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94)
2023(5560)
2022(3954)
2021(3529)
2020(2954)
2019(6099)
2018(6296)
2017(11271)
2016(6923)
2015(8052)
2014(8173)
2013(7347)
2012(6392)
2011(5898)
2010(6115)
2009(6049)
2008(5799)
2007(5573)
2006(5221)
2005(4942)
作者
(18618)
(15436)
(15360)
(14801)
(9933)
(7192)
(7080)
(5909)
(5888)
(5677)
(5401)
(5265)
(5102)
(5081)
(4860)
(4792)
(4582)
(4549)
(4478)
(4382)
(4026)
(3814)
(3693)
(3675)
(3542)
(3506)
(3462)
(3425)
(3062)
(3037)
学科
(25181)
经济(25148)
管理(16018)
(15058)
(11894)
企业(11894)
中国(11450)
(8223)
教育(8172)
业经(7864)
理论(6775)
(6641)
方法(5914)
(5672)
(5594)
农业(5549)
地方(5325)
(5253)
发展(4947)
(4913)
(4798)
金融(4797)
(4635)
(4616)
教学(4615)
银行(4611)
(4426)
(4410)
贸易(4407)
产业(4391)
机构
大学(101353)
学院(94634)
(35744)
研究(35101)
经济(34881)
管理(29452)
中国(24926)
理学(24104)
理学院(23733)
管理学(23092)
管理学院(22896)
(22550)
科学(20437)
(17820)
(17790)
师范(17698)
(17677)
(16436)
研究所(15759)
北京(14757)
中心(14507)
师范大学(14208)
(13991)
财经(13825)
教育(13692)
(13011)
(12964)
业大(12584)
(12444)
经济学(11482)
基金
项目(56242)
研究(45758)
科学(43963)
基金(38540)
(32766)
国家(32430)
社会(28661)
科学基金(27058)
社会科(26952)
社会科学(26942)
教育(22678)
(22262)
编号(19765)
基金项目(19159)
(18872)
成果(18763)
课题(15104)
自然(14779)
资助(14766)
自然科(14409)
自然科学(14407)
自然科学基金(14155)
重点(13290)
大学(12898)
(12736)
(12533)
(12239)
(12193)
项目编号(11907)
国家社会(11669)
期刊
(46183)
经济(46183)
研究(37117)
教育(25435)
中国(24571)
学报(17149)
(14809)
大学(14744)
(14311)
科学(13838)
学学(12044)
管理(11969)
农业(9479)
(9311)
金融(9311)
财经(8563)
图书(8329)
业经(7759)
技术(7535)
(7488)
问题(7034)
经济研究(6881)
书馆(6541)
图书馆(6541)
(5813)
国际(5652)
(5407)
高等(5154)
(5137)
(5005)
共检索到160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程星  
"钱学森之问"背后的假设是大学应当培养杰出人才。但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管理者们需要考虑改变其精英培养模式,为学生将来成为杰出人才创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面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的职场,大学毕业生必须学会读书、思考;沟通、协调;择业、转业。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范兆雄  
钱学森先生在即将走完人生之路时,对中国"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深怀忧虑。他的话被11位教授解读成"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成为"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并非由钱先生提出,而是媒体根据钱学森之忧和教授之问进行的似是而非的理解,把不能产生杰出人才的原因单一化地归因于学校的结果。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已经把钱先生对杰出人才不能产生的思考狭隘化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德广  宋丽丽  
"超常"学生可以概括为"三高",即高智商、高情商和高创造力。将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超常"学生选拔出来进行早期培养、及时培养,可以说是一项为国家未来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超常"学生需要"超常"教育,但长期以来,我国在"超常"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均衡论"观念、"左"的思想以及形而上学的观点影响和贻误了"超常"教育;与此同时,招生工作中"稳定压倒一切、分数高于一切、公平主导一切"也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导致"超常"教育不能实施、不敢实施。为此,要做好"超常"教育,破解"钱学森之问",一要树立实施超常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要转变思想观念,破除"三个一切";三要制定"超常"学生的选拔标准和操作办法,大力创建"超常"学校;四是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善待"超常"学生并加大培养力度。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炜  
针对国内部分文献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共性特征的观点,与钱学森及其导师冯·卡门眼中的加州理工学院进行比对,辅以一些近期数据,发现国内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共性的观点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际在规模巨大、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治理模式、学术自由、应用研究等六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以此为案例再次对世界一流大学的所谓共性特征提出质疑,建议要实事求是、抢抓机遇、科学借鉴、彰显特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国亮  
