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20)
- 2023(8421)
- 2022(6401)
- 2021(5263)
- 2020(4203)
- 2019(9347)
- 2018(9244)
- 2017(17587)
- 2016(9704)
- 2015(10980)
- 2014(11056)
- 2013(10689)
- 2012(9532)
- 2011(8370)
- 2010(8394)
- 2009(7562)
- 2008(7235)
- 2007(6422)
- 2006(5754)
- 2005(5171)
- 学科
- 济(44068)
- 经济(44013)
- 管理(24485)
- 业(23410)
- 企(16614)
- 企业(16614)
- 方法(16524)
- 中国(15893)
- 数学(14838)
- 数学方法(14687)
- 农(13378)
- 地方(10844)
- 业经(10324)
- 农业(9500)
- 财(9221)
- 学(8263)
- 发(7915)
- 城市(7684)
- 制(7123)
- 环境(6930)
- 产业(6380)
- 发展(6083)
- 展(5981)
- 理论(5968)
- 城市经济(5866)
- 贸(5590)
- 贸易(5587)
- 划(5572)
- 银(5484)
- 银行(5459)
- 机构
- 大学(140149)
- 学院(139919)
- 济(57037)
- 经济(55724)
- 管理(50679)
- 研究(50474)
- 理学(44148)
- 理学院(43550)
- 管理学(42489)
- 管理学院(42236)
- 中国(35939)
- 科学(32196)
- 京(30090)
- 农(26473)
- 所(25043)
- 财(24732)
- 研究所(23104)
- 业大(22765)
- 中心(22322)
- 江(21051)
- 农业(20818)
- 范(20358)
- 师范(20161)
- 财经(20143)
- 院(18631)
- 经(18551)
- 北京(18420)
- 经济学(18390)
- 经济学院(16654)
- 师范大学(16416)
- 基金
- 项目(100117)
- 科学(80052)
- 基金(74244)
- 研究(70042)
- 家(65966)
- 国家(65452)
- 科学基金(56457)
- 社会(47276)
- 社会科(44888)
- 社会科学(44876)
- 基金项目(39505)
- 省(38712)
- 自然(36244)
- 自然科(35466)
- 自然科学(35460)
- 自然科学基金(34834)
- 划(32972)
- 教育(31926)
- 资助(28682)
- 编号(26896)
- 重点(22960)
- 发(22114)
- 部(21421)
- 成果(21096)
- 国家社会(20771)
- 创(19932)
- 课题(19070)
- 科研(19001)
- 创新(18753)
- 计划(18202)
共检索到203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文浩 张杰
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中心—外围”城市高铁网络非均衡增密格局研究“高铁居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主要发现:第一,高铁网络增密对城市恩格尔系数存在显著倒U形影响,高铁网络增密更有利于相对富裕并且贫富差距较大城市的“高铁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第二,高铁网络非均衡增密会扩大“中心—外围”城市“高铁居民”贫富差距。第三,距离中心城市66.10公里范围以内的非中心城市开通高铁站有利于“高铁居民”共同富裕,距离中心城市66.10—105.76公里的非中心城市开通高铁站不利于“高铁居民”共同富裕。第四,非中心城市逆城市化是高铁网络非均衡增密拉大“中心—外围”城市“高铁居民”贫富差距的重要原因。高铁网络增密格局应从非均衡态向均衡态转变以加速“高铁居民”推进共同富裕进程。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宗欣 高帆
基于2008-2022年23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研究高铁开通对共同富裕水平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从总体-共享双重维度构建城市层面的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双重差分方法实证研究高铁开通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效应与机制。从城市共同富裕水平动态演变特征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富裕水平和共享水平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共享水平增速相对缓慢。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共同富裕水平,其作用主要通过促进城市创新创业、增强人力资本、加快商品和要素流动这三个机制实现,并且这种正向促进效应在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大的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忠宝
论非均衡发展与共同富裕○田忠宝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它在我国的实现是以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各个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层次上获得相当程度的共同提高为标志的。但是,如同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中任何一种目标的实现进程一样,共同...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丁元竹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最终推动整个国家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合理布局公共服务体系的原则,一是在集体经济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二是以能人和人才推动乡村振兴,三是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 公共服务 逻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列辉 夏伟 宁越敏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网络的视角构建均衡性指标——网络区位系数,并依次从点、线、面三个层面从整体上评价2007年普通铁路和2015年高速铁路网络发展格局;其次,利用偏移—分享模型,研究464个高铁城市在高铁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揭示高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现象。结果显示:(1)铁路网络结构由"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高铁网络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规模超200万人的都市区,网络联系呈现纵向联系强、横向联系弱的特点;(2)大部分之前未开通普通铁路而直接纳入高铁网络的城市位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这类城市较少出现在华北和东北地区;(3)高铁网络区位优势由东向西呈地带性递减,东中部中心城市的优势突出,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不明显且整体呈现"低水平均衡"格局;(4)城市行政级别越高,高铁覆盖率越高,但在东部地区,高铁结构由"等级化"向"扁平化"发展,中小城市已率先获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列辉 夏伟 宁越敏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从网络的视角构建均衡性指标——网络区位系数,并依次从点、线、面三个层面从整体上评价2007年普通铁路和2015年高速铁路网络发展格局;其次,利用偏移—分享模型,研究464个高铁城市在高铁网络格局中的地位变化,揭示高铁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发展现象。结果显示:(1)铁路网络结构由"一枝独秀"到"三足鼎立",高铁网络覆盖了大部分人口规模超200万人的都市区,网络联系呈现纵向联系强、横向联系弱的特点;(2)大部分之前未开通普通铁路而直接纳入高铁网络的城市位于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这类城市较少出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堂林 王雪莹
