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39)
- 2023(15884)
- 2022(13930)
- 2021(12959)
- 2020(11048)
- 2019(24980)
- 2018(24700)
- 2017(47946)
- 2016(26006)
- 2015(28629)
- 2014(28226)
- 2013(27786)
- 2012(25180)
- 2011(22253)
- 2010(21740)
- 2009(19753)
- 2008(19150)
- 2007(16157)
- 2006(13736)
- 2005(11467)
- 学科
- 济(98584)
- 经济(98480)
- 管理(75933)
- 业(72082)
- 企(60922)
- 企业(60922)
- 方法(50702)
- 数学(44710)
- 数学方法(44123)
- 财(28640)
- 农(25142)
- 中国(23541)
- 业经(21578)
- 学(21568)
- 务(19346)
- 财务(19277)
- 财务管理(19248)
- 贸(18473)
- 贸易(18469)
- 企业财务(18301)
- 易(17935)
- 地方(17800)
- 农业(17021)
- 制(16669)
- 理论(16144)
- 技术(16039)
- 环境(15488)
- 和(15081)
- 银(14153)
- 银行(14087)
- 机构
- 大学(359853)
- 学院(357282)
- 管理(144598)
- 济(138847)
- 经济(135982)
- 理学(127262)
- 理学院(125878)
- 管理学(123413)
- 管理学院(122790)
- 研究(114659)
- 中国(83874)
- 京(74586)
- 科学(74113)
- 财(62976)
- 农(61766)
- 业大(58565)
- 所(56842)
- 中心(52817)
- 研究所(52520)
- 财经(51858)
- 农业(49061)
- 江(48830)
- 经(47402)
- 北京(46119)
- 范(44847)
- 师范(44281)
- 院(41955)
- 经济学(41367)
- 州(39808)
- 财经大学(39027)
- 基金
- 项目(258770)
- 科学(202580)
- 基金(189278)
- 研究(181709)
- 家(167386)
- 国家(166041)
- 科学基金(142654)
- 社会(114608)
- 社会科(108774)
- 社会科学(108743)
- 基金项目(101371)
- 省(100537)
- 自然(96427)
- 自然科(94236)
- 自然科学(94209)
- 自然科学基金(92494)
- 划(85476)
- 教育(83789)
- 资助(77869)
- 编号(72647)
- 重点(57663)
- 部(56531)
- 成果(56159)
- 创(54084)
- 发(53597)
- 科研(50664)
- 创新(50504)
- 课题(48864)
- 计划(48658)
- 教育部(48288)
- 期刊
- 济(138835)
- 经济(138835)
- 研究(96700)
- 学报(63550)
- 中国(59519)
- 科学(55157)
- 农(53868)
- 管理(50323)
- 财(48623)
- 大学(47681)
- 学学(45386)
- 农业(37311)
- 教育(34046)
- 技术(29812)
- 融(27419)
- 金融(27419)
- 财经(24571)
- 业经(23281)
- 经济研究(22881)
- 经(20903)
- 业(19220)
- 科技(18286)
- 问题(18275)
- 版(18046)
- 图书(17125)
- 业大(16936)
- 技术经济(16760)
- 理论(16505)
- 商业(15822)
- 资源(15436)
共检索到4910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王占浩 郭菊娥 薛勇 刘子晗
"11超日债"违约事件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动摇了投资者"刚性兑付"的信念,然而其是否系统证伪了"刚性兑付"的命题仍需检验。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以交易所公司债为样本,检验其信用价差在事件前后的变化,对超日债事件对信用债定价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超日债事件引起交易所公司债信用价差显著增大,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并不显著;(2)民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国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3)高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低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研究结果说明"11超日债"事件仅形成了信用债定价在高低收益、不同发行人背景和市场间的分化,在信用债定价中"刚性兑...
