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35)
2023(6018)
2022(4807)
2021(4876)
2020(3889)
2019(9185)
2018(8977)
2017(16927)
2016(8798)
2015(10431)
2014(9953)
2013(10121)
2012(9259)
2011(8530)
2010(8418)
2009(7820)
2008(7668)
2007(6477)
2006(5808)
2005(5335)
作者
(23596)
(19622)
(19589)
(18906)
(12424)
(9306)
(8791)
(7732)
(7564)
(6872)
(6845)
(6575)
(6359)
(6306)
(6237)
(6112)
(5948)
(5641)
(5634)
(5345)
(5080)
(4690)
(4680)
(4465)
(4449)
(4321)
(4320)
(4175)
(3937)
(3905)
学科
(38453)
经济(38400)
管理(22271)
(21155)
(16564)
企业(16564)
方法(16481)
数学(14729)
数学方法(14649)
中国(14553)
(10847)
贸易(10839)
(10706)
(10566)
(7946)
业经(7792)
(7789)
(6553)
银行(6552)
农业(6416)
(6385)
(6137)
(5980)
金融(5979)
关系(5779)
(5667)
理论(5530)
(5495)
环境(5441)
(5421)
机构
大学(128285)
学院(126339)
(61027)
经济(60131)
研究(47176)
管理(46857)
理学(39960)
理学院(39516)
管理学(39109)
管理学院(38868)
中国(38165)
(27766)
(26408)
科学(24772)
(22978)
财经(21357)
研究所(20836)
经济学(20519)
中心(20357)
(19821)
北京(18432)
经济学院(18418)
(16895)
(16771)
(16682)
(16574)
师范(16451)
财经大学(16074)
业大(14643)
科学院(14183)
基金
项目(82033)
科学(65335)
研究(63217)
基金(61443)
(53635)
国家(53241)
科学基金(45046)
社会(42390)
社会科(40227)
社会科学(40215)
基金项目(31136)
教育(29425)
(27764)
自然(26341)
自然科(25786)
自然科学(25778)
资助(25675)
自然科学基金(25378)
(24910)
编号(24613)
成果(20841)
(20286)
中国(19565)
国家社会(19091)
重点(18711)
(17918)
教育部(17912)
课题(17413)
(17198)
人文(16440)
期刊
(65431)
经济(65431)
研究(42001)
中国(27838)
(19888)
管理(18437)
科学(17589)
学报(16643)
(16147)
教育(16065)
大学(13635)
学学(12564)
(12177)
金融(12177)
经济研究(12020)
农业(11546)
财经(11444)
技术(11318)
(10041)
(9735)
世界(9309)
国际(8834)
业经(8816)
问题(8760)
(7701)
技术经济(6385)
(5593)
论坛(5593)
(5361)
图书(5327)
共检索到1942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威  
公益问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法律或权利问题,而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政治及文化命题。流行理论将公益各方视为边界清晰、目标理性和权责明确的制度化关系,因而公益问责亦依循权利逻辑展开。当我们用西方理论关照中国公益的现实,便会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式公益问责的逻辑力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众对公益慈善及其行为主体的"道德人假定"。这一道德预设不仅将公益行动者置于道德镁光灯下,而且使不特定的公众立足于道德制高点,去居高临下地打量公益人士及其行为表现。公众对公益慈善本身及其行动者的德性完美的想象,成为基于道德的公益问责的逻辑起点。当老百姓的道德期待与公益领域的瑕疵两相遭遇时,公众便获得了道德的感召。在集体道德认同的支配之下,由公益问责所引发的集体行动会快速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泛道德的问责逻辑经过群众运动实践往往异化为一种道德暴力。因此,应该通过制度规制,建立多中心协同问责机制,将公益问责的集体情绪和道德感纳入理性轨道,实现硬机制(制度问责)和软机制(道德问责)的平衡。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梁荣成  
基于制度逻辑及其整合机制的分析,结合企业管理之道、体、术,中国式管理体现出三大特点:基本逻辑上,经济逻辑—政治逻辑—技术逻辑是基本;中西规则上,中西合璧、中魂西制、中主西辅、中实西形是事实;三层共振上,与高层、中层、低层分别形成思维共振、行为共振、利益共振。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蕾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高官问责制度,发生于相近的历史时期并有着相似的改革称谓,但就其制度逻辑和构建模式而言,却表现出若干迥然不同的改革思维与演进轨迹。中国内地的高官问责制度是危机应急举措的产物,聚焦于行政责任追究机制的单项推进,以领导干部、尤其是行政首长做为主要问责对象,旨在藉此重塑官场文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本质上是一场基于本土自创形式的行政体制改革;香港的高官问责制度则是以14位政治任命的主要官员做为问责对象,旨在通过程序化的问责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启动一场政制层面的改革,以此维护公务员的中立原则、平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范志海  崔景俭  
借鉴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 ,简要总结了我国二十余年制度变迁的人性化逻辑 ;指出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制度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制度的转变 ,是一个合乎人性化逻辑的制度变迁过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光选   戴子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生动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之问、“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世界之问、“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之问以及“何以区别西方生态文明观”的中国之问。