推进共同富裕要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实现协调性均衡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还为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推动协调性均衡发展提供新机遇。运用2008-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化产业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对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化产业对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发展有助于缩小发展差距,而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发展则会拉大发展差距;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加剧产业集聚拉大发展差距,通过促进技术和创新成果扩散推动协调性均衡发展;数字经济对协调性均衡发展的影响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尚不充分时,数字化产业发展会加剧发展不平衡问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数字化产业发展有助于推进协调性均衡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庞丹 张晗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城乡居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至关重要。从理论依据来看,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要素流动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为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和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理论借鉴。然而,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共同富裕仍面临诸多现实梗阻,主要体现为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急需破除、城乡产业协同的数字支撑力相对不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衔接性功能有待加强。为此,应以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为导向,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以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重点,依托数字化重构城乡产业链;以服务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不断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若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共同富裕纳入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提出要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前,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仍然表现在城乡间、区域间与行业间。本文从区域间的发展因素与地区制度因素两方面分解影响我国居民地区收入差距的成因。结果显示:地区的制度性因素是制约区域间收入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对收入扩大的平均影响程度约为50%左右。因此,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城乡统筹水平,缩小我国居民地区收入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渝琳 王雨豪 朱鑫城
研究目标:在中国结构性失衡情况下测算中国省级层面可持续经济福利结构均衡增长指数(SE-ISEW),揭示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方法:纳入结构指数修正居民消费以拓展ISEW核算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区域差异及其来源,使用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结构均衡发展,拓展的SE-ISEW能够反映可持续经济福利结构均衡增长;SE-ISEW在省级层面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慢于GDP增幅;中国的SE-ISEW存在区域差异,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区域间非均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减弱;全国和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地区的SE-ISEW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趋势。研究创新:构建结构指数并拓展SE-ISEW的核算体系,使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价值:为提高可持续经济福利提供理论依据,为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瑶 杨博旭 黄莉
数字经济作为驱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城乡均衡发展视角,选取2011—2020年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探析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抑制效应,且这一影响存在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表现为在东部地区会抑制城乡均衡发展,在中部地区有利于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影响路径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中国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瑶 杨博旭 黄莉
数字经济作为驱动产业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在推动共同富裕、统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基于城乡均衡发展视角,选取2011—2020年20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探析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整体上对城乡均衡发展具有抑制效应,且这一影响存在典型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表现为在东部地区会抑制城乡均衡发展,在中部地区有利于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这一影响路径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经济水平提升,数字经济对城乡均衡发展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再抑制”的趋势。研究结论对中国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忠民
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战略安排。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的重大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明生 赵杉杉
文章基于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要素替代弹性进行求解,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要素替代弹性、产业结构和共同富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在影响共同富裕的各变量中,产业结构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能够直接促进共同富裕,还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对共同富裕产生正向影响。要素替代弹性既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偏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劳动收入份额,进而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实现,为探寻提升共同富裕水平的路径,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顺畅通道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蔡瑞林 陈万明 王全领
逆城市化是西方国家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的现象。中国当前的农民工逆城市化,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在城镇化发展阶段、资源协同流转、城乡福利均衡水平、迁徙人群的福利诉求等四个方面区别于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由于西方经典人口流动理论不足以全面剖析中国情境下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因素,据此运用建构扎根理论方法,经初始编码、聚焦编码、轴心编码、理论编码和饱和度检验,构建了农民工逆城市化的驱动理论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来自城市的驱动推力,土地因素和亲情因素是来自农村的驱动拉力,社会因素在亲情因素、土地因素、经济因素与逆城市化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虽然逆城市化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