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009)
2023(4512)
2022(3983)
2021(3733)
2020(3226)
2019(7727)
2018(7830)
2017(14754)
2016(8080)
2015(8966)
2014(8595)
2013(8549)
2012(8094)
2011(7254)
2010(7289)
2009(6600)
2008(6354)
2007(5656)
2006(5200)
2005(4851)
作者
(20420)
(17052)
(16805)
(16195)
(10773)
(8437)
(7768)
(6578)
(6564)
(6300)
(5850)
(5678)
(5556)
(5413)
(5313)
(5085)
(5077)
(5056)
(4949)
(4916)
(4375)
(4096)
(4064)
(4056)
(3933)
(3899)
(3788)
(3731)
(3509)
(3421)
学科
(30968)
经济(30931)
(19485)
管理(17976)
(14597)
(12141)
贸易(12135)
(11951)
企业(11951)
(11922)
(11305)
农业(10155)
方法(9878)
地方(9657)
数学(8731)
数学方法(8615)
(8578)
中国(8414)
(7854)
出口(7851)
出口贸易(7851)
(6510)
业经(6368)
(5483)
财政(5027)
(4904)
教育(4474)
(4466)
(4449)
银行(4433)
机构
大学(101676)
学院(101370)
(41240)
经济(40232)
管理(37244)
研究(34099)
理学(31243)
理学院(30844)
管理学(30362)
管理学院(30165)
中国(27712)
(22111)
(20555)
科学(19731)
(18198)
(17636)
中心(17555)
(15987)
(15514)
师范(15417)
财经(15413)
(14327)
业大(14287)
研究所(14175)
(13780)
北京(13628)
农业(13220)
经济学(12901)
(12628)
师范大学(12352)
基金
项目(66373)
研究(52176)
科学(52047)
基金(47423)
(40217)
国家(39813)
科学基金(34180)
社会(33001)
社会科(31160)
社会科学(31155)
(26122)
基金项目(25512)
教育(23519)
编号(22532)
(21499)
自然(20641)
自然科(20131)
自然科学(20127)
自然科学基金(19740)
成果(18970)
资助(18765)
课题(15089)
(14830)
(14773)
重点(14358)
国家社会(13617)
(13441)
(13150)
大学(12983)
人文(12927)
期刊
(49905)
经济(49905)
研究(33140)
中国(23972)
(17492)
(16376)
教育(14123)
学报(13768)
科学(13047)
管理(12355)
农业(11350)
(11161)
金融(11161)
大学(10962)
学学(9588)
图书(9228)
业经(8953)
技术(8691)
(8153)
问题(7996)
经济研究(7099)
书馆(7067)
图书馆(7067)
财经(7038)
国际(6477)
(6158)
(5701)
资源(5688)
(5668)
(5256)
共检索到167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小运  
一、引言西藏是我国西部以藏民族为主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我国唯一直接从农奴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农奴社会制度的黑暗,解放初期95%以上的农牧民没有接受过教育,阻碍了西藏社会发展的进程。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关怀、支持下,西藏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区大部分地区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政治氛围、经济条件及社会发展等制约,农牧民要求学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上大学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希望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提高广大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西藏社会经济跨...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姜世健  
高考移民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争论此起彼伏。从体制角度分析可以发现: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升学率的差异、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基础教育阶段的差异与户籍政策上的漏洞等是导致高考移民现象的重要原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卫军  
高考移民现象经历了缘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发展与近年来的政策调控三个重要发展阶段,这不仅显示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平等与差异、公平的补偿机制等多种理念的纠结与合力,从而从三个不同层面为探究教育公平提供了新的坐标与观测点。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唐柳  俞乔  李志铭  
农牧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从县域空间的角度分析农牧民收入质量的差异结构特征和成因,有利于增强制定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的针对性。本文应用"风险矩阵分类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农牧民收入质量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发现,西藏农牧民收入质量在县域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中心—外围"特征,高质量的县集中在藏中地区,低质量的县分布于边缘地区,其主要成因是各区域在自然地理和生产条件、非均衡区域发展政策、农牧区就业结构、农牧民收入构成、中心城镇带动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海峰  樊本富  
"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在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长期存在着两难选择。高考实行分省区定额录取的模式,从自由竞争的角度来看与考试的公平原则有某些矛盾之处,但从调动边远省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当地人文教育水平的提升的角度来看,则有其合理之处。"高考移民"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潘彩霞  
