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82)
2023(5413)
2022(4346)
2021(3794)
2020(3091)
2019(6677)
2018(6469)
2017(11810)
2016(6251)
2015(6995)
2014(6869)
2013(6975)
2012(6782)
2011(6602)
2010(6963)
2009(6602)
2008(6311)
2007(5708)
2006(5515)
2005(5097)
作者
(21538)
(18127)
(18092)
(17436)
(11540)
(8756)
(7987)
(7149)
(6951)
(6797)
(6344)
(6156)
(5996)
(5942)
(5826)
(5602)
(5254)
(5146)
(5046)
(4884)
(4834)
(4660)
(4379)
(4270)
(4142)
(4036)
(3849)
(3795)
(3660)
(3556)
学科
(51300)
经济(51279)
管理(15860)
地方(15538)
(14817)
方法(12333)
地方经济(11831)
环境(10908)
数学(10786)
数学方法(10731)
(9528)
中国(9510)
业经(8405)
生态(7953)
资源(7883)
(7767)
经济学(6904)
(6744)
企业(6744)
(6267)
(6158)
农业(5682)
(5376)
(5230)
金融(5230)
产业(5097)
理论(4779)
(4702)
(4661)
及其(4638)
机构
大学(104369)
学院(103927)
(51993)
经济(51103)
研究(44811)
管理(34261)
中国(31826)
科学(28471)
理学(28363)
理学院(27953)
管理学(27493)
管理学院(27303)
(23897)
(22832)
研究所(21915)
(20340)
(19632)
中心(18494)
经济学(17415)
业大(16757)
(16313)
(16313)
财经(16111)
经济学院(15278)
北京(15271)
科学院(14784)
农业(14705)
(14659)
师范(14524)
(14444)
基金
项目(66536)
科学(51211)
基金(47506)
研究(46440)
(43149)
国家(42865)
科学基金(34869)
社会(30964)
社会科(29334)
社会科学(29327)
(25909)
基金项目(24558)
(21461)
自然(21372)
自然科(20622)
自然科学(20616)
自然科学基金(20225)
教育(19263)
资助(19212)
(16625)
编号(16438)
重点(15929)
国家社会(13643)
(13631)
发展(13429)
(13263)
成果(13102)
(12962)
经济(12840)
(12642)
期刊
(68535)
经济(68535)
研究(34539)
中国(19747)
学报(19730)
科学(18121)
(16902)
(14602)
大学(14333)
学学(13838)
管理(12989)
农业(11439)
经济研究(11345)
业经(9522)
财经(9062)
问题(8825)
技术(8270)
(8161)
金融(8161)
(8037)
林业(7888)
教育(7051)
资源(6960)
(6671)
技术经济(6531)
经济问题(6043)
世界(5923)
统计(5728)
(5409)
科技(4893)
共检索到167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继军  
在提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 3阶段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近期“以粮代赈”、远期建设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弹性资源”和林草产业来解决农民的经济需求 ;其次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认为“退耕还林(草 )、封山绿化”建立在“因地制宜”基础上 ,且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个体承包”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资源合理配置中对农业经营形式的需要。因而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适时适地 ,满足黄土丘陵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变第Ⅱ阶段的需求。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袁铸  
新政治经济学是二战后西方社会出现的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门学术流派。依据新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退耕还林工程属于公共物品,农民具有"经济人"属性。为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目标,应当在政府和退耕农民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激励相容的契约关系:第一,继续完善供给机制,增强农民从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第二,建立退耕生态林产权收购制度,增加农民经济效益的可预期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成亮  苏印泉  王立群  孙长霞  
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对退耕还林的探讨和政策建议,离不开经济视角的研究,包括从产品收入弹性、农民和国家的供需和福利经济角度等。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森林资源明显增加、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显著作用。但是,为了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永续进行,实现国家层面和个体层面的最优,还需要从长期坚持、加大投入等方面实施具体的政策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贺金红  廖允成  胡兵辉  程天矫  
退耕还林(草)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粮食安全问题作为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基础背景,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增长能否产生正效应的拐点。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的生态经济效应,认为该区实施退耕还林(草)过程中存在生态与经济效益的不协调,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给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一系列隐患。针对如何实施好退耕还林(草)这项工程,提出了从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区情出发,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化的运行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雷震  王素玲  
本文将退耕还林工程纳入主流经济学框架中进行分析,对其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首先,在外在性理论框架中讨论开征庇古税的局限性,借用科斯定理自愿的市场交易方式也难以达到退耕还林及水土保持的效果。其次,通过建立一个公共品供给博弈模型阐明了退耕还林由城市居民承担成本的原因,并借用最优税收理论阐明这一理论所导致的政策的社会成本高昂,作为一种替代机制的委托—代理成为节约社会成本的方式。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万山  廖卫东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佟训舟  郭玉婷  
退耕还林工程是通过私人承包的激励机制来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率供给,实现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改善的目标。采取长期合约期权形式的制度激励,有利于引导退耕农户的行为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相契合;政府也会由此节约大量的监督费用。制定合理、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引导农户多种植生态林,使农户的理性选择与国家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政策导向趋同,是改进和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文清  张俊飚  
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退耕还林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退耕还林过程中现行政策执行的内在偏差,并分析出导致执行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退耕还林与退耕农户利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外部经济利益与农户利益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相关对策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姚学慧  孙兆敏  杨世琦  贾志宽  唐臻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长期的战略问题。借助退耕还草发展草畜产业,走草地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盛进洪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加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思想理论层面,人们开始寻求建立一种能够拨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理论范式,引导人们思考并正视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不合理性,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在价值观层面指导现代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型,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协调共存。在此情势下,“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学试图通过透析整体的现代经济发展运转体系,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运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技术、新的产业类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撬动新的生态经济的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甘超华  马礼  南秋菊  
退耕还林还草作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的切入点,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对当前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特征、政策安排、协调机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区域粮食适度自给定位、部门协调机制创新、产权制度改革、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适度生态移民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为进行政策优化调控的主要途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蕾  刘黎明  唐伟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 ,而且对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根据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一些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