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33)
2023(8903)
2022(7590)
2021(6875)
2020(5833)
2019(12818)
2018(12349)
2017(23743)
2016(12971)
2015(14105)
2014(13505)
2013(13454)
2012(12101)
2011(10382)
2010(10504)
2009(9915)
2008(9686)
2007(8283)
2006(7370)
2005(6638)
作者
(38185)
(31730)
(31496)
(29999)
(20235)
(15380)
(14072)
(12210)
(11885)
(11132)
(10981)
(10579)
(10221)
(10047)
(10011)
(9746)
(9624)
(9354)
(9234)
(9068)
(8045)
(7852)
(7629)
(7323)
(7100)
(7087)
(6984)
(6839)
(6309)
(6255)
学科
(44870)
经济(44802)
(42130)
管理(41551)
(36536)
企业(36536)
(23729)
方法(22361)
(21949)
税收(20481)
(20314)
数学(19451)
数学方法(19318)
(16095)
财务(16088)
财务管理(16016)
企业财务(15413)
(12509)
审计(12180)
(11566)
中国(11546)
业经(10433)
(10160)
(9305)
贸易(9291)
(9058)
(9052)
银行(9008)
(8525)
(8479)
机构
大学(174240)
学院(173968)
(68861)
经济(67586)
管理(66824)
理学(58599)
理学院(57981)
研究(57306)
管理学(57108)
管理学院(56817)
中国(46866)
(41567)
科学(37128)
(36232)
(34063)
财经(31901)
(30392)
(29195)
业大(28762)
农业(27159)
研究所(27106)
中心(26532)
(26391)
财经大学(23999)
北京(21632)
(21293)
经济学(21013)
(20728)
(20182)
商学(19928)
基金
项目(120972)
科学(94720)
基金(91149)
(82965)
国家(82350)
研究(79594)
科学基金(70043)
社会(52694)
社会科(50200)
社会科学(50183)
基金项目(49376)
自然(48574)
自然科(47467)
自然科学(47450)
自然科学基金(46678)
(45525)
(39493)
资助(36347)
教育(35093)
编号(29428)
重点(27927)
(26663)
(25552)
科研(24771)
计划(24318)
创新(24075)
(24001)
成果(23012)
国家社会(22611)
教育部(22503)
期刊
(68152)
经济(68152)
研究(52741)
(35993)
学报(34395)
中国(34171)
(28116)
科学(28097)
大学(24494)
学学(24013)
管理(22441)
农业(18502)
(16960)
金融(16960)
(16402)
(15541)
财经(14849)
税务(13786)
经济研究(13126)
财会(12491)
(12360)
会计(11194)
(10999)
业经(10177)
审计(9869)
技术(9626)
(9506)
问题(8884)
业大(8806)
国际(8344)
共检索到258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增福  朱进  
税收征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手段,能够作用于公司经营环节,进而影响审计师面临的业务风险和审计风险,由此影响到公司的审计费用。但目前鲜有文献研究税收征管对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借助“金税三期”工程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金税三期”工程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机制分析表明,“金税三期”工程推高了上市公司实际税率,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提高了审计师的业务风险,进而提高了审计费用;同时,“金税三期”工程强化涉税信息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了审计费用。综合来看前者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大于后者,导致了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金税三期”工程对审计费用的这一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由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增福  朱进  
税收征管作为公司外部治理手段,能够作用于公司经营环节,进而影响审计师面临的业务风险和审计风险,由此影响到公司的审计费用。但目前鲜有文献研究税收征管对公司审计费用的影响。本文借助“金税三期”工程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金税三期”工程提高了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机制分析表明,“金税三期”工程推高了上市公司实际税率,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提高了审计师的业务风险,进而提高了审计费用;同时,“金税三期”工程强化涉税信息监管,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从而降低了审计费用。综合来看前者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大于后者,导致了上市公司审计费用的提高。进一步分析发现,“金税三期”工程对审计费用的这一影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由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郑建明  孙诗璐  
税务机关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外部监管力量,它们之间的行为可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以2009-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金税三期"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加强税收征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税三期"上线显著降低了审计费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效应在非国有企业、经国内"十大"事务所审计企业以及制度环境较差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金税三期"上线显著降低了代理成本和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进而降低了相应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本文丰富了税收征管和审计费用的相关文献,为新兴市场中税收征管经济后果提供了经验证据,为上市公司、审计师以及监管部门全面理解税收征管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牛彪   王建新   于翔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违规行为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代表的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则为治理信息披露违规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将“金税三期”工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治理效应,结果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显著抑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发生和次数,其中存在通过改善信息环境和优化公司治理抑制信息披露违规的双重传导路径;地区税收征管强度和行业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强化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抑制作用,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可以强化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对信息披露违规次数的抑制作用,而对信息披露违规发生则表现出两者具有替代关系。因此,政府部门应持续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强化税收征管并采取差异化措施,企业则应不断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以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的治理功效。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田峰   马艳艳   杨瑞平  
“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涉税数据的大集中,对企业审计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以2010—202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金税三期”工程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大数据税收征管如何影响企业的审计质量,并揭示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和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有效提高了审计质量。机制检验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降低注册会计师的业务风险和审计风险,从而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和法治环境较好的地区,大数据税收征管提高审计质量的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兴全  丁琰  
以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金税三期工程上线为“准自然实验”,通过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税收征管如何影响现金持有。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显著提高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且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产品市场竞争较激烈企业、市场化进程较高地区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这种现金增持效应主要源于税收征管的治理效应,通过抑制管理层超额持现引致的过度投资和在职消费进而提升现金持有量;进一步研究发现,超额现金将用于公司研发投入和股利发放,实现了资金的二次优化配置,最终提升了现金持有价值。这为金税工程的政策绩效评估提供了微观层面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智能化监管,推进纳税系统信息化提供理论及经验支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樊勇  李昊楠  
