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3)
- 2023(10744)
- 2022(9031)
- 2021(8086)
- 2020(6699)
- 2019(14695)
- 2018(14400)
- 2017(26776)
- 2016(14563)
- 2015(16417)
- 2014(16737)
- 2013(16750)
- 2012(16253)
- 2011(15128)
- 2010(15650)
- 2009(14695)
- 2008(14438)
- 2007(13087)
- 2006(12231)
- 2005(11659)
- 学科
- 济(88767)
- 经济(88692)
- 管理(35331)
- 业(34088)
- 地方(28691)
- 企(26017)
- 企业(26017)
- 中国(24839)
- 方法(24124)
- 农(21281)
- 业经(20613)
- 数学(18651)
- 数学方法(18488)
- 地方经济(17283)
- 学(16483)
- 农业(14911)
- 产业(13619)
- 制(13501)
- 发(13029)
- 融(12590)
- 金融(12588)
- 银(12293)
- 银行(12276)
- 行(12081)
- 环境(11858)
- 理论(11802)
- 财(11591)
- 和(11256)
- 贸(10982)
- 贸易(10968)
- 机构
- 学院(220386)
- 大学(216685)
- 济(99220)
- 经济(97161)
- 研究(86917)
- 管理(76381)
- 中国(65626)
- 理学(62697)
- 理学院(61813)
- 管理学(60884)
- 管理学院(60427)
- 科学(51513)
- 京(47495)
- 所(45130)
- 财(44105)
- 研究所(40380)
- 中心(38080)
- 江(37098)
- 农(36384)
- 范(33933)
- 师范(33642)
- 财经(33169)
- 北京(31351)
- 经济学(31234)
- 院(30982)
- 州(30115)
- 经(29642)
- 省(29024)
- 业大(28578)
- 农业(27911)
- 基金
- 项目(133967)
- 科学(105047)
- 研究(101290)
- 基金(93676)
- 家(81244)
- 国家(80479)
- 科学基金(67610)
- 社会(65539)
- 社会科(62188)
- 社会科学(62176)
- 省(55699)
- 基金项目(48860)
- 划(44881)
- 教育(44520)
- 编号(40365)
- 自然(39923)
- 自然科(38843)
- 自然科学(38834)
- 资助(38502)
- 自然科学基金(38124)
- 发(37374)
- 成果(33770)
- 重点(30991)
- 发展(30859)
- 课题(30495)
- 展(30355)
- 部(28139)
- 创(27465)
- 国家社会(26877)
- 创新(25701)
- 期刊
- 济(131904)
- 经济(131904)
- 研究(76551)
- 中国(52870)
- 农(35858)
- 学报(32286)
- 管理(32117)
- 财(31874)
- 科学(31370)
- 教育(27756)
- 融(24597)
- 金融(24597)
- 大学(24365)
- 农业(24240)
- 学学(22544)
- 业经(21481)
- 经济研究(21078)
- 技术(20537)
- 财经(17364)
- 问题(17081)
- 经(15408)
- 业(12854)
- 贸(12523)
- 技术经济(12498)
- 世界(11978)
- 图书(11597)
- 商业(11393)
- 经济问题(11253)
- 国际(11118)
- 资源(10726)
共检索到373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立珍
河南省率先在全国举办文化遗产日,6市67处景点遗产日内免费对游客开放,引来460多万人争享“免费文化盛宴”。这次“免费游”为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启发,如向人们展示了转变旅游业经营思路,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换的可行性。
关键词:
门票经济 河南文化遗产日 产业经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曹新向
2005年11月26日2、7日河南省在我国率先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这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尝试。那么,文化遗产日的设立能否得到认可,它有什么样的效应?又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弄清这些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游客、媒体和网友对文化遗产日的设立大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文化遗产日具有众多的积极效应,但游客对文化遗产日的感受不是很好,文化遗产日暴露的问题,将影响着人们进一步参加文化遗产日的可能性。最后,文章对首届河南文化遗产日进行了评价,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文化遗产日 河南省 认知 态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金准
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过渡的阶段,年增长率从8%左右逐步调换到6%左右,这一变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1960年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门槛,而这些国家普遍经历了增速换挡期。中国在2008年前后越过刘易斯拐点,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接近底部,逐步进入中速增长平台(1)。十九大提出,"我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武光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保存文明多样性与弘扬传统文化,近年来受到国家、社会各界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何种法律保护手段也受到广泛讨论,主要观点有新型民事权利说与知识产权保护说,但在现实中均不具有操作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唯有立足现实、具体分析,区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与其衍生品,既注重积极保护也重视防御性保护,才能有效地促进其开发、利用与保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产权 河南省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景柱
本文立足于河南,以中观的思维,思考了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教训,阐述了河南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时期,如何抓住重大机遇,取得战略突破。
关键词:
