实质是在A股"T+1"交易规则下的一种超短线策略。本文在识别深市A股典型"T+0"账户的基础上,从"T+0"账户的持股、交易和下单等角度,分析了"T+0"账户的交易行为特征及其市场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T+0"交易盛行的原因是震荡市下"T+0"交易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随着市场波动性不断下降,"T+0"交易已经开始降温;"T+0"账户多为逆势交易,客观上平抑了市场波动。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周耿  姜雨潇  范从来  王宇伟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我国股票市场于1995年开始执行与国外主要市场有着显著差异的T+1交易制度。20多年以来,该制度的有效性一直饱受争议。本文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构建了T+0和T+1制度的股票市场,并利用收集到的市场层面和个体行为层面的数据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相对于T+0制度,T+1制度保护的并不是中小投资者,而是大投资者。而且,T+1制度显著减少了市场的成交量,不但不能明显地降低市场泡沫,还加剧了市场价格的波动。研究还进一步发现,T+1制度还保护了具有较高风险偏好水平的投资者,避免了这类投资者的频繁交易。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广垒  曹军  唐宇  
一、T+D合约交易性质的争论黄金(主要是标准金AU99.95和AU99.99)虽然因易变现而具有高流动性,但其本身并不包含收到现金或其他内涵于其中的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因此,黄金本身并不构成金融资产。需要注意的是,与金融机构持有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不同,特别是对于黄金生产商,黄金只是其主产品而非通过短期市场波动获取差价或者储备资产多元化。在黄金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白颢睿  吴辉航  柯岩  
月频动量效应作为海外资本市场最强劲的因子之一,被广泛用于资产配置;但动量效应在中国A股市场上却表现不佳,被称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月频动量效应消失之谜"。文章从微观市场交易制度的角度出发对A股市场"月频动量消失之谜"给出了理论解释,基于2000-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日内与隔夜收益率拆解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A股市场存在日内动量、隔夜动量以及由T+1制度导致的日内与隔夜动量的强反转关系;而日内收益动量、隔夜收益动量的相反作用则抵消了总体收益的动量效应。(2)在将动量形成期收益率拆解为日内和隔夜两个部分后,在T+1制度下,高风险股票的隔夜收益率低,而低风险股票的隔夜收益率高,从而表现出日内隔夜之间的强反转效应。(3)当市场波动率较高(低)时,T+1约束更强(弱),日内与隔夜反转更强(弱),此时动量策略表现更差(好)。文章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动量效应成因及其背后的经济学机制的理解,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加了解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潜在影响。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钱有华  
企业在利用会计电算化编制报表时,一般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是编制出来的资产负债表的期末资产不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二类是利润表中的数据引用错误。这两类错误一旦发生,很难找到原因。对此本文从期末损益结转、报表取数模板等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力图为会计人员提供帮助。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饶海琴  王杰  
考虑到建筑业上游企业增值税发票难以获得,以建筑业的进项业务比重(T)和抵扣凭证获得率(t)为研究重点,根据住建部《建筑业"营改增"调研测算情况汇报》的调查结果,假设建筑业抵扣凭证获得率,并将其考虑进建筑业的税率设计中去。在三个层次的假设前提下,采用控制变量法逐步添加变量,利用2010年投入产出表延长表数据,按抵扣税率不同对建筑业投入行业的进项税额详细分类,测算出最贴近实际的建筑业增值税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