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30)
2023(3009)
2022(2705)
2021(2671)
2020(2194)
2019(4778)
2018(4804)
2017(8926)
2016(5081)
2015(5844)
2014(5890)
2013(5790)
2012(5643)
2011(5335)
2010(5628)
2009(4997)
2008(5170)
2007(4681)
2006(4370)
2005(3685)
作者
(16521)
(14157)
(13754)
(13165)
(8960)
(6851)
(6230)
(5418)
(5250)
(5114)
(5073)
(4784)
(4648)
(4567)
(4524)
(4253)
(4207)
(4125)
(4113)
(4075)
(3625)
(3557)
(3429)
(3346)
(3258)
(3178)
(3072)
(3060)
(3018)
(2911)
学科
(19087)
经济(18943)
管理(11580)
(11285)
(10201)
企业(10201)
方法(8921)
(7078)
(6357)
理论(6271)
中国(6022)
业经(5734)
(5578)
数学(5460)
数学方法(5321)
(4854)
农业(3990)
社会(3954)
(3878)
地方(3676)
经济理论(3578)
教育(3556)
企业经济(3395)
(2759)
(2751)
(2741)
银行(2729)
财务(2727)
财务管理(2722)
(2721)
机构
大学(80951)
学院(78582)
研究(31038)
(26845)
经济(26219)
管理(25704)
理学(22198)
理学院(21786)
科学(21358)
管理学(21121)
中国(21044)
管理学院(20969)
(17442)
(17416)
(17339)
研究所(15967)
农业(13774)
(13769)
(13181)
师范(13050)
业大(13047)
中心(12835)
(12769)
北京(10897)
财经(10875)
师范大学(10616)
(10529)
(9845)
(9790)
(9760)
基金
项目(52302)
科学(40381)
基金(37885)
研究(36251)
(34542)
国家(34228)
科学基金(27694)
社会(24184)
社会科(21452)
社会科学(21437)
(19907)
基金项目(19819)
自然(18271)
自然科(17848)
自然科学(17838)
(17750)
自然科学基金(17555)
教育(17360)
资助(15324)
编号(14399)
成果(13802)
重点(12162)
(11929)
(10832)
课题(10468)
计划(10272)
科研(10190)
(10138)
教育部(9874)
(9753)
期刊
(32834)
经济(32834)
研究(24416)
学报(18419)
中国(17147)
(16628)
科学(15847)
大学(13183)
学学(12357)
教育(11885)
农业(11053)
(10839)
管理(9222)
(6110)
财经(5849)
(5636)
金融(5636)
(5559)
业大(5139)
(5024)
技术(4774)
经济研究(4611)
图书(4608)
农业大学(4378)
业经(4371)
问题(4274)
社会(4128)
科技(3856)
世界(3746)
资源(3566)
共检索到121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园  杨秋月  
作为兼具文化与艺术双重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过"非遗"产生、申报、保护、发展等阶段后已然成为"他者""自我""社会"关系网中的资本,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呈现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成为社会想象对象。"非遗"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主要是从历史溯源、社会评价、建构再造、共同体形成等维度进行把握和阐释,多维视角中对"非遗"的社会阐释与社会构想成为"非遗"民族志书写的社会集体视角即社会想象,这种多维度的社会思考与把握也是解决我国"非遗"保护问题的文化视角和学术参考,其民族志的书写社会多角度的想象与阐释通过文本化策略得以实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艺璇  
古琴艺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古琴艺术音韵兼备、曲式多样、演奏技法复杂且精妙。作为我国第二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的文化门类,古琴艺术的类别是“表演艺术”和“传统手工艺”,这就意味着古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演奏技法之外,其制作工艺也颇为讲究。与此同时,古琴的形制本身也蕴含着古人的世界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仅是琴音如鸣佩环、格调高雅,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远超音律的文人精神和传统中国的文化内核。因为从本质上讲,文化遗产是一种社会建构,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社会意识赋予的。与其说文化遗产的价值来自其本身,不如说来自社会意识对其的认知与解读。因此,将古琴艺术置于非遗语境下,去考察与讨论古琴艺术的历史轨辙、艺术价值、传承发展等问题,是十分必要且具有意义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光映炯  
旅行书写(travel writing),也作"旅行写作",是以旅行作为其生产与书写的前提和条件,并以多种写作形式出现,如游记、日记、文学作品等。旅行书写、民族志和旅游民族志反映了对"他者"与"异地"的不同维度的文化表达,为理解现代游历和阐释旅游体验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一、旅行书写:一种旅行话语的意义延伸1.西方的旅行书写:真实性与主体性的关照从中世纪马可·波罗浪漫文学叙事开始,旅行书写就从对宗教朝圣的关注转变为重视个体生命的体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白杨  卿斐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形式上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丰富资源的密集表达,当代大学生要以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保护为己任,而高校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本文分析了高校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资源的重要举措以及高校在传统手工艺教育中的成功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发展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探讨高校艺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现状。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文军  
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快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样貌,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各种关于未来的社会想象。本文剖析了以《未来简史》为代表的极端精英主义的社会想象,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想象。文章提出为了避免极端精英主义社会想象造成的割裂和异化,在课程领域,可以从课程政策和管理、学校课程创生、教师和课程研究者等各个层面出发,以课程创生来弱化甚至取代功利主义泛应试教育工具化课程,从而助力于实现全球共同利益的社会想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凌冰  
