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73)
- 2023(5831)
- 2022(4761)
- 2021(4418)
- 2020(3504)
- 2019(7662)
- 2018(7565)
- 2017(15006)
- 2016(8187)
- 2015(9068)
- 2014(9081)
- 2013(9336)
- 2012(8729)
- 2011(7986)
- 2010(8368)
- 2009(7601)
- 2008(7236)
- 2007(6900)
- 2006(6281)
- 2005(5507)
- 学科
- 农(48436)
- 济(43418)
- 经济(43389)
- 农业(32414)
- 业(31335)
- 业经(17272)
- 中国(13088)
- 管理(13030)
- 农业经济(12334)
- 地方(12106)
- 方法(11241)
- 数学(9942)
- 数学方法(9908)
- 发(9789)
- 企(9759)
- 企业(9759)
- 劳(9710)
- 劳动(9693)
- 村(9402)
- 农村(9385)
- 产业(9223)
- 发展(8491)
- 展(8485)
- 制(8035)
- 土地(7180)
- 建设(7021)
- 收入(6980)
- 技术(6979)
- 策(6735)
- 及其(6656)
- 机构
- 学院(123035)
- 大学(114612)
- 济(58598)
- 经济(57662)
- 管理(47365)
- 农(44006)
- 研究(42849)
- 理学(41222)
- 理学院(40857)
- 管理学(40347)
- 管理学院(40127)
- 中国(33565)
- 农业(33036)
- 业大(25964)
- 科学(24629)
- 京(23137)
- 所(21610)
- 财(20929)
- 中心(20708)
- 农业大学(20152)
- 江(19931)
- 研究所(19379)
- 经济管理(17481)
- 经济学(16971)
- 财经(16539)
- 省(16166)
- 发(15937)
- 业(15888)
- 范(15523)
- 经济学院(15468)
- 基金
- 项目(81117)
- 科学(64631)
- 研究(64061)
- 基金(58066)
- 家(49436)
- 国家(48867)
- 社会(43137)
- 科学基金(41931)
- 社会科(40507)
- 社会科学(40499)
- 省(34583)
- 基金项目(31401)
- 编号(27592)
- 农(27420)
- 划(26399)
- 教育(25994)
- 自然(23483)
- 自然科(22869)
- 自然科学(22865)
- 自然科学基金(22475)
- 资助(21669)
- 发(21206)
- 成果(20845)
- 发展(18203)
- 部(17975)
- 展(17942)
- 国家社会(17935)
- 课题(17919)
- 重点(17472)
- 创(17355)
共检索到1887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蔡秀玲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金强
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变化将出现新的特点 ,各行业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各行业内部及其之间的就业人数受生产率和劳动力边际替代率的影响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等措施 ,才能解决今后的就业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祥玉 李健
入世对我国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从四川的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 ,在加入WTO 5~10年的过渡期内 ,就业的替代效应将对其构成严重影响。未来 2 0年 ,四川农业生产发展所需劳动力呈下降趋势 ,农村中非农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载体。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策略是 :(1)目标取向 :构建全新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构筑人力资本高地 ,赢得四川竞争优势 ;(2 )路径选择 :技能化为先导 ,城市化为载体 ,工业化为龙头 ,国际化为纽带 ,多元化转移 ,多层化配置 ;(3 )制度安排 :城乡统筹 ,社会保障 ,环境优化。
关键词:
WTO 农村剩余劳动力 就业 影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志彬 徐玉龙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郭丹 谷洪波 尹宏文
本文以配第-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怆然
新起点上的新"一号"新年伊始,承载亿万农民希望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如期而至。这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国家经历了国际性金融危机和全面宏观调控后、站在新起点上的一号文件。"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德洗 席桂萍
笔者在把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类型分为本地非农就业和外出务工两种类型基础上,利用2009年河南农村住户和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发展、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种植与非农就业具有互补作用;非农产业发展对本地非农就业具有正向但较为微弱的影响;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显著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加大粮食补贴、发展非农经济以及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阮若卉 罗明忠
基于2018年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素养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农村劳动力的数字素养能显著促进其非农就业,且对其非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正规就业。数字素养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学历匹配、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学习路径、丰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网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其非农就业。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女性和中青年农村劳动力正规就业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对低学历农村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劳动力转移理论表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动力可能是农业收入下降或非农部门工资上涨。虽然都能促进非农就业,但这两种因素对土地市场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基于此,笔者考察了短期内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关系因非农就业动力而异。农业收入下降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抑制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抑制土地流转;而非农部门工资上涨拉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农户间比较优势发挥,促进土地流转。因此,非农就业市场与土地流转市场的关系并不等同于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劳动力大量非农就业没有引发土地快速流转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经营环境恶化,利润下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土地流转 动力视角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萍
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投资增长乏力,稳增长难度加大。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消费市场依然保持着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消费动力转换基本完成,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消费亮点较为明显。上半年消费新特点消费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在三大需求中增长最为平稳。2015年上半年,经济进入新常态,三大需求均有所放缓,第一季度,社会消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尹中立
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内容共九条,被市场简称为"国九条")。"国九条"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不仅表示决策层对股票市场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的重视,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关系到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成败,因而,"国九条"可以说是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黄睿 张朝华
该文通过对广东四家产业转移工业园周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选择所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双转移"战略有效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转出地和产业承接地的合理配置。产业转移承接为农村劳动力的返乡就业与创业搭建起了有效的桥梁。这对于当前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农村留守妇女与儿童问题"与"空巢老人问题"等农村社会焦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思路。基于此,转移企业与当地基层政府应积极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条件与环境,加大对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劳动力流动就业 就业决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洪潮 王丹
解决失地农村劳动力"再就业"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本文依据198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修正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剖析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化轨迹及三者的互动规律,进而从新型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方面,提出了应大力发展与区域相适配的第三产业、应着力推进地方特色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城镇规模适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