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2)
- 2023(16618)
- 2022(13833)
- 2021(12673)
- 2020(10683)
- 2019(24345)
- 2018(24272)
- 2017(45576)
- 2016(25390)
- 2015(29089)
- 2014(29477)
- 2013(28412)
- 2012(26202)
- 2011(23407)
- 2010(23523)
- 2009(21590)
- 2008(21239)
- 2007(19268)
- 2006(17101)
- 2005(15351)
- 学科
- 济(117035)
- 经济(116848)
- 管理(67186)
- 业(63718)
- 企(52688)
- 企业(52688)
- 方法(49189)
- 数学(42353)
- 数学方法(41801)
- 中国(33588)
- 农(28360)
- 财(26217)
- 地方(24884)
- 学(24782)
- 业经(24544)
- 教育(21601)
- 理论(20229)
- 制(19106)
- 农业(18730)
- 贸(17664)
- 贸易(17653)
- 和(17176)
- 易(17093)
- 务(15713)
- 财务(15660)
- 财务管理(15623)
- 融(15255)
- 金融(15251)
- 银(15200)
- 银行(15165)
- 机构
- 大学(365393)
- 学院(360736)
- 济(151824)
- 经济(148683)
- 管理(133547)
- 研究(125189)
- 理学(115381)
- 理学院(114020)
- 管理学(111818)
- 管理学院(111112)
- 中国(89223)
- 京(76839)
- 科学(74654)
- 财(67894)
- 所(62569)
- 中心(57313)
- 研究所(56908)
- 农(56446)
- 江(55232)
- 范(54676)
- 财经(54594)
- 师范(54169)
- 业大(50982)
- 经(49544)
- 北京(48659)
- 经济学(48067)
- 院(44471)
- 师范大学(44057)
- 农业(44044)
- 经济学院(43146)
- 基金
- 项目(237977)
- 科学(189076)
- 研究(177261)
- 基金(171873)
- 家(148960)
- 国家(147682)
- 科学基金(126920)
- 社会(113963)
- 社会科(107133)
- 社会科学(107100)
- 省(93304)
- 基金项目(89797)
- 教育(87766)
- 自然(80176)
- 划(79797)
- 自然科(78391)
- 自然科学(78366)
- 自然科学基金(76959)
- 编号(72807)
- 资助(70497)
- 成果(60971)
- 重点(54819)
- 部(54286)
- 发(52511)
- 课题(52354)
- 创(49180)
- 教育部(47437)
- 国家社会(46736)
- 创新(45805)
- 科研(45666)
- 期刊
- 济(167942)
- 经济(167942)
- 研究(114105)
- 中国(74194)
- 教育(61136)
- 学报(54626)
- 财(53740)
- 农(51003)
- 科学(49897)
- 管理(49075)
- 大学(43074)
- 学学(39444)
- 技术(35655)
- 农业(34339)
- 融(30691)
- 金融(30691)
- 经济研究(27928)
- 财经(27913)
- 业经(25453)
- 经(24134)
- 问题(22303)
- 统计(19000)
- 技术经济(18540)
- 业(18152)
- 贸(17090)
- 策(16804)
- 版(16734)
- 世界(15845)
- 图书(15806)
- 职业(15776)
共检索到5419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晓婧
使用1988年、1995年、1999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S),从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三个维度分析我国代际间阶层流动状况。研究发现:基于经济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强,趋于“阶层跨越”,但基于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的代际流动性较弱,趋于“阶层固化”。近年来,三者的流动性均出现减弱趋势。这表明,当前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可能更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外在环境转变;相比于收入分配,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可能更多来自于教育等涉及机会均等的领域。此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当前正在推进的教育“双减”政策提供部分支撑。未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相关公共政策应着重从基础教育等关乎初始机会均等的领域入手,尤其要注重惠及处于较低阶层的群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大宇
文章以职业为基础对我国的社会阶层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使用WVS调查的数据对我国居民的社会地位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差异,企业经营管理者、下层办公室人员和城市体力劳动者的幸福感水平都高于农民阶层。这一研究结果大体上支持社会地位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的理论假设。
关键词:
阶层 社会地位 主观幸福感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春华
本文从父母的学历和职业两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社会阶层与教育的关系。对子女的教育期望,由于父母职业和学历的不同,存在差异。拥有高学历的父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相同职业的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呈现高度的一致性。无论女孩还是男孩,父母都给予了同样高的教育期望。在不同地区,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解雨巷 解垩