2009年10月31日,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人们在追思这位伟大科学家不朽功勋的时候,回顾并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感佩于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品格。1989年7月,钱学森先生曾为本刊"教育问题笔谈"栏目撰写题为《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主张。这里,发表专家学者重读此文的体会文章,以表达我们对钱学森先生的缅怀之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熊丙奇  
人民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去年10月31日逝世。人们在追忆钱老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同时,反复提到他晚年对发展中国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肺腑之言——2005年,他对温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的话,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提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旨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大师钱学森的生前疑问备受社会关注。今年高招,各高校纷纷推出实验班,目标直指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仅培养模式有所改革,招生政策也与往年不同。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马培培  
钱学森之问真实性不容质疑,确有探讨的必要性,而且迫在眉睫。求解钱学森之问,需以"杰出人才"特质分析为基点,从理论维度还是实践维度探求自由教育与"杰出人才"特质的关系,可以窥见出自由教育天然地为解"钱学森之问"而存在。中国对于自由教育的误识在极大程度上遏制着"杰出人才"的"冒"出,因此,中国亟需重审自由教育,探求在专业教育与自由教育融合基础上的全民的、全教育系统的、全纳型的自由教育。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阙明坤  
一代科学巨星钱学森的陨落,除了留给国人无尽的缅怀之外,也引发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句诘问,成为钱学森留给中国教育界一个待解难题。近日,由安徽11名教授联名发出的一封公开信,更是呼吁早日求得"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德海  
认为杰出人才特别是大批杰出人才的成长和涌现,不是人为地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孕育的结果。杰出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广阔的自由空间,也需要充裕的自由时间。只有在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充裕的自由时间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人的内心自由。在我国,加速国家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治,大幅度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和退休待遇,才是真正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必由之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2009年10月31日,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人们在追思这位伟大科学家不朽功勋的时候,回顾并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深深感佩于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和创新品格。1989年7月,钱学森先生曾为本刊"教育问题笔谈"栏目撰写题为《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主张。这里,发表专家学者重读此文的体会文章,以表达我们对钱学森先生的缅怀之情。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姜文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杰出创新人才。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不仅反映了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更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本文从"钱学森之问"所引发的讨论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最后从国家政策引导、按教育规律办学、用人机制保障三个层面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蒋燚卓  张宝明  
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在海外运营浪潮席卷全球,从东南亚地区蔓延到美洲、欧洲。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也快速拓展海外市场,开启了从“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的时代。海外运营的中国App以Tik Tok为例,在短短几年内,用户下载量突破30亿大关,未来发展仍有较大空间。但Tik Tok在海外市场也会面临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文化风险、数据风险。而仅仅从运营或内容层面进行本土化定制已经不能满足Tik Tok海外的快速扩张,要立足全球网络化视角,从本土化思维向全球网络化思维进行转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树涛  
钱学森从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大农业"的宏观视野出发,创建了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理论。这一理论是现代人类对沙漠的全新认识,它强调充分利用太阳能,全面依靠各种高科技,加强有效管理,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和注重实践等。其中,充分利用太阳能是其内核。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在认识人类与沙漠的关系、防沙与治沙的关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视野等方面对传统治沙理论有了全新突破,呈现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特色。它对于我国西部开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