关键词:
刚性兑付 信用价差 超日债事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彭叠峰 程晓园
"11超日债"违约是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打破了公司债券刚性兑付的现状。以2013年至2015年沪深两市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为样本,检验刚性兑付被打破是否系统性地影响到公司债的初始定价。实证结果表明:"11超日债"违约后,产权性质与债券信用评级对信用利差的影响加强,其中对产权性质的增强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刚性兑付的打破总体上增强了我国债券市场投资者对债券违约风险的感知,尤其是国有产权形成的隐性担保在公司债定价中的作用。这一研究结论有利于我们合理评估"11超日债"违约事件对债券发行定价的影响,正确看待政府的隐性担保行为对公司债券定价的影响,为如何促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硬越好,刚性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刚性兑付也不能简单地一破了之。打破刚性兑付的过程实际上是要寻求金融市场合意的预算约束强度,在兼顾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利益的前提下,有序破除诱发刚性兑付的信息结构和激励条件,在渐进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长效市场交易规则。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崔兵 何彦霖 邱少春
刚性兑付是非保本型金融产品出现风险后,作为发行方或渠道方的金融机构事后对投资者利益的兜底处理,其本质是投资者负盈不负亏、收益和风险不对等的投资软预算约束。在投资者的软预算约束动机明确的前提下,软预算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动态承诺不一致,对投资者提出的刚性兑付要求予以支持。刚性兑付是由投资者(软预算约束体)和金融机构(软预算约束支持体)“合力”造成的,是在现有信息结构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下的博弈均衡。因此,改变软预算约束动机产生的环境,打破刚性兑付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预算约束强度并不是越硬越好,刚性兑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易卓睿 陈忠阳 赵红梅
包商银行破产冲击了投资者对金融债隐性担保的预期,本文研究打破同业兑付是否系统性改变同业存单的发行定价。研究发现,包商银行破产后,尽管市场提升了对信用风险的感知,发行主体的评级和银行类型在同业存单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但流动性分层和信用分层的现象也变得更加明显,发行人和债项本身等基本面信息对发行利差的解释力度下降,这事实上恶化了同业存单市场的定价效率。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包商银行事件会加剧中小银行间的信用分层现象。本文提出完善信用风险转移机制、构建以风险和问题为导向的信息披露制度、丰富央行流动性监测指标等政策建议,以改进债券市场的风险定价效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晓梅
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发行的"11超日债"第二期利息无法按期全额支付,正式宣告违约。这是国内首例债券违约事件,结束了我国以往债券全部刚性兑付的历史。超日债券宣布违约将成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重要拐点,它打破了市场刚性兑付预期,虽将对债券市场形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市场风险释放和风险重估。债券市场的刚性兑付已经打破,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计划等非标资产的刚性兑付尚未打破,发起人和投资者之间的隐性担保依然存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秋生 杨喆
在逻辑分析和模型推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沪深两市2009-2010年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数据,探讨了投资者异质信念与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当投资者异质信念越大时,上市公司支付股利的可能性越小。
关键词:
异质信念 股利支付倾向 市场时机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谢贵春
作为债务凭证,债券的"刚性兑付"应当被理解为发行人、担保人对债券持有人所负有的债券本息偿付义务。"打破刚性兑付"命题所要矫正的是行政力量过分介入的非市场化风险处置行为。以市场化为基本导向的债券信用风险处置应以保护投资者为重,以法制化作为基本支撑,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措施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介入。目前《证券法》修订草案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存在着显著缺失,有必要通过明确界定"债券"涵义和范围、强化不同市场主体的职责、建立市场化的风险保障基金以及厘清监管机构的职责等措施加以改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雅丽 朱文清 肖昂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上违约案件频发,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债券市场上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存在不足。本文选取"11超日债"作为案例,分析了其违约事件中存在的典型事实,并借鉴美国债券市场上的信息披露、评级、保障约束条款以及违约处理等制度,思考我国当前债券市场相关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若干建议,包括强化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的行业机制、加强债券市场上投资者保护机制和完善我国债券市场违约处理机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夏斌
近年来,由于多起信托产品到期无法兑付事件被曝光,信托产品的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受到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如何在赋予信托公司充分的受托人权利的同时,通过建设配套的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对信托公司的权利予以制约和平衡,是保证信托业继续繁荣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我国信托产品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的现状,对完善我国信托产品投资者权利保护机制的必要性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曾小青 郭典典 向玉章
2014年3月4日"超日债"正式宣告违约,打破了公募债市场"刚性兑付"常规,成为我国公募债券违约第一单。同年10月超日破产重组获得通过,濒临退市的企业重获生机,已构成实质违约的"超日债"实现全额兑付,债券信用危机圆满解决。本文着眼于违约后的危机解决方案,探究该事件为投资者、监管者及整个债券市场带来的反思与启示。
关键词:
超日债 公募债违约 政府干预 投资者保护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崔明
近年来随着信托业的快速增长,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问题逐渐凸显,谁愿意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人,对于那些信托计划的各方当事人来说,这应该是各方博弈的结果。文章将从信托公司声誉风险角度研究信托业刚性兑付的市场博弈过程,通过模型分析刚性兑付形成的原因,理清信托公司、投资者在刚性兑付形成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为刚性兑付的打破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蓉 贾佳
2017年11月17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引发新一轮关于刚性兑付问题的讨论。以此为背景,对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刚性兑付逻辑加以研究,分析刚性兑付的本质、形成原因以及打破刚性兑付的思路,提出刚性兑付并非是风险收益相匹配原则的失灵而是风险收益主体移位;其形成是行业发展速度与质量、政府风险与稳定偏好、金融机构成本收益、投资者储蓄思维与投资思维博弈的结果;刚性兑付在特定的时期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基础,目前已反向成为金融业重大的风险源
关键词:
刚性兑付 风险收益 储蓄思维 回归本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位一体"的金融工作主题,为我国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资管行业因存在"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层层嵌套"等行业顽症被多方诟病。尤其在宏观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许多所谓的"金融创新"在与监管层的捉迷藏游戏中,扮演着抵消货币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