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92)
- 2023(16059)
- 2022(13837)
- 2021(12822)
- 2020(10531)
- 2019(24517)
- 2018(24308)
- 2017(47150)
- 2016(25575)
- 2015(28921)
- 2014(28834)
- 2013(28141)
- 2012(25474)
- 2011(22710)
- 2010(22667)
- 2009(20051)
- 2008(19117)
- 2007(16317)
- 2006(14123)
- 2005(11789)
- 学科
- 济(101558)
- 经济(101451)
- 管理(75504)
- 业(67461)
- 企(56401)
- 企业(56401)
- 方法(49604)
- 数学(43760)
- 数学方法(42983)
- 中国(26346)
- 农(26207)
- 学(24197)
- 财(23939)
- 环境(22227)
- 地方(22037)
- 业经(21762)
- 理论(17834)
- 农业(17708)
- 和(17572)
- 贸(16772)
- 贸易(16762)
- 易(16249)
- 划(16140)
- 务(15790)
- 财务(15707)
- 财务管理(15674)
- 技术(15564)
- 制(15320)
- 企业财务(14810)
- 银(12735)
- 机构
- 学院(354489)
- 大学(354106)
- 管理(143255)
- 济(135507)
- 经济(132423)
- 理学(125734)
- 理学院(124304)
- 管理学(121658)
- 管理学院(121024)
- 研究(114769)
- 中国(82979)
- 京(75076)
- 科学(74870)
- 财(58945)
- 农(56369)
- 所(56052)
- 业大(55769)
- 中心(52633)
- 研究所(51883)
- 江(49488)
- 财经(48750)
- 范(47059)
- 北京(46717)
- 师范(46581)
- 经(44486)
- 农业(44105)
- 院(43299)
- 州(40675)
- 经济学(40368)
- 技术(38191)
- 基金
- 项目(257225)
- 科学(202498)
- 基金(186910)
- 研究(184002)
- 家(163951)
- 国家(162702)
- 科学基金(140700)
- 社会(115076)
- 社会科(109066)
- 社会科学(109038)
- 省(100585)
- 基金项目(99825)
- 自然(94383)
- 自然科(92131)
- 自然科学(92104)
- 自然科学基金(90354)
- 划(85491)
- 教育(84892)
- 资助(77207)
- 编号(74884)
- 成果(57825)
- 重点(57766)
- 部(55488)
- 发(54589)
- 创(53165)
- 课题(50917)
- 创新(49667)
- 科研(49645)
- 大学(47573)
- 教育部(47376)
- 期刊
- 济(138943)
- 经济(138943)
- 研究(96691)
- 中国(61425)
- 学报(57286)
- 科学(53489)
- 管理(50601)
- 农(49452)
- 财(44008)
- 大学(43659)
- 学学(41386)
- 教育(38261)
- 农业(34853)
- 技术(32532)
- 业经(23816)
- 融(23650)
- 金融(23650)
- 财经(22172)
- 经济研究(21982)
- 问题(19302)
- 经(18887)
- 资源(18380)
- 业(18356)
- 科技(17832)
- 图书(17558)
- 版(16889)
- 技术经济(16842)
- 统计(16260)
- 理论(15860)
- 现代(15643)
共检索到4897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煜辉 张文涛
城市微气候循环的构建,以局地气候的良性循环实现建成环境对大气候环境的动态适应与优化,进而借助气候舒适度实现城市低碳节能的目的。本文基于微气候循环,一方面通过对重庆市的山地城市住区建设实践进行评价,对其与地形、自然环境、微气候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山地住区布局微气候适应性;另一方面,以"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影响山地微气候循环的制约要素作为评价因子,总结住区山地布局适应性、山地建筑特征和山地绿化组织三个层面的低碳生态规划模式,通过构建生态绩效的"三维耦合模型",提出"山地城市低碳生态住区规划模式",以达到最终实现住区内热度、通风、湿度、日照四项微气候因子的互补循环,进而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玉芬 赵弘野
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的潮流和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制定了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目标。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我们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本文就此进行思考,探索保障性住区的生态建设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生态规划以及居民自身等各方面的低碳策略,希冀对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智慧低碳城市 保障性住区 生态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睿智
微气候舒适度是湿热气候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和材料是影响其微气候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以湿热气候区建筑景观为例,通过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建筑墙体和屋面材料的选择,适应微气候舒适度,以期提供健康、舒适、自然、高效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
建筑景观 微气候舒适度 适应性规划设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嘉龙
从旅游区生态循环角度对生态、循环、低碳、发展等观点进行分析,在正确认识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低碳运行与旅游区生态循环强调生态系统自身的再生功能和复苏功能,无论是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如果没有再生功能和复苏功能,最终都逃脱不了消亡的命运。从旅游区生态循环模型出发,生态环境协调是发展,维持是发展,复苏也是发展,而不一定开发才能发展。湿地恢复、草原轮休、大海禁渔、封山育林、文化传人等都是发展,生态文明要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更要注重旅游区生态可循环模型下的低碳运行。
关键词:
