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89)
2023(5327)
2022(4581)
2021(4203)
2020(3247)
2019(7652)
2018(7202)
2017(13708)
2016(7273)
2015(7864)
2014(7909)
2013(7943)
2012(7730)
2011(7217)
2010(7170)
2009(6564)
2008(6175)
2007(5345)
2006(4961)
2005(4310)
作者
(20454)
(17519)
(17409)
(16193)
(11310)
(8548)
(7695)
(6919)
(6701)
(6332)
(6173)
(6140)
(5757)
(5543)
(5445)
(5404)
(5323)
(5096)
(5054)
(5051)
(4410)
(4329)
(4255)
(4238)
(4046)
(4031)
(3842)
(3705)
(3607)
(3319)
学科
(43441)
经济(43395)
(22943)
(19974)
地方(16843)
农业(15807)
管理(14522)
方法(11167)
中国(11076)
业经(10691)
数学(9932)
数学方法(9864)
(9572)
企业(9572)
地方经济(9497)
(7609)
(7100)
农业经济(6464)
环境(6305)
发展(5886)
(5883)
(5280)
金融(5280)
(5198)
贸易(5193)
(5144)
(5137)
(4929)
(4924)
收入(4773)
机构
学院(105076)
大学(101122)
(47807)
经济(47003)
管理(39961)
研究(39957)
理学(34524)
理学院(34082)
管理学(33573)
管理学院(33368)
中国(28521)
科学(24054)
(23520)
(21926)
(21742)
(19946)
(18465)
研究所(18204)
农业(17823)
中心(17780)
业大(17709)
(15399)
师范(15280)
财经(14512)
(14101)
经济学(13913)
(13287)
(13172)
(13046)
科学院(12605)
基金
项目(72344)
科学(57370)
研究(55790)
基金(51324)
(44414)
国家(43796)
科学基金(37309)
社会(36890)
社会科(34555)
社会科学(34543)
(31178)
基金项目(27740)
(24123)
教育(23271)
编号(23031)
自然(22097)
自然科(21457)
自然科学(21455)
自然科学基金(21036)
(20063)
资助(19635)
成果(17789)
发展(16642)
(16369)
课题(16294)
重点(16280)
(15637)
(15500)
(15105)
国家社会(14696)
期刊
(62158)
经济(62158)
研究(32785)
(25856)
中国(22293)
农业(18219)
科学(15171)
学报(14895)
管理(13350)
业经(13112)
(12205)
大学(11659)
学学(11148)
教育(9820)
(9371)
金融(9371)
经济研究(9003)
技术(8985)
问题(8196)
(8061)
资源(7636)
农业经济(7162)
财经(6766)
经济问题(6159)
农村(5865)
(5865)
(5828)
技术经济(5794)
世界(5698)
(5303)
共检索到162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千里  
从实际出发,创立一个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说,是黄宗智先生(以下简称黄氏)多年的追求目标。在其1985年刊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华北》)一书中,黄氏已建立了其学说的基本构架。在尔后的几年中,他继续努力耕耘,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又于1990年推出新著《1368—1988年间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以下简称《江南》),以及一系列专论与论战答辩文章。在《江南》以及有关文章中,黄氏不仅对自己的学术见解作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国际中国社会经济史坛上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式与规范认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秦翠红  
江南地区自魏晋南朝以后潜力逐步得到发掘,经济、政治地位日渐凸显,文化水平也远胜他处,至明清时期,更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再加上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极为丰富,使得它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研究领域广为拓展,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伴随该研究领域数十年的飞速发展与颇具规模,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已进入新的时期,而对于研究者而言,却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朝林  张敏  张成  张晓明  陈璐  汪淳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首要的全球区和全球城市形成地区。长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布局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王利霞  
构建了城乡子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城乡发展协调度测算模型,对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显著,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乡协调度越高,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地区,城乡协调度越差。根据城乡协调度系数的大小,可以将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划分为四种类型:协调型、基本协调型、初级失调型和失调型。最后,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希东  赵鸿婕  
本文在分析世界博览会发展过程的基础上 ,阐述了 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联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空间整合与联动发展的战略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佘之祥  张亚芬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区位、自然条件、科技、教育、文化均有优势,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大三角洲,先后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区域内部的城乡建设进展迅速。文章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由此带来农业与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阐述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挑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松柏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季节性移居乡村休闲养老,这种发展趋势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养老资源不足和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两个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养老目的地的形成可以分为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上的自发模式和企业投资促成的"联众模式"两种;乡村休闲养老者群体主要是低龄老人,选择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时主要受目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休闲养老配套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和目的地形象等因素的影响。季节性移居乡村休闲养老不仅可以缓解老龄化背景下都市圈不断增大的养老压力,而且可以解决乡村休闲旅游设施淡季的闲置问题,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村民的就业致富和城乡文明的交融与传播。都市圈具备条件的乡村可以把满足周边城市乡村休闲养老需求作为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方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冯季昌  华林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佘之祥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农业密不可分 ,农业生产的大宗粮食和多种农产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商业的兴起 ,一系列城镇密布于长江三角洲 ,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 2 0年来 ,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与农业和整个区域一样 ,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了长江三角洲的农村经济基础 ,分析了农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农村城市化 ,指明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根据长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与文化、教育实力 ,认为长江三角洲应在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 ,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长江三角洲亦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针对当前农村与农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益澄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同处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对 2 1世纪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历史过程看 ,这两个地区都是秦岭淮河以南开发历史较早地区 ,鸦片战争后长江三角洲逐渐崛起 ,而珠江三角洲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两个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快。改革开放以来 ,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上海浦东开发区和港澳回归对这两个三角洲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从未来趋势看 ,面临着中国加入WTO和知济经济的严峻挑战 ,这两大三角洲地区优势互补 ,将共同成为 2 1世纪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佘之祥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经济区,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6%,但GDP占全国的20%(2003年),为国家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22%。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的富庶之区,也是中国和东南亚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最早的地区之一;现代的科技、文化、教育亦比较发达。近25年来,长江三角洲的高速发展和外向型经济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为:①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本区的经济增长;②对外贸易大幅度增加;③外资企业获得了丰厚利润,也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和税收。目前长江三角洲对外经济联系主要是欧美、日本和韩国;台湾、香港、澳门在中国的地位特殊,对该区投资也不断增加。东南亚在该区的对外经济贸易中所占比重不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郑魁浩  乔观民  刘键初  
本文运用区域分析法分别从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南翼层次对宁波市发展进行定位 ,指出宁波市城市特色是港城 ,城市建设目标是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城市 ,并对宁波市发展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车慈慧  彭庆环  
90年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全方位的开发开放格局,以及党中央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启动,给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该地区的各级政府正抓住机遇,与浦东开发联动,决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浪中乘胜前进。这给珠江三角洲第二轮的经济开放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如它们经济发展起点高,注意规划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执法,以及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控制资源,保护环境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