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把父代与子代之间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的差异,以及子代14岁时家庭主观所处阶层与其当前主观阶层之间的差异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利用Ordered Logit模型考察代际教育流动、职业流动对阶层代际传递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阶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父子两代的阶层关联性强于教育和职业关联性,中低阶层呈现向上的代际流动趋势,中高阶层存在向下流动的压力,父子同处于中间阶层的分布较集中;代际教育和职业向上流动始终是实现阶层改善的重要途径,但其对阶层的改善作用具有时代特征,近年来教育因素、职业因素对阶层改善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阶层固化现象初步显现;代际流动呈现地区、城乡异质性,东部地区、城市地区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对代际阶层改善作用大于教育向上流动,而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育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强于职业流动对阶层改善的效果。
[期刊] 求索
[作者]
边燕杰 芦强
跨阶层代际流动是社会结构开放性的重要标志,而社会资本是测量流动群体和个人融入新阶层的指示器。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进入本世纪以来,实现了跨阶层代际流动的群体增加了人际网络规模,其效果对于中下阶层尤为明显。与此同时,向下流动群体保持其出身阶层的优势,其网络资源含量显著高于未流动群体;向上流动群体,虽然出身于较低阶层,其网络资源达到流入阶层的平均水平。基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双重排斥理论,论文剖析了数据分析结果,并讨论了它们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社会流动 社会交往 社会资本 城市居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敏 王峰
针对农民社会阶层与幸福感问题,通过分析2010-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有序响应Logit模型估计,实证检验了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研究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存在幸福效应,社会阶层定位越高的农民,其幸福感越强;进一步区域比较发现,此幸福效应在经济发达地区最为显著;而户籍比较发现,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低于城镇居民;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农民社会阶层定位的幸福效应较10年前有所增强,且农民对社会阶层定位有较为乐观的预期。据此提出,民生建设中重视农民的发展诉求和精神需求,融通农民社会阶层上升的渠道,从而提高农民幸福感,保障农民公平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明 张学敏 涂先进
文章基于201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3)数据,首先运用有序probit模型的半参数估计方法检验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的影响,其次采用最新发展的基于r2的夏普里值方法测度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形成的贡献率,并从区域视角管窥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转型条件下高等教育受影响的演进趋势。结果显示:(1)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确实拥有更高的社会阶层评估。但若剔除家庭背景带来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高等教育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能力明显弱化。基于r2的夏普里值分解表明,高等教育变量的贡献率不到10%,撇去高等教育的代际传递效应后,净效应更低。(2)东部地区有微弱的证据显示高等教育带来的社会阶层提升效应正在展现...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灵辉 张迎新 叶晴琳 李月莹
本文以社会分层理论为研究视角,将农户社会阶层进行了二阶解构,划分为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探讨了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中的社会阶层解释逻辑。而后基于CFPS2014~2018共计三期的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农户社会阶层的主观层面与客观层面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其客观阶层位置与其阶层的主观感知是相分离的;第二,农户社会阶层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只有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具有正向影响,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则并无影响;第三,农户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土地流转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倒U型关系,即在农户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其对土地流转行为的边际效应将呈现出“先正后负”的面貌;第四,相较于居住于城镇的农户,长期生活在乡村的农户更容易受到“恋土情结”的影响,使得其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土地流转行为之间的拐点有所降低。据此,提出若干对策,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尹玉琳
本文选取职业和收入两个指标,研究代际流动过程中,存在的地位准入差异以及地位结构差异。实证结果发现:中产阶层的代际流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的代际职业继承指数高于女性,同时代际流入指数以及流出指数低于女性,女性代际职业向下流动的风险更高;在代际职业流动方向相同时,在低收入区间女性所占人口比例高于男性,在高收入区间女性所占人口比例低于男性,女性处于劣势地位;代际职业继承时女性能够利用父辈资源能够改善"地位结构差异",而子女发生代际职业流动时,女性无法有效的整合父辈资源扭转劣势地位,表现为代际收入差距更加突出。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向伟 张天雪