图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灵魂,传统民族图形艺术被主流设计所引用并宣传,成为设计热点,同时人们对民族图形艺术的热爱和挖掘保护意识也被唤起。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民族图形艺术将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祖群  
<正>我国许多地方通过引入艺术家、设计师和文化机构等资源与本土化的非遗相互融合,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艺术乡建实践模式,推动乡村的艺术化转型。当前非遗融入艺术乡建主要面临困难如下:一是在地问题。艺术乡建需要遵循本土生长逻辑,而非遗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代表也是地方发展逻辑的一部分,两者的融合需要艺术家彻底理解乡建规律并付诸实践,理论规律的落地实施往往较为困难。二是艺术乡建者的“身份压力”。
关键词: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桑国元  王照萱  
元民族志方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教育问题的民族志研究。元民族志方法能够基于特定的原则和策略,在批判性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视角对同类主题的现有质性研究成果加以再统整、再解释、再探究,最终产生新知识、新理解和新发现,从而把握现象的本质。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重视对元民族志研究方法的采纳。元民族志研究主要包括交互翻译分析、论据线综合分析和互斥观点的综合分析三种研究策略,以及确定研究主题、甄别相关研究、阅读相关研究、建立关联假设、概念"翻译"、综合"翻译"、分享成果七个步骤。作为一种相对新颖的研究方法,元民族志研究能够用于综合教育领域的质性研究发现,对于理解、升华教育领域内的质性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一是有利于提升教育研究的统整性解释力;二是具有增强教育研究参与者的权力的作用;三是可以通过理论建构、理论解释和理论发展,提升教育研究的理论创新水平。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倪胜利  
西南独特的民族传统艺术,集真、善、美为一体。它以自发的传承方式,促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系。本文揭示了民族传统艺术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并阐释其教化功能,从教育终极关怀的高度重新认识其价值,对民族创新精神的培育、民族生存发展与民族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佩瑾  叶超  
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感”在地理研究中的价值凸显,由此产生了以人对地方的经验和情感为研究主题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情与景交叠产生“地方”,“地方”的塑造过程也是个体成长以及人类文化演变的过程。探究类似段义孚这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家如何书写地方在方法论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段义孚的“自我”视角出发,对其地方经验进行重新发掘和再现,聚焦地方经验与个体思想形成、生活实践及情感变化的关系,重点剖析其书写艺术,以把握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要领。段义孚主要通过“5个结合”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书写艺术:地理学与哲学结合、二元价值辩证结合、经验与实验结合、语言表达与文化比照结合、旁征博引与自我叙事结合。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揭示了“情”与“景”之间关联互动的复杂生动,以及地方与自我处于不断交织且共同生成的过程之中的实质。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志聪  王洪丽  
在国家经济体制的不同阶段,其艺术发展也表现出不同的样态。计划经济时期是中国步入社会主义的探索期,由于政府计划经济资源配置,导致各行各业都以量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生活,同时也导致了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受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民族器乐也开始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资源配置得到最优化处理,经济发展活跃,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发展,民族器乐也从专业发展转向多元发展。文章在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民族器乐艺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在经济动因下民族器乐的发展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苏卉  沈奕彤  
公共艺术是与城市结合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介入城市,彰显场所独特性与文化魅力,增强其吸引力与活力,促进城市发展。由汤姆·芬克皮尔所著的《公共艺术对话》(Dialogues in Public Art)以"对话"为核心概念,将公共艺术研究置于美国城市发展历程和社会背景之上,通过精选的个案和访谈,由点及面,系统呈现了美国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的关联,及公共艺术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关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静松  
现阶段我国多项"非遗"工艺的传承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如若想要打破这个困境,并将珍贵的"非遗"工艺长久传承下去,不仅需要社会以及国家的力量来支持,还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快培养传承人,其中将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利用高职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势进行非遗工艺的传承,以及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才是一个很适合也非常有价值的途径之一。有针对性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开展"非遗"工艺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其优势进行探究,并探讨系列人才培养策略,这不仅对提升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我国"非遗"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卫东  
在司法实践中,有大量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这些纠纷如果动用司法资源,势必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面对众多的纠纷,合理地利用中介机构是社会各界应考虑的问题,调解工作在其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如何做好调解工作是调解人员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如调解要巧妙、调解要不怕困难、调解要及时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