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51)
- 2023(8028)
- 2022(6652)
- 2021(5935)
- 2020(4605)
- 2019(10674)
- 2018(10344)
- 2017(19311)
- 2016(10054)
- 2015(11227)
- 2014(11073)
- 2013(10985)
- 2012(10535)
- 2011(9626)
- 2010(9822)
- 2009(8976)
- 2008(8751)
- 2007(7777)
- 2006(6858)
- 2005(6351)
- 学科
- 济(48240)
- 经济(48194)
- 业(26574)
- 管理(26295)
- 企(19533)
- 企业(19533)
- 地方(18978)
- 中国(17886)
- 农(14823)
- 业经(12634)
- 方法(11676)
- 地方经济(10599)
- 农业(10386)
- 发(9734)
- 数学(9364)
- 数学方法(9277)
- 银(9270)
- 银行(9261)
- 融(9224)
- 金融(9224)
- 行(9091)
- 财(9036)
- 制(8750)
- 贸(8418)
- 贸易(8404)
- 环境(8208)
- 学(8084)
- 易(7974)
- 技术(7785)
- 发展(7242)
- 机构
- 学院(142059)
- 大学(139267)
- 济(60671)
- 经济(59397)
- 研究(54328)
- 管理(51864)
- 理学(43279)
- 理学院(42681)
- 中国(42292)
- 管理学(42091)
- 管理学院(41816)
- 京(33802)
- 科学(31669)
- 财(27582)
- 所(26997)
- 中心(25176)
- 研究所(24139)
- 农(23357)
- 北京(22498)
- 江(22282)
- 范(21291)
- 师范(21115)
- 财经(20957)
- 院(19849)
- 业大(19430)
- 经(19039)
- 经济学(18426)
- 州(18329)
- 农业(17759)
- 师范大学(17009)
- 基金
- 项目(91684)
- 科学(72852)
- 研究(71147)
- 基金(64477)
- 家(55514)
- 国家(54951)
- 科学基金(47235)
- 社会(45923)
- 社会科(43501)
- 社会科学(43493)
- 省(36200)
- 基金项目(34033)
- 教育(31149)
- 划(31066)
- 编号(29159)
- 自然(27912)
- 自然科(27247)
- 自然科学(27242)
- 发(26795)
- 自然科学基金(26720)
- 资助(24809)
- 成果(23829)
- 发展(22123)
- 展(21721)
- 课题(21254)
- 重点(21010)
- 创(19792)
- 部(19444)
- 国家社会(18794)
- 创新(18430)
共检索到2339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贵祥
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目前已进入全面启动、积极推动的实质性操作阶段。众多专家、教授聚集一堂,针对有关机制、政策问题和制约因素,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创新发展,共谋大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位于京津冀地区,对于京津冀都市圈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服务责无旁贷,而且为发展学科建设、区域经济理论、实践问题提供交流平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伟 祝尔娟
在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2008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们围绕"首都圈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这一主题,结合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中国首都圈发展模式及其空间结构演变特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阶段与机遇、京津冀产业合作、京津冀科技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合作机制构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当前中国已进入都市圈群体竞争的时代、中国经济进入由"要素租金"驱动到"创新租金"驱动阶段、中国进入境外投资的高速成长期、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呈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特点、首都圈发展呈现由"双核"向"三核"发展趋势、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天津现代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赖性、应尽快建立京冀水资源补偿机制、生态...
关键词:
首都圈发展 理论与实践 观点综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尔娟 齐子翔 毛文富
"十二五"时期,是京津冀地区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基地、先进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重化工业基地的重要阶段,也是京津冀按照科学发展观共建生态宜居家园的关键时期。京津冀三地专家聚首北京,分别对区域人口、水资源、土地、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承载力进行了多视角分析,认为京津冀区域资源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速加快、空间分布不平衡、核心城市人口集聚未根本改变;水危机加剧,尤其京津人口规模严重超过水资源承载力;区域生态环境正在透支未来;经济社会承载力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但仍有提升空间。专家们围绕如何加快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重塑京津冀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加强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加...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承载力 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祝尔娟 邬晓霞
2011年12月3-4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凯悦莱温泉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高校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百余人参加了论坛。现将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综述如下。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吴庆玲 齐子翔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进程,产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京津冀梯度差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河北沿海发展带等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一体化 首都经济圈 观点综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2014年12月13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2014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中共北京市委改革办、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河北保定市委、天津滨海高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党政机关的嘉宾共计1 3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秋杰
2016年10月28日,由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京津冀三地贸促会等联合主办的京津冀物流文化协同发展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商务部以及京津冀三地物流主管部门和贸促会的领导,三地物流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三地物流协会负责人以及物流、快递、电子商务、传统商业等相关行业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与区域物流创新提升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
商务委员会 北京物资学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 孙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分工更加专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现代物流被称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区域物流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业是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载体,与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密切相关。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之一,京津冀都市圈不仅历史悠久,并且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物流发展的建议,以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叶裕民 李彦军 倪稞
文章通过对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特征的分析,认为长期以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吸纳的聚集效应,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却被弱化,没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认为,构建京津冀城市圈区域与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核心任务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跨区域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并提出"四步走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构建以人为本的人口流动管理机制;以"三个集中"谋求聚集经济效应;为广大乡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
京津冀 都市圈 人口流动 城乡统筹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安景文 王金鹤 马明
本文以京津冀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都市圈2007-2016年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量化考察,并采用变异系数法对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质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增速有差异,其中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增速较快;从不同维度来看,京津冀都市圈创新和绿色指数发展质量较好;从区域差异来看,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质量整体差距不断缩小,协同发展不断增强。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王凯 周密
日本首都圈协同发展经验显示:互惠性偏好是在权威、外部性与利益合理整合基础上,由内生的城市发展压力推动而成;空间通达性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的连通性与便利性上;双重互补性包括产业互补与城市功能互补;外部介入体现为以法律-规划-报告-评估为主体的正式制度约束以及协商、社会组织等多元机制。在上述四元概念模型框架下,区域的协同发展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振坡 李彦晓 王丽艳 严佳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加快发展天津都市圈成为天津深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在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天津都市圈建设的互动关系基础上,借鉴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经验,依据“核心—边缘”理论,构建“禀赋差异—制度冲击—经济集聚”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天津都市圈建设逻辑框架,分析天津都市圈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天津都市圈发展路径与对策:一是加快推进天津都市圈规划编制,完善都市圈协同治理机制;二是以优化产业分工推动产业链发展,提升转移产业对接能力;三是强化点对点交通与市郊铁路建设,提高都市圈空间通达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朝才
都市圈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区域空间组织形式的必然表现形态,它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国外相比,国内就都市圈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发展实践的研究,对其理论研究的重视相对不足。但学术界比较一致认为,都市圈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模式。实践表明,都市圈在促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突破行政区经济、优化经济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关键词:
多中心 空间联系 都市圈 京津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