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是新时代的民生重点,仅关注以经济资本为代表的客观阶层,忽视个体主观的阶层感知,将无助于从根本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本文基于有正规学校教育经历的农村家庭子代,着眼教育与家庭背景因素,通过对其与阶层流动感知关系的研究发现:子代的主观阶层水平依然较低,仅有小幅度的代际正向流动,突围藩篱依然存在。教育、家庭背景对农村子代的主观阶层流动具有直接与间接双重解释效应。不同于客观阶层流动,在对子代阶层流动感知的影响中,子代及其母亲的教育程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家庭经济水平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父母的职级和父亲的教育经历不具有显著效应。子代及其母亲的教育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客观阶层水平均通过子代的阶层期望对其阶层流动感知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在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应注重在政府及家校合作的基础上,对农村子代阶层认知进行积极引导,助其更有效地实现主观阶层突围。
关键词:
教育 社会阶层 代际流动 农村家庭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伟同 谢佳松 张玲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区域及阶层间的代际流动水平并考察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利用代际次序相关性的统计优势,借鉴和改进Chetty等(2014)构建绝对代际流动指标测度方法,利用社会地位指标测度区域和阶层间的代际流动水平差异。研究发现: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复杂性特征,在不同地区及不同阶层之间存在显著代际流动差异,公共教育支出及收入不平等因素是影响地区代际流动的重要因素。研究创新:基于代际次序相关性指标构建中国"区域-阶层"双维度的绝对代际流动指标,度量了中国区域层面不同阶层群体的代际流动水平。研究价值:刻画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代际流动的特征事实,从区域差异、阶层差异视角丰富了中国代际流动问题的相关文献,为相关政策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何易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迈入新常态时期,各种非均衡的社会现象凸显,其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阶层分化不仅有碍国家下一步经济改革策略的实施,也为当前中国收入差距问题的解决埋下隐患。阶层分化现象的核心是人才的单向流动,如何围绕国家的共同富裕目标加强人才的双向流动性,是新形势下我们的思考核心。在此背景下,文章旨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社会阶层分化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为新形势下国家对策、措施的运筹把握提供思路方向,从而为新常态下国家整体政治经济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
关键词:
新常态 包容性增长 阶层分化 收入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小靓 田相辉
基于中国151个地级城市的制造业行业嵌套数据,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和集聚经济的间接估计方法,捕捉集聚经济行业维度不可观测的异质性,揭示集聚经济在行业与城市维度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表明:地方化经济在制造业中得到验证;行业层面的集聚经济不仅受行业自身特征的影响,而且深受行业所嵌套的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异质性显著影响行业集聚经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阳翼
社会阶层是市场细分的重要变量之一,通过对中西方社会阶层研究的回顾提出以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划分维度。对中国消费者进行社会阶层市场细分的方法,包括精英阶层、知识阶层、中产阶层、新富阶层和草根阶层,探讨各社会阶层的核心消费行为特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未来方向。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定东,赵明
社会分层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 ,中产阶层作为社会分层的中心又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中俄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 ,中俄两国的中产阶层均处于不成熟状态 ,有待于进一步培育和发展 ;中国中产阶层的稳固性强 ,导致了中国社会的相对稳定 ,而俄罗斯中产阶层的无根性将导致俄罗斯社会的发展仍将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 ,他们都已经开始在社会发展中担当起稳定和示范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 俄罗斯 中产阶层 比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社会经济保障对衰弱老年人幸福感的跨层次影响——社会地位与心理弹性中介调节作用
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效果与机制——来自CLDS微观数据的证据
教育机会公平与居民社会信任:城市教育代际流动的实证测度与微观证据
教育能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经验证据
CEO社会阶层影响了跨国公司OFDI政治风险区位选择吗?——基于中国跨国公司微观数据
公共教育投入、社会阶层与居民幸福感——来自微观混合横截面数据的经验证据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来源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基于CGSS2006的微观测量分析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增加教育投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教育投入的特征与启示
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的一体化——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跨国公司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