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8)
2023(6459)
2022(5625)
2021(5267)
2020(4610)
2019(10088)
2018(10168)
2017(19097)
2016(10346)
2015(11228)
2014(10722)
2013(10143)
2012(8777)
2011(7970)
2010(8057)
2009(7855)
2008(7235)
2007(6121)
2006(5176)
2005(4486)
作者
(27365)
(23156)
(22707)
(21502)
(14448)
(10962)
(10344)
(8937)
(8632)
(8055)
(7722)
(7608)
(7203)
(7105)
(6944)
(6936)
(6853)
(6763)
(6587)
(6456)
(5686)
(5644)
(5573)
(5286)
(5235)
(5044)
(5033)
(4902)
(4682)
(4498)
学科
(42575)
经济(42540)
管理(28057)
(24987)
方法(22690)
(21988)
企业(21988)
数学(20271)
数学方法(19864)
(12277)
中国(9502)
(8912)
(8888)
理论(8348)
业经(7751)
(7292)
贸易(7288)
(7019)
地方(6596)
(5834)
农业(5812)
环境(5810)
(5726)
(5711)
财务(5703)
财务管理(5695)
企业财务(5377)
技术(5338)
(5305)
教育(5072)
机构
学院(138268)
大学(137104)
管理(52407)
(52005)
经济(50955)
理学(46195)
理学院(45667)
管理学(44250)
管理学院(44022)
研究(42939)
中国(31115)
科学(28186)
(27515)
(22830)
(21431)
(20904)
业大(20604)
研究所(19720)
中心(19536)
(19420)
(19305)
师范(19103)
财经(18849)
(17111)
北京(16824)
农业(16546)
经济学(16101)
(16099)
(15577)
技术(15273)
基金
项目(95549)
科学(75650)
基金(69302)
研究(68157)
(60443)
国家(59972)
科学基金(51937)
社会(43111)
社会科(40796)
社会科学(40789)
(38689)
基金项目(35932)
自然(34945)
自然科(34218)
自然科学(34211)
自然科学基金(33550)
教育(33542)
(32230)
资助(29313)
编号(28099)
成果(22118)
重点(21705)
(20297)
(20140)
(19755)
课题(19383)
科研(18674)
创新(18652)
大学(18103)
教育部(17723)
期刊
(54859)
经济(54859)
研究(36350)
中国(23603)
学报(22565)
科学(20300)
管理(19135)
(18849)
教育(17688)
(17212)
大学(16685)
学学(15668)
农业(13308)
技术(12323)
经济研究(10076)
业经(9963)
统计(9210)
(8905)
金融(8905)
财经(8877)
(8549)
(7611)
决策(7588)
图书(6943)
(6915)
商业(6863)
(6632)
技术经济(6562)
问题(6411)
科技(6343)
共检索到193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翟翌  范奇  
“非升即走”聘用制促使导师年轻化与科研绩效全面化,助推“雇佣支配型”导学关系的形成。从社会、政治哲学及法学的多重学科视野出发,提炼出基于“制度规范”“事实身份”以及“价值知识”三类支配的理论构造,通过对善治理念中“形式”“实质”“效果”三类正当性要素的引入,得出支配型导学关系的正当性理论构造。进而从三个方面加以矫正,即制度矫正:规范支配权力过程,提升权利救济实效;人身矫正:支配依据从“身份”到“契约”转换,实现“导学治理”全过程民主;价值矫正:以导学共同体推动价值认同与知识创新。从这三个方面实现善治支配型导学关系,构筑新时代的复合型导学“命运共同体”。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蒲阳  
教师并非天然是知识分子,而是具备了相应的三方面特征而"成为"知识分子的,即自由漂浮与非依附性;充当社会良心、投注社会批判;为理念而生、勇于质疑创新。然而,在教师专业化的现实背景下,由于对专业化的误读及推行的失当,上述几方面特征却在悄然消隐,教师专业化则呼唤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其公共特征的复归。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夏言言  王光良  
"非升即走"制度是借鉴自企业的一种竞争淘汰的用人制度,其实质就是企业的试用期制度。随着高校聘任制改革的推进,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已经引进了"非升即走"制度,而地方综合型高校在这一趋势中步伐较慢。分析影响地方综合型高校实施"非升即走"制度的内部环境因素,对于这一制度的推进意义重大,这些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物质资源因素等多方面。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娄宇  
高校教师聘任"非升即走"制度是美国劳资博弈的结果。非终身教职聘任的法理依据是所在国高校法律地位理论及高校与教师法律关系理论。"非升即走"制度移植到我国面临合法性障碍。应根据能否由市场调配资源,将公立高校定位为公法社团和公营造物类法人,将教师与高校的法律关系区分为劳动关系和勤务关系,立法规范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平衡校方与教师方权利与义务,完善立法和健全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顾天安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非升即走"制度的研究已成为大学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回顾以往的研究,学者们试图从多个角度归纳"非升即走"制度的内涵、特征及其利弊,并力图从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不同角度揭示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非升即走"制度在我国高校的适用性问题仍众说纷纭,争议多于共识。"非升即走"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丰富的学理基础,而国内对于这一制度的研究存在着学理基础欠缺、研究问题模糊,忽视"意涵"变化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优化应以改善基础制度环境为原则,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整合人才的选拔激励机制,以推动"非升即走"制度的发展和完...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海怡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推动高校质量建设的力量源泉,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通过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非升即走"制度改革现状的分析,总结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东海  