旅游生态 低碳运行 文明基石 循环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玉明 王子菁 张正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融资困境。本文以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为出发点,分析了网络融资新模式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优势,得出网络融资和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契合性的结论,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解决小微企业网络融资难有所裨益。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融资困境 网络融资模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颜文涛 俞诗言 邹锦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开展低碳住区建设的实践意义重大。通过对重庆主城住区的调查研究,探究住区碳排放构成因子及其特征,采用矩阵分析法分析碳排放因子与低碳规划要素的相关性,结合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和居住区规划内容,构建基于碳排放因子的低碳住区规划要素体系,提出关键规划要素导向下的低碳住区空间环境类、土地使用类、设施类、行为活动类的减碳路径。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颜文涛 俞诗言 邹锦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开展低碳住区建设的实践意义重大。通过对重庆主城住区的调查研究,探究住区碳排放构成因子及其特征,采用矩阵分析法分析碳排放因子与低碳规划要素的相关性,结合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和居住区规划内容,构建基于碳排放因子的低碳住区规划要素体系,提出关键规划要素导向下的低碳住区空间环境类、土地使用类、设施类、行为活动类的减碳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微气候 街区尺度 综述 展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琳琳 李保峰 陈宏
随着城市气候问题的突显,作为城市微气候环境有机组成的街区尺度微气候研究尤为关键。对我国在街区尺度城市微气候研究的学科分类、研究历程、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街区尺度的空间界面属性与空间形态组织等方面对促使微气候发生显著改变的人为可控性因素进行分析述评,总结其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我国在街区尺度的城市微气候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
城市微气候 街区尺度 综述 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羽佳 李文 王敬仪
通过实测哈尔滨市五分钟生活圈高层居住区中9处典型水景周边100处测点的微气候,对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三类微气候因子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表明:住区水景对相对湿度和风速影响权重小,不予考虑;住区水景对温度影响权重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为:面积、建筑朝向、方位、驳岸形式和布局;水景设计对温度的影响有:(1)面积是影响温度的首要因素;(2)于主导风向上风向且周边为南北向建筑的公共空间布置水景可降低温度;(3)自然式驳岸能更好地降低温度;(4)分散式布局能更好地降低温度;(5)挺水植物和水池喷泉可不同程度降低亲水空间温度。在生态城市发展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影响微气候的水景表现形式是设计的关键。
关键词:
城市住区 风景园林 水景设计 微气候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建华 朱坦 丁玉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为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低碳经济已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文章阐述了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的内涵:低碳化的能源体系、低碳化的经济生产方式、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低碳消费等,并提出了我国低碳生态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生态城 生态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国鹏
针对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基于"互联网+交通"视角提出了通过私家车共享模式来减缓交通拥堵。根据共享模式沟通渠道的不同,分别提出了社交网络平台、第三方商业平台和政府非营利平台三种私家车共享模式。在政府非营利平台私家车共享模式下,出行线路相同的私家车相互共享降低空载率,大幅度减少私家车的上路数量,从而达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目的。为有效实施政府非营利平台私家车共享模式,进一步从理念宣传、政策支持、行业协调和平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梁悦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城市作为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战场,其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由王海鲲等编著的《中国城市低碳发展理论与规划实践》一书,聚焦气候变化减缓与应对的关键因素——城市,明确了城市在碳中和背景下的突出地位,并系统介绍了低碳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经验为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提出了可行建议。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吴丹 崔翀
通过规划编制技术、规划控制与管理路径等创新,探索低碳发展目标下街区地块高效协调的实施性规划编制方法,在弹性指引和刚性控制相结合的前提下,提出从街区、子单元两个层面进行规划控制,将子系统规划要素分解落实于法定图则的子单元,并形成子单元低碳规划控制图表,直接用于规划管理和指导规划实施,以期为低碳规划实施作出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道明
界定了城市水域生态与城市生态水域的概念;依据生态学理论,基于"五律协同"原理,提出了"五位一体"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新模式,并阐述了城市水域"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水安全和水健康"的规划内涵;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融入"五位一体"理念,构建了城市水域生态规划框架;最后,对城市水域规划的生态观进行了再思考。
关键词:
城市水域 生态规划 五位一体 规划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