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929)
2023(14350)
2022(11446)
2021(10497)
2020(8393)
2019(18326)
2018(18126)
2017(34167)
2016(18808)
2015(20806)
2014(20487)
2013(19156)
2012(17096)
2011(15248)
2010(15369)
2009(14751)
2008(14063)
2007(12706)
2006(11302)
2005(10384)
作者
(51589)
(43201)
(42919)
(40921)
(27049)
(20405)
(19508)
(16578)
(16246)
(15223)
(14721)
(14421)
(13891)
(13657)
(13600)
(13137)
(12794)
(12756)
(12576)
(12126)
(10630)
(10628)
(10486)
(9908)
(9647)
(9633)
(9618)
(9478)
(8770)
(8568)
学科
(63186)
经济(63072)
管理(57525)
(51339)
(43197)
企业(43197)
(22721)
中国(21563)
(21159)
方法(20948)
(20127)
业经(18869)
数学(16552)
数学方法(16325)
(15638)
(14994)
农业(14257)
(13254)
银行(13225)
(13098)
财务(13056)
财务管理(13025)
理论(12689)
(12649)
企业财务(12340)
(12185)
金融(12177)
地方(11977)
体制(11785)
环境(11414)
机构
学院(255009)
大学(251323)
(98013)
经济(95785)
管理(92507)
研究(86987)
理学(78763)
理学院(77916)
管理学(76440)
管理学院(75990)
中国(66936)
(52834)
科学(52357)
(50792)
(45125)
(43101)
(40242)
中心(40137)
财经(39140)
研究所(38798)
业大(37761)
(35407)
农业(35171)
(34091)
师范(33708)
(32282)
北京(32266)
(31697)
经济学(30315)
财经大学(28903)
基金
项目(171377)
科学(135101)
研究(129649)
基金(122747)
(107671)
国家(106734)
科学基金(90984)
社会(82641)
社会科(78093)
社会科学(78075)
(68099)
基金项目(63944)
教育(59905)
(57019)
自然(56102)
自然科(54745)
自然科学(54727)
编号(54220)
自然科学基金(53756)
资助(47385)
成果(45188)
重点(39357)
课题(38271)
(37336)
(37266)
(37095)
(36304)
国家社会(34840)
创新(33918)
(33635)
期刊
(115584)
经济(115584)
研究(74909)
中国(58199)
(44038)
(41566)
学报(41472)
科学(37522)
管理(35871)
教育(33780)
大学(31916)
学学(30091)
农业(29645)
(24784)
金融(24784)
技术(21314)
业经(21123)
财经(19549)
经济研究(18083)
(16935)
问题(15225)
(15047)
(13830)
现代(11701)
科技(11619)
(11548)
图书(11420)
职业(11285)
财会(11186)
(10794)
共检索到388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袁源   王亚华   徐萍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大背景下,对耕地数量的单一管控已转向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大食物观”也赋予粮食安全新的内涵,“非粮化”治理亟需探索新时期耕地用途管制的应对逻辑并构建理论框架体系。通过对“非粮化”治理的政策回溯和困境揭示,提出应对逻辑要着眼于底线管控、动态发展和价值实现三个不同维度的治理视角,深入辨析安全与效率、供给与需求、资源与资产的关系。理论框架需参照多层级规划目标、精细化分区管理、全生命周期流程和差别化规则体系的原则,围绕管制基础、管制模式、管制环节和管制手段四个核心内容构建用途管制体系。研究结果可为防止耕地“非粮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伟  张兆亮  
研究目的:以博弈论为基础建立双层博弈分析框架,选取耕地流转种树绿化典型案例,复盘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的博弈过程并揭示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动机和行为逻辑,为国家治理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方法:质性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流转“非粮化”问题能否得到有效抑制具有明显的情境依赖特征,即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是耕地流转“趋粮化”和“非粮化”选择的本质。因此,无论对各级政府还是对种粮主体而言,在国家层面对耕地保护实施“辅之以义、辅之以利”又“辅之以法”的“三辅”并治机制才是防治耕地流转“非粮化”的良策。研究结论:为有效防治地方政府参与耕地流转“非粮化”,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在“三辅”并治的基础上以层层设防的策略来遏制耕地流转“非粮化”的不良趋势,即以“中央政府的奖惩、地方政府的规制、社会媒体的监督和种粮主体的抵抗”这4道防线来筑牢粮食安全的“堤坝”。
[期刊] 征信  [作者] 许荻迪  韩家平  
预付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信用交易,单用途预付卡是预付消费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冲击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大背景下,单用途预付卡风险不断暴露,其治理面临严重挑战。以单用途预付卡交易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分析其商业信用交易的模式和特征,构建单用途预付卡信用治理的目标和框架体系,并系统总结已有的治理实践与创新,设计单用途预付卡的信用治理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易路平   宋敏   张安录  
顺应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需揭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下耕地发展权受限的成因,构建耕地发展权受限价值实现机制并明确实现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耕地发展权内涵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应不同的权利性质与产权主体;耕地产权制度不完善与土地要素市场机制滞后是耕地发展权受限的逻辑成因;耕地发展权受限价值的实现需同时遵循“责利对等”的公平原则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市场配置的效率原则;应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设计耕地发展权受限价值的实现路径。据此,应立足我国土地产权体系,明晰耕地发展权及其实现的基础理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耕地发展权受限价值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大海   李彦平   侯昱廷  
本文总结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制度缘起和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了全域全要素用途管制的治理逻辑,提出推动立法进程、完善各环节配套制度、实现用途管制全覆盖、构建监测体系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戚渊  李瑶瑶  朱道林  
研究目的:探究农地资本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中农地过度资本化问题的防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随着耕地价格上涨,耕地价格与耕地非粮化存在"U"型关系,"U"曲线在耕地价格为969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耕地价格上涨对耕地非粮化利用的作用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特征;(2)耕地价格与非粮化的"U"型关系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存在区域异质性,"U"型关系主要体现在粮食主产区,在耕地价格为876元/亩时取得极小值,较全样本拟合曲线的极小值拐点约降低90个单位。研究结论:农地适度资本化未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当农地过度资本化时,耕地价格上涨会促进耕地非粮化利用。未来在推进农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政府有效介入,正确引导和监管市场机制,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率,完善用途管制制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艳松  翟刚  赵玉领  王光峰  
