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71)
- 2023(18735)
- 2022(15949)
- 2021(14900)
- 2020(12255)
- 2019(28017)
- 2018(28044)
- 2017(53420)
- 2016(28955)
- 2015(32580)
- 2014(32500)
- 2013(31989)
- 2012(29492)
- 2011(26813)
- 2010(27181)
- 2009(25180)
- 2008(24040)
- 2007(21400)
- 2006(19023)
- 2005(16537)
- 学科
- 济(122648)
- 经济(122524)
- 业(77281)
- 管理(77222)
- 企(60051)
- 企业(60051)
- 方法(51348)
- 数学(43951)
- 数学方法(43217)
- 农(41025)
- 中国(34609)
- 地方(30959)
- 业经(29724)
- 农业(27121)
- 财(26280)
- 学(25257)
- 制(21780)
- 理论(20585)
- 贸(20419)
- 贸易(20403)
- 易(19673)
- 技术(18789)
- 环境(18783)
- 和(18445)
- 银(18435)
- 银行(18389)
- 融(17869)
- 金融(17865)
- 行(17692)
- 发(17515)
- 机构
- 学院(409457)
- 大学(406044)
- 济(159984)
- 管理(159092)
- 经济(156294)
- 研究(138968)
- 理学(137154)
- 理学院(135570)
- 管理学(132894)
- 管理学院(132156)
- 中国(103722)
- 京(87542)
- 科学(87419)
- 财(71882)
- 农(70744)
- 所(69784)
- 研究所(63520)
- 中心(63443)
- 业大(62088)
- 江(62047)
- 范(57538)
- 师范(57004)
- 财经(56887)
- 北京(55550)
- 农业(54174)
- 州(51941)
- 经(51453)
- 院(50785)
- 经济学(47287)
- 师范大学(45683)
- 基金
- 项目(278206)
- 科学(218116)
- 研究(204719)
- 基金(198770)
- 家(172984)
- 国家(171470)
- 科学基金(147122)
- 社会(128149)
- 社会科(121231)
- 社会科学(121202)
- 省(111030)
- 基金项目(105353)
- 自然(94745)
- 教育(94236)
- 自然科(92528)
- 自然科学(92510)
- 划(92452)
- 自然科学基金(90802)
- 编号(85030)
- 资助(82143)
- 成果(68763)
- 发(62766)
- 重点(62300)
- 部(59948)
- 课题(59232)
- 创(57516)
- 创新(53501)
- 科研(52494)
- 国家社会(51988)
- 教育部(51221)
- 期刊
- 济(184071)
- 经济(184071)
- 研究(119427)
- 中国(83501)
- 农(68047)
- 学报(64006)
- 科学(60585)
- 管理(58182)
- 财(52462)
- 教育(50569)
- 大学(48721)
- 农业(46264)
- 学学(45722)
- 技术(37174)
- 融(36463)
- 金融(36463)
- 业经(34030)
- 经济研究(28422)
- 财经(26299)
- 问题(24007)
- 业(22772)
- 经(22611)
- 图书(22529)
- 科技(20193)
- 版(19801)
- 技术经济(19711)
- 商业(18973)
- 资源(18848)
- 统计(18581)
- 理论(18282)
共检索到610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超 王子岚 贾勤
"边界"效应多产生于一些省际交界民族地区,在促进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同时却又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位于湘桂黔交界处的从江县岜沙苗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阐释了地域文化、心理防御和农业经济生活"边界"效应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结合这三种"边界"效应,以突破和保护为思路,提出了旅游设施与产品营销升级、有限开发与游客引导、社区参与经营与利益分配等构成的联合驱动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跨越三重"边界",搭建村民与政府、旅游企业及游客沟通桥梁,对其他省际交界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亦有一定的适用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超 王子岚 贾勤
边界效应多产生于一些省际交界民族地区,在促进原生态文化保护的同时却又制约着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位于湘桂黔交界处的从江县岜沙苗寨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通过田野调查的一手资料,阐释了地域文化、心理防御和农业经济生活"边界"效应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结合这三种"边界"效应,以突破和保护为思路,提出了旅游设施与产品营销升级、有限开发与游客引导、社区参与经营与利益分配等构成的联合驱动旅游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跨越三重"边界",搭建村民与政府、旅游企业及游客沟通桥梁,对其他省际交界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亦有一定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坚 王建平
文章从分析岜沙苗寨的聚落和建筑形态特征入手,展示了岜沙独特的魅力;接着分析了岜沙的社会经济情况,提出旅游开发是岜沙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最后研究了岜沙苗寨旅游开发的现状,并就未来岜沙苗寨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加强聚落保护、打造民生工程以及加大旅游业开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旅游开发 经济发展 岜沙苗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林
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自强 何婕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贵州省黔东南郎德苗寨为案例,通过深入访谈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剖析郎德苗寨旅游参与“工分制”的起源、长存逻辑以及未来变革方向,引申社区主导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富逻辑与出路。结果表明:郎德苗寨的文化逻辑与社会基础形塑了“工分制”,而历史关键节点决定为何选择了“工分制”。保障居民参与权的“工分制”难以规避“偷懒”而被诟病,却在郎德苗寨延存至今,是回报递增强化了“工分制”的制度惯性,且作为社区制度中的一部分,“工分制”又镶嵌在制度网络结构中形成关联依赖,产生体制锁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工分制”得以长存。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工分制”本身是有效率的,只是社区内部群体分化与外部环境变迁加剧了路径偏离,制度变迁更倾向于选择坚持村寨传统价值理念的共同富裕路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关键词:
旅游影响 社会关系 空间生产 旅游社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关键词:
旅游影响 社会关系 空间生产 旅游社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苏静 孙九霞
文章从较为微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对贵州从江县岜沙1苗寨展开个案研究。对比旅游发展前后岜沙苗寨社会关系的建立方式、主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回答"民族社区在旅游发展影响下,其关系的建立方式,社会关系的整体特征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研究发现旅游发展改变了外部主体与岜沙村民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但并未改变岜沙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研究结论,实现了与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对话。