"非升即走"是美国高校终身教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对学术人员的甄别与筛选、监督与激励的功能。尽管我国高校已经实施合同聘用,但基本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人才筛选的作用。虽然"非升即走"引入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部分高校新进教师中采用"非升即走"规则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朱玉成  
非升即走近年来成为高校争相借鉴并引发学界热议的政策热点,但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制度移植存在耦合障碍,局部借鉴导致不规范的非升即走;合同修订缺少劳资博弈,青年教师议价能力较差;非升即走发挥筛选作用有余,提供支持作用不足;高校重视对教师"进"的管理,忽视对"出"的保障;审计激增引发无边界工作文化,发表还是出局文化蔓延;量化万能挤压共同体评价,国际期刊至上导致主体性失落。对策包括:慎定实施范围,以增量改革平衡老人新人利益;健全劳资博弈,提高教师议价能力;兼顾选优培优,强化资源倾斜与培养支持;筑牢兜底保障,使落聘教师从容他谋;淡化锦标赛特征,健全代表作和同行评议制度;优化评价标准,矫正学术主体性的失落。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晓倩  
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过程一直伴随着争议甚至质疑。"非升即走"合同性质的不确定导致裁判分歧显著存在。在与教师关系的维度上,高等学校并非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其与教师同为法律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非升即走"合同亦不具有公益性。因此,"非升即走"合同纠纷无法诉诸行政诉讼,而应当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基于其劳动纠纷的法律属性,在程序安排上应当遵从"一调一裁两审制"。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岳英  
"非升即走"作为一种有效的人才筛选与选拔机制,成为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其中有关6~7年试用期限的规定却具有历史的偶然性。本文尝试从学术人才成长的角度,以斯坦福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为案例,探究这一期限设置在当下是否为教师展示其学术潜能或检视其是否适合从事学术职业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结果发现两所高校物理系的教师在副教授职称评定之前已经展示出较强的科研能力,达到了晋升的标准,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期限设置的合理性。在我国众多高校也逐渐采纳美式"非升即走"制度的今天,大胆借鉴很有必要,小心求证期限的设置是否适用于我国高校的环境或学术文化尤为关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许文彬  
本文阐述了经济学中一个与主流范式截然相反的研究范式重视整体和演进、寻求在过程中把握经济现象含义的达尔文主义。文章首先对经济学中的达尔文主义传统和牛顿主义传统做了简单的对比;其次,简要描述了达尔文主义及达尔文—凡勃伦范式的产生和理论要点;接着,文章描述了旧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对这一范式的背离、以及来自旧制度营垒的汉密尔顿及来自新制度营垒的诺斯对这一传统的部分复归,从而对百余年来的学术传承进行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勾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丽  刘焱  裘指挥  
充裕而优质的教职来源、强有力的专业化成长支撑、完善的学术自觉、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和多元的文化认可机制是美国高校"非升即走"制生存的土壤。我国在借鉴国外"非升即走"制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科研的"大跃进"、"急功近利地炮制学术成果"、"人才管理困境"等诸多问题的出现。为此,要强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凸显"教学"的学术生产力、完善教师"走"后的顶层设计、实行教师分类管理、落实"非升即走"制的保障机制,从而实现我国实施"非升即走"制的路径优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清  
主观消费风险认知水平和客观消费风险本身明显攀升之后,消费者主观消费风险认知水平和客观消费风险本身的差距也呈扩大之势,并影响了其正常的消费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我国消费者正确理解和建构消费风险,安抚消费者的负性情绪反应,以有效防止消费恐慌泛化等,进而引导其消费行为正常化就十分迫切而重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妍琳  李鹤  
以中国人口收缩现象突出的资源型城市为例,分析了2005年以来案例城市人口和住宅价格的时空演变特征,从住宅价格增幅和增速两个方面比较了人口收缩期内案例城市住宅价格的差异化响应特征,通过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了住宅价格差异化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资源型城市人口收缩现象呈加剧态势,但人口收缩期内90%的资源型城市住宅价格呈上升态势,仅黑龙江东部、甘肃西北部、山西中部等少数资源型城市住宅价格小幅下降。(2)人口收缩背景下资源型城市住宅价格响应强度差异明显。相比之下,高强度响应等级以人口中期收缩的资源型城市、衰退型与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边境与省际边缘区资源型城市为主。(3)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人口收缩和住宅价格响应关联并不紧密,其他影响因素与住宅价格响应的关联相对更为紧密,并随着住宅价格响应强度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巩红  姜春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类思想文化影响并变革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生存方法,高校亦不例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会,研究生导师是高校研究生的首要培养人,导学关系是研究生生涯中的核心关系,导师的教学方式、指导方法和导师言行举止,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所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载体,又要立足于导学关系,构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导学思政体系。文章通过梳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导学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推动导学思政建设,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