本文从升级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的背景出发,全面分析总结了补充耕地项目全程监管制度设计及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并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以期为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提供参考。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光磊  赵志远  
权责清单制度是中国政府职责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它由五级政府的权责清单构成,反映并影响着纵向间府际关系的调整。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地方政府在权责清单构建过程中倾向于"分层执行、纵向拼接"而非"分工合作、集中整合"。这种碎片化趋势,限制了中央的整合能力,弱化了权责清单制度纵向职责调适的功能。权责清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要以构建政府职责体系为核心,从权责梳理、职责配置、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总体上,应当充分发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作用,灵活运用政治、立法和行政手段,更好地实现制度的有效整合;要积极尝试在纵向政府间形成伙伴关系,探索更为具体的职责层次划分方式,发挥好多层级政府的结构优势。在此基础上,还应持续改进政务服务,为政府职责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道林  
近年来,耕地"非粮化"现象有增多趋势,大量耕地甚至永久基本农田种植经济作物、苗木林果,甚至挖塘养鱼等,严重影响了粮食生产,一定程度上也威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作者在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易家林  郭杰  欧名豪  付文凤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党和政府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与具体实践。基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的理论框架,依循制度演进与时代需求的双重指导,探究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的应然进路。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国土资源配置与管制权力运行的复合运动过程。规划技术滞后与管制体制梗阻将会导致空间管制失灵。(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变迁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的演进规律。(3)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仍然面临管制主体协调与管制体系优化等难题。(4)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的目标导向应该着眼于回应两大需求、均衡两组目标与协调两对关系。(5)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构建应该从重构管制权力、管制体系与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因此,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需要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做到实体管制与权力管制并举,静态体系与动态机制并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江  张国杰  姚江春  
统一用途管制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宏观核心目标。目前自然资源用途管制中仍存在事权划分不清、管制指标维度不一、管制空间重叠、监督评价不足等问题,需从管制逻辑框架和系统构成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逻辑框架法是一种从问题出发,将宏观目标转换为具体目标和措施的有效方法。借助逻辑框架法思路,在分析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的"宏观目标—具体目标—问题提出—管制措施—评价监管"的逻辑框架关系,同时在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具体措施和评价监督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晓玲  吕晓  
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系统梳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起源、实施特点、成效与不足,重点解析土地用途管制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型的改革逻辑及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突出强调对耕地的保护,以新增建设用地为主要管控对象,建立了土地用途分类—规划—计划—审批—监管的完整管控链条,在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倒逼节约集约用地和提高依法依规用地意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覆盖范围不全、管制刚性过强、生态用地管制乏力等不足。(2)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逻辑起点,通过单一地类保护向空间统筹转型、地类管制向空间管控转型、指标传导为主向指标与分区相结合转型、底线约束向约束与引导并重转型,构建面向全过程、多样化的管制规则体系,完善空间传导机制,进而实现所有国土空间全要素统一管制。(3)面对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时代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应在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管控指标体系、覆盖全域、上下衔接的规划分区体系、底线约束与激励引导相结合的规划实施弹性机制以及"全链条"管理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进而实现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统筹协调管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于亿亿  谢锐莹  
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刘锐  
本文认为,耕地“非粮化”应对制度的完善,须在既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常态与应急状态下的粮食安全保障要求、不同类型的耕地、不同类型的既有“非粮化”情形,力求精准施策,妥当平衡粮食安全与耕地权利人利益及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观点仅供探讨。
关键词: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超  堵文静  钱江涵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影响深远,不可替代,其多元、跨界、开放等鲜明特征倒逼学校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从“单治”向“共治”的转变、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化、从“经验”向“科学”的转换,深刻把握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特征;要从教育强国战略下的内容与选择、“双高计划”引领下的特色与创新、类型层次视域下的实然与必然等维度,深入理解高职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意蕴;要从治理理念价值重塑、治理形态一体协同、治理效能内外评价、治理方式数字转型、治理制度基础支撑五个层面,对高职院校治理体系进行“五位一体”的逻辑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