关键词:
旅游影响 社会关系 空间生产 旅游社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蔡茜 殷红梅
旅游介入促使民族村寨从传统的居住地演变成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的叠合空间,使得村寨的空间形态、内部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等发生改变。本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结合GIS空间分析与定性分析,对2014年和2017年贵州西江苗寨旅游发展核心村寨的社会文化时空变迁进行探究。研究表明:旅游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加快了西江苗寨民族社会文化的解构;相对于2014年,2017年社会文化空间变迁整体沿羊排村和东引村向外扩张,核心区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冲击,传统生活方式日益淡化。最后提出,通过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提升居民增权感知能力以及保护环境等措施,能够有助于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促使村寨又好又快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法尧 陈红玲 李如跃 吴建国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后,村寨整体贫困的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旅游扶贫的目标转向村寨内部贫困个体。旅游扶贫的路径由过去依靠发展经济带动村民脱贫转向依靠更加公平的旅游收益分配政策,并以"益贫"思想为导向,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民族村寨旅游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宝莉 刘晓鹰
超越外源式扶贫,构建以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为主体的内源式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是消灭贫困、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不二之选。通过对黔东南岜沙苗寨旅游扶贫实践的实地调查发现,社区"贫困文化"的存在、旅游产品单一、贫困人口资本匮乏及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话语权的缺失是制约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生成的主要原因。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内生机制构建上,需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民族村寨自组织建设,明晰村寨居民在民族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从制度上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所得等。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旅游扶贫 内生机制 岜沙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计平 李敏敏
在对贵州西江苗寨旅游者进行低碳旅游认知度、游客景区内停留时间、旅游产品满意度及旅游产品期望等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平寨民俗风情寨、东引低碳田园度假区、羊排苗族神话村、南贵低碳农庄乐园、营上茶香文化综合服务区5大旅游功能分区,美食、银饰、蜡染和刺绣、雕刻及乐器5大系列旅游商品及多个旅游项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西江苗寨加强低碳旅游宣传,打造低碳民族品牌,加快民族旅游产品转型与升级,推行低碳服务设施等对策。
关键词:
低碳理念 旅游产品设计 西江苗寨 贵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何景明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户苗寨是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笔者认为,旅游并非造成当地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东道主有融入全球化的"自我决定"权,而审慎地选择开发方式,以保护"地方感"应成为旅游开发的战略选择。其间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边远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但当旅游市场形成后,应规制政府与民争利,并及时实现政府角色的转换,让位于社区主导。同时,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将地方性知识融入现代景区管理制度尤其显得意义重大。
关键词:
旅游 民族村寨 地方性知识 西江千户苗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志永 李乐京 梁涛
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社区参与旅游的成败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协同程度和行为的协作方式密切相关。贵州天龙屯堡"政府+旅游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全国颇具典型性,它兼顾了社区利益,发挥了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构建天龙屯堡"四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该模式蕴含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现存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天龙模式的独特性及存在的缺陷提出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军辉 李同昇 徐冬平
民族文化补偿是以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有效传承与创新为目的,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调节民族文化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而居民认知则是民族文化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依据和实施的关键因素。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依据与村寨民族文化的关系将受访居民分为局内人与局外人,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获取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民族文化补偿认知信息,进而探究居民民族文化补偿认知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完全遵从"核心—边缘"规律;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是文化距离、利益关系、旅游干扰强度和传统价值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论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基于文化适应性评价的社区主导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朗德苗寨为例
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及再次游览意向影响因素研究——来自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的经验证据
喀斯特山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老人会”为例
民族旅游地妇女旅游影响感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
政府主导下的乡村集群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旅游发展下民族乡村城市化与新农民市民化——以云南、贵州民族村寨为例
初探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
表演理论视域下乡村旅游者的类型及表演风格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