"高考移民"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高考移民"现象拷问现行户籍制度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解决"高考移民"现象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需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和考试制度,规范现行立法和就业保障制度,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传江  朱劲松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移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利益集团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其实质在于公平与效率之争。本文目的是在对各种争论的解析基础上,以增进全社会福利与效率为目标来寻求“高考移民”问题的应对之策。“高考移民”问题产生源于不公平教育现状下不公平的制度安排,通过对高考制度的公平观与效率观的界定,发现二者具有高度统一的关系:解决了公平问题,效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对于向北京、上海等直辖市迁移的“高考移民”(移民I),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公开合理的市场交易制度;而对于向西部及偏远地区迁移的“高考移民”(移民II),政府需要调整目前通过高压政策来寻求可望而不可及的均衡解的做法,转向努力实现各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平衡,才能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强  张建伟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冒籍跨考”问题,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造成的不同地区之间高考竞争压力的显著差异。探讨明清“冒籍跨考”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高考移民”问题的认识,并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辉霞,何晓蓉,刘淑珍,陈国阶  
运用实地抽样调查数据,初步探讨改则县的农户行为与牧民收入的关系,分析了城郊改则镇牧民收入低于其它乡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①由于区位优势,牧民试图寻求增收的捷径,而不安分于畜牧业的生产,导致草地的低效利用;②第三产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发展导向没有与畜牧业相结合,而且由于缺乏管理技术和经验,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比高,所以少数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家庭收入水平;③地处青藏高原,外出打工交通成本高,加上浓厚本土意识,牧民不愿意到外省打工,而本区就业机会少,劳动力廉价,所以劳务输出并没有成为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④牧民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生产技术,导致生产投入的利用效率低。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晓猛  
进入经济新常态,东北经济下行的压力尤其大——增长速度垫底、经济转型举步维艰、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新业态与新产业发展迟缓。东北怎么了?东北怎么办?从文化的视角,论述了思维模式是影响和制约东北经济的重要因素,而重塑创业创新文化,将是振兴东北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春凤  朱启臻  
自组织现象是移民村庄具有活力的前提,不仅有利于村庄形成有序的结构,同时有利于村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自组织理论认为,只有系统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才具备产生自组织现象的条件。本文认为,移民新村的建设要通过产业发展、人员流动和人际交流保持其系统的开放性;要通过移民地区选择和移民构成的控制,维持一定势差,以保持其非平衡性;通过移民要素的配置,促进非线性关系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移民新村自组织现象的产生,使其受到内、外涨落的随机启动,进而产生出集体运动的协同效应。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移民新村就难以获得活力。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希伟  
高考移民是高考户籍制的一项天然顽症。当前,高考移民的新动向包括:利用政策空隙提前空挂户籍与学籍,以异地高考为外衣;利用私立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作掩体,假借异地高考或冒充本地考生;利用"高考扶贫"政策进行省内高考移民。为此,应严格执行异地高考政策,避免"两地"无法报考困境;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校、户籍管理部门协同治理,加强民办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提高"高考扶贫"地区考生户籍与学籍年限要求,探索基于考生综合信息录取机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希伟  
高考移民是高考户籍制的一项天然顽症。当前,高考移民的新动向包括:利用政策空隙提前空挂户籍与学籍,以异地高考为外衣;利用私立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作掩体,假借异地高考或冒充本地考生;利用"高考扶贫"政策进行省内高考移民。为此,应严格执行异地高考政策,避免"两地"无法报考困境;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校、户籍管理部门协同治理,加强民办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监管;提高"高考扶贫"地区考生户籍与学籍年限要求,探索基于考生综合信息录取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杨松  
以西藏地区为例,研究了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地区金融因素与财政因素都能较好地解释经济增长,金融因素更能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财政因素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如金融因素大,很大原因是投资在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和农业支出的部分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较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新林  魏小文  
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政府的主要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前提和依据,政府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行政活动和行政环境的相互关系,确保二者的和谐和动态平衡。西藏有较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能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各项公共政策,以推动西藏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当前形势下,确保社会稳定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加强能源、交通和龙头产业建设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新农村建设是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加强公共服务是西藏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