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08)
- 2023(3879)
- 2022(3181)
- 2021(3010)
- 2020(2395)
- 2019(5383)
- 2018(4948)
- 2017(9715)
- 2016(4925)
- 2015(5380)
- 2014(5216)
- 2013(4982)
- 2012(4455)
- 2011(3710)
- 2010(3565)
- 2009(3165)
- 2008(3080)
- 2007(2472)
- 2006(2030)
- 2005(1633)
- 学科
- 济(18475)
- 经济(18450)
- 管理(13068)
- 业(12011)
- 企(9605)
- 企业(9605)
- 方法(7109)
- 数学(5836)
- 数学方法(5756)
- 中国(5263)
- 财(4948)
- 农(4896)
- 地方(4754)
- 业经(4517)
- 学(4182)
- 贸(3819)
- 贸易(3817)
- 易(3671)
- 农业(3435)
- 环境(3234)
- 融(3220)
- 金融(3218)
- 制(3055)
- 技术(2946)
- 和(2927)
- 务(2855)
- 财务(2854)
- 财务管理(2847)
- 银(2837)
- 银行(2833)
- 机构
- 大学(67371)
- 学院(66495)
- 济(27588)
- 经济(27027)
- 管理(25648)
- 理学(22691)
- 理学院(22362)
- 研究(22280)
- 管理学(22028)
- 管理学院(21900)
- 中国(15499)
- 京(13761)
- 科学(13313)
- 财(13045)
- 财经(10822)
- 中心(10693)
- 范(10170)
- 所(10119)
- 师范(10084)
- 经(9938)
- 经济学(9290)
- 研究所(9274)
- 江(8984)
- 业大(8780)
- 院(8588)
- 经济学院(8551)
- 师范大学(8537)
- 农(8427)
- 财经大学(8345)
- 北京(8216)
- 基金
- 项目(50120)
- 科学(41210)
- 基金(38141)
- 研究(37116)
- 家(33322)
- 国家(33079)
- 科学基金(29203)
- 社会(25500)
- 社会科(24301)
- 社会科学(24299)
- 基金项目(21064)
- 省(18567)
- 自然(18533)
- 自然科(18167)
- 自然科学(18164)
- 自然科学基金(17817)
- 教育(16525)
- 划(16177)
- 编号(14132)
- 资助(13963)
- 部(11366)
- 重点(11362)
- 国家社会(11166)
- 成果(11040)
- 发(11022)
- 创(10942)
- 创新(10178)
- 教育部(10021)
- 人文(9996)
- 制(9948)
共检索到895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杜春兰 柴彦威 张天新 肖作鹏
通过对北京市多个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的实地调研、访谈及文献研读,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置于邻里理论视角下,阐述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对邻里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比较研究了单位大院与居住小区在规模与边界、用地布局、要素构成、道路系统和社区感方面的特点。基于邻里的空间性内涵,探讨了单位大院在封闭性与开放性、混合性与单一性、异质性与同质性等方面对城市规划与住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
单位大院 居住小区 空间性 邻里理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肖作鹏 柴彦威
单位大院的物质空间演变及中国城市空间转型的深层逻辑一直以来都是单位研究的热点议题。围绕着"去单位化"的概念,从产权分析的视角提出了去单位化的产权实践及其空间响应的命题。以北京市化工大院为案例,剖析了单位大院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产权实践类型,归纳了单位大院物质空间在设施职能变更、内部地块分割、底层周边空间以及非正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响应。宏观层面上的制度变革及其在具体空间使用上的安排组合构成了单位大院转型的产权实践,单位大院的产权重组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阶段性与多样性带来了物质空间演变方向、路径、速度与效果等空间实践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形成了中国城市空间去单位化转型的制度与空间实践互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冯云廷
中国城市社区的邻里空间正由过去的平均走向分异,日益加大的居住隔离现象是这种趋势的一种体现,随着城市转型中房地产市场的成熟,这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成为城市中邻里空间最重要的分异元素。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类别往往成了一种以居住地点来暗示其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一种微妙的表达方式。邻里效应对于家庭主体的邻里选择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影响了家庭对邻居和居住地点的选择,而邻里选择行为也必将影响到总体的邻里结构和社区景观。居住隔离正在改变着城市的居住形态。以迁居方式进行的居住空间筛选过程增加了居住隔离的程度。基于邻里选择的城市社区空间的重构是在对城市社区空间本质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邻里空间秩序的再造,它是通过"城市转型"的概念来构建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多样化的空间重组过程。
关键词:
居住隔离 邻里选择 空间重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俊
基于上海市83个居住小区的调查发现,城市社区邻里冲突普遍存在,而以往的研究均强调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交往功能,存在忽视因争夺公共空间引发的邻里冲突的问题。在分析因争夺公共空间引发的邻里冲突的特征、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超大城市邻里冲突的对策,即通过推动实施城市与社区的协同治理、社区与居民的共享共治、空间社会秩序的自然生长等措施,缓解因争夺公共空间引发的邻里冲突,提高社区的治理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衡宇 胡晓鸣
对当下城市住区邻里社会资本的缺失现状和背景成因进行了探讨,揭示出当前住区空间变异与邻里社会网络退化的相互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必须重新审视城市住区发展的价值取向,并结合住区空间营造提出变革策略。
关键词:
邻里资本 住区 邻里交往 社会网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梅保华
谈谈居住小区的现代管理梅保华编者按: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材专设了《中国城市居住小区现代管理研究》课题组。现在本刊征得课题组的同意,从本期起将陆续刊登该课题研究的若干专论摘要,以便集思广益,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言奇
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传统社区改造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应加强空间私密性 ;新型社区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 ,应强化公共空间的建设。
