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35)
- 2023(3165)
- 2022(2756)
- 2021(2537)
- 2020(2451)
- 2019(5439)
- 2018(5489)
- 2017(10257)
- 2016(5727)
- 2015(6457)
- 2014(6575)
- 2013(6171)
- 2012(5614)
- 2011(5006)
- 2010(5196)
- 2009(4810)
- 2008(4818)
- 2007(4295)
- 2006(3591)
- 2005(3245)
- 学科
- 济(24719)
- 经济(24710)
- 方法(16571)
- 管理(15717)
- 数学(15471)
- 数学方法(15037)
- 业(13720)
- 企(11846)
- 企业(11846)
- 学(5536)
- 中国(4997)
- 财(4729)
- 农(4556)
- 理论(4399)
- 业经(3463)
- 银(3288)
- 银行(3282)
- 贸(3277)
- 贸易(3274)
- 务(3252)
- 制(3242)
- 财务(3225)
- 财务管理(3213)
- 易(3192)
- 环境(3164)
- 技术(3122)
- 划(3067)
- 行(3052)
- 地方(3002)
- 企业财务(2988)
- 机构
- 学院(80519)
- 大学(80499)
- 管理(30682)
- 济(29060)
- 经济(28364)
- 研究(27053)
- 理学(26981)
- 理学院(26631)
- 管理学(25476)
- 管理学院(25331)
- 中国(20503)
- 科学(19382)
- 京(17616)
- 农(17578)
- 业大(15388)
- 所(14940)
- 农业(14267)
- 研究所(13756)
- 中心(13012)
- 财(12427)
- 江(11823)
- 北京(11165)
- 技术(10217)
- 财经(10093)
- 州(9800)
- 省(9729)
- 范(9453)
- 院(9440)
- 师范(9302)
- 农业大学(9286)
- 基金
- 项目(57013)
- 科学(43854)
- 基金(41252)
- 家(37708)
- 国家(37461)
- 研究(36286)
- 科学基金(31620)
- 省(23219)
- 自然(22894)
- 自然科(22453)
- 自然科学(22447)
- 自然科学基金(21984)
- 社会(21687)
- 基金项目(20815)
- 社会科(20611)
- 社会科学(20606)
- 划(19742)
- 资助(19071)
- 教育(17653)
- 编号(13882)
- 重点(13201)
- 计划(12568)
- 部(11799)
- 科研(11515)
- 创(11413)
- 发(11350)
- 科技(11251)
- 成果(10789)
- 创新(10680)
- 大学(10285)
共检索到116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预测
[作者]
宫锡鸿 王荣花 张翠玲
“S”型曲线在预测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中的应用宫锡鸿,王荣花,张翠玲(山东省乳山市植物保护站264500)(乳山市农牧局)1问题的提出二代玉米螟是乳山市夏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乳山市的夏玉米面积历年都在25万亩以上。搞好二代玉米螟防治适期的预测,对于搞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高宗仁 张典
玉米螟危害棉株生长点和主茎后,单株产量损失28.26~88.7%,由于棉株的自我生理调节和群体补偿效应,实际损失为12.61~52.17%。测定了受害株率与产量损失率以及受害株率与百株卵块数之间的关系,拟定出不同皮棉产量水平的棉田防治指标:高产田(100kg/亩)4.9块卵/百株;中产田(75kg/亩左右)5.5块卵/百株;低产田(50kg/亩左右)6.2块卵/百株,在玉米螟严重发生年份,应适当放低。
关键词:
棉花 玉米螟 防治指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巧丝 刘芹轩 高宗仁 刘孝纯 吴孔明 邱峰 张典 许天佑
在河南棉区 ,第 1代玉米螟在棉田为害严重 ,第 2、3代很少为害棉花。不同类型田相比 ,麦棉套种田受害较重。采用频次比较、聚集度指标判别等方法对棉田玉米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麦棉套田玉米螟卵块呈均匀分布 ,其余田块玉米螟卵、幼虫均属聚集分布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棉花 分布型 为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崔丽娜 李晓 杨晓蓉 杨天智 杨家秀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纹枯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纹枯病的为害程度与玉米产量损失呈正相关,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下降;垂直距离5cm和水平距离20cm的纹枯病病菌均能引起玉米植株发病;防治适期为玉米九叶至十一叶期,也正是纹枯病的发病初期。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为害 防治时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丽娟 李靖 梁竟宇 王学贵 朱新成 李彬 李涌泉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的室内毒力,通过3地田间药效试验测定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并采用盆栽法测定印楝素对3个品种高粱植株的安全性。[结果]印楝素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的LC_(50)为6.44 mg·L~(-1),室内活性较强;3地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株防效和虫防效分别为80.07%~89.26%和73.51%~87.31%,与对照药剂相比防效更好;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对3个品种高粱生长抑制率均显著高于有效成分4.5、9 g·hm~(-2)处理;药后14 d, 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18 g·hm~(-2)处理时3个品种高粱均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0.3%印楝素乳油有效成分9 g·hm~(-2)处理时高粱‘赤杂16号’有1株出现边缘褪绿现象,但3个高粱品种生长均正常,对高粱安全。[结论]印楝素对高粱亚洲玉米螟有较好的室内活性与田间防治效果,对高粱植株相对安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正跃 卢美榕