金税三期工程(以下简称"金三")是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评估了"金三"的政策效果,结果表明:(1)"金三"显著提高了纳税遵从度,促进了"应收尽收";(2)"金三"促进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提高了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比例,促进了"应享尽享";(3)虽然提高纳税遵从会使一部分税收不遵从企业实际税负上升,但促进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能够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减轻税负,在两者的作用下,"金三"没有对企业总体税负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论证了"金三"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优化信息系统,提高纳税遵从度,另一方面提升纳税服务质量,促进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许江波  徐梦洁  张智越  
投融资期限错配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甚至会加剧金融系统性风险。本文基于“金税三期”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数字化税收征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化税收征管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且其通过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发挥“桥梁效应”,以及缓解企业的双重代理问题发挥“治理效应”,进而降低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化税收征管政策的溢出效应在抵押担保能力较弱、分析师关注度较低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杨来峰   赖少杰  
资本深化是应对经济下行和人口挑战的必然趋势。因此,基于2008年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金税三期在全国逐步推行为准自然实验,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税收征管数字化对企业资本劳动比的影响。研究发现,税收征管数字化会通过治理效应增加了企业的外源融资,进而提升了企业资本劳动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税收征管数字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税收征管弱地区企业以及税收转嫁能力强企业的资本劳动比更具提升效应。研究结论有助于厘清税收征管对企业资本劳动比、要素结构的影响机理,为税收征管数字化助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效解释,丰富了税收征管数字化的经济后果,为推进税收数字化决策提供了理论借鉴。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吴斌  王星月  
选取2012—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以金税三期为准自然实验场景,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能够发挥治理效应,显著抑制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可以通过缓解代理冲突和改善信息环境来发挥治理效应,并且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过度投资样本组,可能原因是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是其统筹自身政治属性、社会属性及经济属性后的决策选择,不同于民营企业只考虑单一经济收益。文章丰富了大数据税收征管的经济后果研究,为税务部门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建设,更好发挥外部治理效应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铠豪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迅猛增长,税收征管强度也在不断提升。那么,税收征管是否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呢?鉴于鲜有文献探讨这一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本文利用“金税工程三期”政策上线这一提高税收征管能力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首次实证检验了税收征管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金税工程三期”这一增加企业纳税遵从度、促进“应收尽收”的税收征管政策冲击显著地提高了企业对外投资的可能性、增加了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并且这一结论在引入更多控制变量并排除同期其他政策干扰、安慰剂检验、更换样本周期、倾向得分匹配分析等条件下依旧稳健。潜在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金税工程三期”这一税收征管政策冲击增加了企业的避税动机,表现为企业偏好于向税率低的东道国进行投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金税工程三期”这一税收征管政策冲击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对外投资事件类型、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后,依据本文结论提出了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适度地提升银行业竞争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玉明  刘晗  李双  邢超  
“金税三期”工程作为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来提高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状态的精准掌握与分析的数字化税收征管工具,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借助我国金税三期工程分批试点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基于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数字化税收征管对企业研发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税收征管对于抑制企业研发操纵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税收征管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水平、发挥规范治理作用两项机制抑制了企业研发操纵行为。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管理层存在短视主义情境下不利于抑制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而管理层积极语调蕴含信息,有助于抑制研发操纵。本研究丰富了企业研发操纵领域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同时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部门监管方式创新、数字化税收征管的微观经济后果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丽  吴乐  王云霞  
本文以2009~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金税三期”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税收征管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表明,以“金税三期”为代表的税收征管能显著促进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作用渠道显示,税收征管通过增加融资约束和提高信息透明度两个渠道促进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企业产权性质为民企、产品市场地位低、征管机构为地税机关以及处于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时,税收征管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结论在丰富税收征管经济后果和商业信用融资影响因素的同时,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税收征管和面对政策变化时企业如何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玉明  刘晗  李双  邢超  
“金税三期”工程作为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来提高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状态的精准掌握与分析的数字化税收征管工具,深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借助我国金税三期工程分批试点的准自然实验,本文基于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数字化税收征管对企业研发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税收征管对于抑制企业研发操纵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税收征管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水平、发挥规范治理作用两项机制抑制了企业研发操纵行为。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管理层存在短视主义情境下不利于抑制企业的研发操纵行为,而管理层积极语调蕴含信息,有助于抑制研发操纵。本研究丰富了企业研发操纵领域的影响因素识别研究,同时也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政府部门监管方式创新、数字化税收征管的微观经济后果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菊秋  杨加裕  杨春宇  
基于2008~2016年上市公司数据,借助“金税三期工程”在全国逐步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大数据税收征管对企业税负粘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数据税收征管能够有效缓解企业税负粘性,这种缓解效应在民营企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以及财政创收压力较小地区的企业中较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大数据税收征管通过减少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规范税务机关征税行为、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路径可有效缓解企业税负粘性。此结论可为持续完善税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和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