关键词:
城市社区 邻里关系 空间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雪铭 朱健亮 王勇
以土地利用中居住小区及房屋调查数据为基础、居住小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GIS技术和泰尔指数模型,对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先应用GIS技术对居住小区容积率进行计算,其次将居住小区容积率划分为7个等级并对居住小区进行容积率分级,应用GIS软件生成空间分布图和等值线图,然后应用泰尔指数计算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测度指数,最后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呈不同等级整体破碎、相同等级小范围集聚、邻近等级穿插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2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整体分异测度指数不高,极低和极高容积率等级的居住小区差异测度最大;全市四大区域中,中山区差异测度最大,甘井子区差异测度最小,四大区域的内部差异测度远远大于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测度,是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的显著特点。3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不同区位和房屋属性所形成的住宅类型指向、城市空间地貌对居住小区建设的制约、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标准的宏观导向、城市地价对容积率的作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吴芳芳 周佩玲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研究邻里关系是城市社会地理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针对北京回龙观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并结合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郊区大型居住区的邻里关系及其与郊区社会空间再生的有机联系。作为典型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的邻里交往较为浅层化但居民具有较高的交往意愿,邻里互助情况较少但具有很强的互助意愿,居民整体责任意识、社区参与和维权意识强烈。入住小区初期的集体采购、日常生活中的维权和文体活动、"童子军"外交和依托社区网的互动方式使居民相互之间维持了较好的邻里关系。邻里关系与居民受教育程度、入住小区时间长度及有无互助经历等因素相关。对社区形成起到更直接作用的是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互动,这种互动基于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的平台,以及通过固化居民间的联系而萌生社区文化。回龙观居民在脱离原居住地社会关系网络背景下,通过邻里关系在郊区大型居住区构建了新的社会关系,改善了郊区社会空间的破碎化状况,促使社会空间再生。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许皓 李百浩
针对"邻里单位"理论引介过程,过多强调物质空间要素,而忽略时代内涵的选择性移植取向,研究引入思想史的分析视角,将这一经典规划理论放置于历史文本与社会环境中,考察它的形成与发展。具体来说,从佩里的社会实践、田园城市运动、第一代郊区住区三个角度阐述思想形成的来源;从时代背景、示范性规划实践与规划行业转型三个方面解读该思想逐步被接受并传播的深层次原因。追溯美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过程中"邻里单位"形成发展的历史经验,意在为构建中国本土城乡规划理论提供线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林文盛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巨大转型,居住分异加剧,新城市贫困现象在特定人群和空间集聚,老城衰退邻里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苏州老城区6个典型社区的调查,发现老城区居民居住满意度存在环境类型、空间类型、更新类型和人群分异。居住满意度主要受住房条件、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和社会网络影响,其中城市历史社会空间结构奠定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格局,具体设施条件受建成时间、维护水平、人口密度和更新机会的影响;城市更新、原住民比例下降和外来人口迁入导致的人口置换过程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社会网络,降低了居住满意度,减少了脱贫机会。从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健 林文盛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巨大转型,居住分异加剧,新城市贫困现象在特定人群和空间集聚,老城衰退邻里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苏州老城区6个典型社区的调查,发现老城区居民居住满意度存在环境类型、空间类型、更新类型和人群分异。居住满意度主要受住房条件、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和社会网络影响,其中城市历史社会空间结构奠定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格局,具体设施条件受建成时间、维护水平、人口密度和更新机会的影响;城市更新、原住民比例下降和外来人口迁入导致的人口置换过程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社会网络,降低了居住满意度,减少了脱贫机会。从微观社区尺度研究老城衰退邻里的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加深对新城市贫困现象的理解,也有利于未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和扶贫策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解垩 宋颜群
本文从社区邻里效应视角解释中国当前相对贫困问题突出、收入阶层分化的现状,并为减少相对贫困问题、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借鉴国外学者做法,本文使用Heckman两步法的推广方法来纠正自选择偏差,检验了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纠正自选择偏差后,收入的社区邻里效应显著存在,稳健性检验同样能够证实该结果,即优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积极影响,劣势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带来消极影响;(2)社区平均学历、社区平均收入和社区贫困率对个体收入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和门槛特征;(3)社区邻里环境对个体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通过社会交互机制影响个体收入,社区邻里环境可解释个体间收入差异的50%以上;(4)社区邻里效应加剧了收入阶层分化现象,使得不同收入阶层的群体集聚在不同档次的社区,且同一社区个体的收入表现出趋同化。未来扶贫工作应当关注社区邻里效应,以此来尝试减少相对贫困,促进不同收入阶层流动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