记载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ee)在永德地区1995年的季节变化情况。利用黑光灯和性诱剂诱捕成虫,利用田间调查得到幼期数据。报道了亚洲玉米螟各虫态发生与有效积温的关系。测定单条正弦曲线下的面积获得田间有效积温,而正弦曲线在10.35℃和32.0℃范围内拟合日最低温和日最高温而得。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的每周调查数据显示其发育进展符合在室内测定的各虫态对积温的要求。建立了成虫累积捕获量正规偏差值与有效积温对数值(log(10))的回归公式。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季节变化 发生模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夕林 张建明 张谷丰 张治 杨慕林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关键词:
褐飞虱 危害损失 防治策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孔令晓 罗畔池 闫兴明 闫春萍 赵有林
玉米疯顶病的发病植株多数雌、雄穗小叶状增生畸形 ,叶片变厚、有明显的条状突起。鉴定结果表明玉米疯顶病是由霜霉科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侵染所致 ,是玉米霜霉病的一种。种植抗病品种、适期浇水、防止大水漫灌、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杂草和药剂拌种能有效防治本病
关键词:
玉米疯顶病 病原菌 防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夕林 张治 张谷丰 张建明 朱明华
二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危害及其防治指标张夕林张治张谷丰张建明朱明华(江苏省通州市植保站,通州226300)THEDAMAGEANDACTIONTHRESHOLDOFSECONDGENERATIONOFWHITE┐BACKEDPLANTHOPPERON...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延峰 蔡浩 张帆 李元喜
室内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行为,以及两种赤眼蜂在单独和竞争情况下的寄生及其子代蜂受寄主卵龄的影响。结果发现:松毛虫赤眼蜂完成1次寄生所需时间显著短于玉米螟赤眼蜂,而产卵次数占总寄生次数的比例(40.16%)显著低于玉米螟赤眼蜂(66.26%)。单独寄生时,玉米螟卵龄对玉米螟赤眼蜂的子代雌蜂数和子代蜂存活无显著影响,但对松毛虫赤眼蜂具有显著影响,且死亡蜂数量随卵龄增大而增多。在竞争情况下,两种赤眼蜂子代总雌蜂数均增加;寄生6h和36h玉米螟卵产出的子代蜂显著小于单独寄生时的子代蜂;寄生12h卵的子代蜂死亡数(21头)显著高于寄生其他龄期的卵,但在其他卵龄间无显著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丹 严善春 谭安江
为了深入了解piggyBac转座子家族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子进化特点,采用简并PCR、反向PCR、RT-PCR和RACE等方法在农业害虫亚洲玉米螟中克隆到2个piggyBac类似因子,分别命名为OfPLE1和OfPLE2。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Of-PLE基因编码区序列结构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OfPLE1全长1 866 bp,编码607个氨基酸;OfPLE2全长1 724 bp,编码434个氨基酸。两者同源性高达70%,与粉纹夜蛾piggyBac同源性分别为32%和26%,亲缘关系较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晓娟 严善春 黄勇平 谭安江
【目的】克隆获得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蛋白酶激活受体类转录因子pdp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domain protein1)(Ofpdp1)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C857457),明确其基因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亚洲玉米螟的遗传控制提供潜在的靶标基因。【方法】采用RT-PCR和PCR技术,克隆Ofpdp1 cDNA序列,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研究卵期...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元喜 戴华国 姜金林 符文俊 孙智婵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 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 (T dendrolimi)等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 :以米蛾卵为寄主时 ,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均为 10 0 % ,其中寄生卵粒数、子代蜂数及子代蜂的羽化率以松毛虫赤眼蜂最高 ;蜂的死亡率以玉米螟赤眼蜂最高 ,达 10 4 2 % ,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 ,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蜂 ,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著低于其...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米蛾 赤眼蜂 寄主适合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亚莉 丛斌 王欢 韩冰
本研究自5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离体培养得到35株共生细菌菌株 ,生物测定结果表明:SteinernemaSsy3线虫品系的共生菌对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幼虫有较高的胃毒毒力 ,对存活虫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高毒力菌株相关因子的研究表明 :高毒力菌株Ssy-1B经50℃处理10min及18W紫外灯下60cm高度垂直照射60min杀虫活性仍很稳定 ;Ⅰ、Ⅱ型共生菌对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的血腔毒力均很高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共生菌 生物测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