产业经济 发展 地区 河南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辛儒 吕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不仅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亟待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与旅游业实施联动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手段,再通过旅游收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是实现两种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河北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杰 杨绍骏 谭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高质量融合也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乡村旅游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与利用价值,最后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融入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旅游经济 发展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天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各种不同的价值形式中,认真分析其经济价值的特点,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对于我国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的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价值 文化资本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朝霞 张晓欣 郭凯峰
南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南运河沿线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要科学构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综合推进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深入挖掘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时代功能、不断创新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提高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大运河 南运河段 文化遗产 保护与利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秋玉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明传承,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多种形式存留在民间,主要体现了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文化艺术特征由于地域的不同也大相径庭,特别是很多农村保留了很多原始的风貌,这些都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策略,能够充分展现乡村文化和风土民情,打响区域的知名度,提升特色产品的营销量。面对农村经济增长机制不完善等现状问题,应优化产业发展的监管制度,建立创新社区的参与机制,提高本土居民的参与度,以多元化创意产业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给大众,刺激农村产业链的发展,驱动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厉春雷
从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转化利用的机制的分析入手,从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地域身份构建与文化经济发展三个层面论证文化遗产管理的战略性与可持续性,以此希望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确保其发展的规范性、持久性和扩展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王旭海
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刚刚引起关注的遗产类型。学术界对该类遗产的研究才刚起步,其中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方面的研究更少。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合理开发能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区域社会经济各要素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讨论了“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目前遗产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地区GDP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就业以及传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而青田县区域经济较为落后、华侨之乡带来的适龄劳动力缺乏对于旅游资源有保护作用,...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廖岚钦 胡娟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主廊道之一,集聚着长江流域主要的文化特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主要载体,研究长江经济带内不同类型非遗的历史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可以探索长江经济带的文化发展演变历程.利用核密度估计法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858项国家级非遗的历史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非遗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高低不均,呈现出六起六伏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出发源于远古,成熟于宋唐,鼎盛在明清的时代特征;2)长江经济带的非遗重心在两晋时期发生转向,由原来的向东北改为向西南方向移动;3)十大类非遗中除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戏剧、传统医药与曲艺类的发展具有滞后性,其余各类型非遗发展则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起伏不定;4)非遗内涵与结构大致经历了"早期依赖自然、崇尚神明—中期征服自然,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追寻艺术美—晚期凭借先进技术工艺追求生活品质,关注身心健康发展"的三个变化特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一
针对现阶段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对河南黄河区域的所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据汇总,构建该区域的不可移动文物地理空间数据库。使用平均最邻近比率与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河南黄河区域各时期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造成其时空间变化与不同等级不可移动文物分布异质性的原因。结果表明:(1)河南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在时间分布上具有良好的连续性;(2)不同时期河南黄河区域不可移动文物空间布局整体上均呈现较为明显的集聚特征,呈现突出的时空异质性;(3)不同级别不可移动文物的时空分布在特定时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