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5)
2023(8368)
2022(6973)
2021(7057)
2020(5828)
2019(13841)
2018(13921)
2017(25060)
2016(14431)
2015(16828)
2014(16913)
2013(15931)
2012(14624)
2011(13638)
2010(13818)
2009(12577)
2008(12421)
2007(11069)
2006(9765)
2005(9124)
作者
(37864)
(31324)
(31082)
(29986)
(20028)
(14885)
(14269)
(12202)
(12160)
(11263)
(10814)
(10697)
(10276)
(10034)
(9802)
(9787)
(9403)
(9022)
(9015)
(8953)
(8197)
(7642)
(7602)
(7304)
(7138)
(7000)
(6904)
(6766)
(6212)
(6171)
学科
(56743)
经济(56696)
管理(31469)
方法(29158)
(28285)
数学(25450)
数学方法(24893)
(23726)
企业(23726)
中国(23632)
教育(21237)
理论(14399)
(13118)
(12746)
贸易(12736)
(12633)
(12510)
业经(11019)
(10350)
(9589)
教学(9278)
(8882)
(8691)
技术(8296)
(8259)
银行(8257)
农业(8041)
(8018)
(7840)
金融(7837)
机构
大学(207707)
学院(200437)
(81736)
经济(80134)
研究(73695)
管理(68928)
理学(58986)
理学院(58206)
管理学(56826)
管理学院(56423)
中国(51544)
(46364)
科学(41634)
(37334)
师范(37157)
(36398)
(36295)
研究所(33125)
教育(32768)
北京(31054)
中心(30907)
师范大学(30676)
财经(29409)
(29183)
(26997)
经济学(26867)
(25903)
(24543)
经济学院(24015)
业大(23594)
基金
项目(126253)
科学(101601)
研究(99772)
基金(90770)
(78323)
国家(77604)
科学基金(65694)
社会(62758)
社会科(59391)
社会科学(59377)
教育(54483)
(46761)
基金项目(45387)
(42893)
编号(41616)
自然(39597)
资助(38949)
自然科(38780)
自然科学(38774)
自然科学基金(38098)
成果(37336)
课题(32262)
(31205)
重点(30235)
教育部(27914)
(27891)
(26589)
(26015)
国家社会(25859)
中国(25738)
期刊
(87494)
经济(87494)
研究(73236)
教育(55859)
中国(47876)
学报(28091)
(27164)
科学(27086)
管理(26710)
大学(23347)
(22077)
技术(21980)
学学(20200)
财经(16516)
农业(15548)
经济研究(15264)
(14954)
金融(14954)
(14426)
职业(14041)
(11860)
问题(11676)
业经(11456)
统计(11067)
世界(10887)
图书(10813)
(10713)
论坛(10713)
国际(10338)
(9909)
共检索到311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金忠明  
人类文化教育存在"水"、"火"两种意象,即有软、硬模式之分,其中水的功能兼具软、硬。中国文教传统的主流是软模式,强调柔能兼刚、柔能克刚,其实质是教(育)兼(胜)政(治)。"德"育是"得"育,也就是生命教育。要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命脉,自然离不开"化"字。儒者的特性恰是点点滴滴的濡化之功,"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体现出水的基本特征。传统中国人在自然界寻求秩序与和谐,并视其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范型。儒家试图通过修礼来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服从规律中转而驾驭规律,这是中国教育的大智慧,水的教化意味蕴涵的是理想境界:"人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平衡。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杨东平  
一、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和不同表现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其悠远的教育文化传统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更具有直接的、十分特殊的价值。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有诸多层面和复杂的内容。...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弘祺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传统中国教育的特色。依序交待下面七个特色:养士教育与科举的影响,为己之学与书院的理想与实践,儒家经典的教育,庶民教化、祭祀与"儒家正统",个别施教、不分年龄班次的教育,文字考试的影响,权威人格的形成。这些是笔者研究中国明末以前教育史的结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米靖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经学从其产生之时起即与教育密切相关。"经"的确立,实际上是一个由"泛称"向"专称"转化的过程,"经"就其实际内容而言,多为"史"。就"经"在古代社会的地位而言,是"载道之经";就其具体作用于社会的方式而言,则是"教科书"。经学是一套特殊的学术文化体系,其意识形态的功能与教育功能统一而不可分。两汉的儒者通过经学对六经加以适当地诠释,使六经的知识系统很好地适应了汉代封建统治帝国的需要,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以"经"为教育模式的基本实现路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峻杉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方法论的反思,来寻求突破和加速发展。从基本定位与根本追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需要联结好中国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激活本土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在主要研究定向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既需要继承经典诠释传统而"返本开新",也不能忽视围绕当下教育问题而与现有的主流学术理论和通行话语展开"思想比较"和"话语关联"。跨越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实现理解与诠释过程中"意义场"的联通性,是这个领域内关键的研究难点。优化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作为公共知识背景和基本前提,深刻诠释关键观念或概念以作为基本话语工具,在故事情境中开显"精神"以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当前阶段需要重视和优先解决的研究课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尚伟  孙振良  
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体现在物质上的赡养、人格上的尊敬、心理精神上的抚慰、身体上的爱护等四个方面,为我们推进老年教育和重构老年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借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方平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中,少数民族在教育模式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如丰富和"不正规"的社会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却绵延不断的专门学校教育模式。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其作用也将拓展至更广泛的社会,成为构建多民族国家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崔永东  
道德是预防犯罪的重要防线,在预防犯罪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通过道德教化提升民众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律能力,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而收潜移默化之功,使受教育者自觉迁善远罪。法家则通过立"法官"、倡"明教"、"以吏为师"、"明法律令"等措施,令民众知法守法,免入歧途。把教育与预防犯罪及改良社会结合起来,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中国传统预防犯罪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超  于建福  
自然与"当然"和合,即"自当一体",是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展开的根基。儒家以天道、人性为自然,以"尊德性而道问学"、"诚明"两进为途径;道家以"道"为自然,以"归根复命"为功夫;儒、道两家同源异流,皆以"尽人合天"为旨归,共铸了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伴随长于分析、重视知识的西方教育哲学进入中国,以"自当一体"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逐步丧失了在教育哲学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将基于"自当一体"之道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理念真正融入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中,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晓宏  
本文主要从深层次探讨我国市场经济落后与经济不稳定的原因。在分析中国传统消费模式的三个特征 :崇俭黜奢、从众、自给自足之后应用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实证工具分析得出 :过分节俭导致经济增长乏力 ,从众的消费动机是经济的内置不稳定器 ,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导致效率的损失。最后提出“以需为本”的基本原则并倡导“消费社会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黄书光  
儒家教化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教化思想。探讨这一主流教化思想的复杂人性依据,剖析其独特的伦理政治诉求,感悟其严密的组织运行系统,对于当代道德教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无启发。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霞  
公民教育源于西方政治文化和教育理念,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在中国开展公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中国公民,因而需要中国本土文化的参与。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具有自身的伦理特性。依照中国文化的伦理精神,中国公民教育必须在个体层面强调道德修养,在家庭层面强调义务感,在社会层面强调公德心。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黄书光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异动和"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儒家价值观念和教化思想也越来越招致激烈的批判。反思传统教化的近代命运,对于深刻理解现代性教化的兴起和全面把握中国现代学校变革的文化走向显然不无益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炳照  
一项开拓性的研究成果——评《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王炳照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国和成立前,中国学者也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并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过专门的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中断,直到80年代初,才陆续恢复了有关的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