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及关系梳理,得出这一思想蕴含的三重逻辑在于文明历史观与科学自然观全面性整合的底层逻辑、绿色发展观与中国治理观聚焦性整合的行动逻辑、民生普惠观与合作共赢观持续性整合的使命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社会主体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自主性提供了理论遵循,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使命方向和实践路径,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于金富  郑锦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客观的必然性。它是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传统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职能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中,既要根据我国历史传统和国家制度的特征进行历史性与制度性分析,又要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系统分析与科学总结,从中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从而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为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宋晔  牛宇帆  
道德的力量根源于人内心的自觉;道德教育需要对个体自觉进行唤起;自觉唤起需要彰显个体的主体地位,认识到情感的力量,遵循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道德教育能够依靠文化认同的完成来实现个体道德自觉的升华,即形成共同道德;文化认同的关键是主流文化的"主流化"。共同理想的塑造是德育的使命,终极追求是民族复兴,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共同理想可着重于对家国情怀的塑造。道德教育须沿此逻辑进路,唤起个体自觉,引导文化认同,最终使学生树立起共同理想。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夏飞  庄尚文  晏维龙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预算制度能否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存在完善的预算问责机制。文章首先提出一个包含责任政府、中国式分权和政府审计等范畴的概念框架,然后结合中国预算问责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政府审计保障预算问责效力的逻辑与路径,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信息保障和权力制约功能,保障预算问责效力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会玲  
从形式上看,准市政债券和代发地方政府债没有遵循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制度,本质上却属于财政性资金范畴,发挥着地方政府债券的作用,可用"中国式地方政府债券"统一归纳。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非规范化制度属性;行政干预强烈;发行主体不是地方政府及其管理机构,而是具有债券发行权的"外壳"公司或组织;发行管理制度适用范围各异;发行条件相差悬殊等。从外因分析,中国式地方政府债券是规避法律管制的产物;从内因来看,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职能扩张的必然要求。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玉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变革,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经济增长、思想革命、制度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大国的现代化,是超大人口规模的现代化,是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全面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其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促进力量。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但其真正获得蓬勃发展的强劲驱动力量并赢得了举世瞩目伟大成就和经验的时期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于志晶,2006)。正如有研究者提出的,“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身内在基因变革和内在发展冲动的结果”(费正清,1991),在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逻辑。
[期刊] 求索  [作者] 赵朝峰  
站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纵线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纵轴审视,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价值旨归和生成逻辑的双重视域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的现代化之路,既切合了中国的具体实际、体现了中国特色,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海娜   罗玉辉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在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之举在于科学驾驭资本,通过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进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现代化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审思与超越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脉络进行研究。首先,通过“西方现代化资本逻辑的根源及自我扬弃”中探寻资本的奥秘,包括“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资本文明面”与“资本消极面”、资本的“过去式”与资本的“未来式”;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运用“资本”的实践,即“节制资本—运用资本—驾驭资本”的三大历史阶段,提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打破“西方化=现代化”迷思,全面正确认识资本特性并科学驾驭资本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驾驭资本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阳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