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0)
2023(12739)
2022(11227)
2021(10932)
2020(9014)
2019(20935)
2018(20722)
2017(37714)
2016(20979)
2015(23950)
2014(24168)
2013(23757)
2012(21981)
2011(19681)
2010(19634)
2009(17731)
2008(17313)
2007(14751)
2006(12699)
2005(11309)
作者
(61853)
(51411)
(51222)
(48792)
(33068)
(24937)
(23222)
(20352)
(19642)
(18766)
(17814)
(17376)
(16444)
(16346)
(15931)
(15921)
(15505)
(15262)
(14803)
(14738)
(12913)
(12760)
(12618)
(11756)
(11682)
(11608)
(11558)
(11422)
(10585)
(10303)
学科
(79808)
经济(79731)
管理(59066)
(57508)
(47432)
企业(47432)
方法(37317)
数学(32330)
数学方法(31851)
(22464)
中国(22048)
技术(19589)
(19152)
(18542)
地方(18124)
业经(17421)
理论(15536)
农业(15419)
(14219)
贸易(14211)
(13792)
(13173)
(12517)
环境(12431)
教育(12417)
(11624)
财务(11554)
财务管理(11524)
(11231)
(11087)
机构
大学(290205)
学院(289601)
管理(114884)
(107928)
经济(105251)
研究(101163)
理学(99170)
理学院(97934)
管理学(96019)
管理学院(95497)
中国(73090)
科学(66448)
(63481)
(52291)
(51903)
研究所(47955)
业大(47488)
(47135)
中心(45949)
(42831)
农业(41143)
北京(40096)
(39936)
师范(39543)
财经(37329)
(37045)
技术(36056)
(35116)
(34023)
师范大学(31870)
基金
项目(203428)
科学(157744)
研究(147693)
基金(143703)
(126727)
国家(125685)
科学基金(106569)
社会(87960)
社会科(83186)
社会科学(83162)
(82312)
基金项目(76978)
自然(71254)
自然科(69604)
自然科学(69587)
(68775)
教育(68712)
自然科学基金(68278)
编号(61020)
资助(59285)
成果(48991)
重点(46256)
(43764)
(43322)
(43225)
课题(43128)
创新(40417)
科研(38750)
计划(38171)
大学(37298)
期刊
(118336)
经济(118336)
研究(83780)
中国(63362)
学报(50699)
(46544)
科学(45459)
管理(42910)
教育(40967)
大学(37449)
(35768)
学学(34929)
农业(33874)
技术(30856)
(20916)
金融(20916)
(18755)
业经(18336)
图书(18092)
科技(18023)
经济研究(17873)
财经(17064)
技术经济(16026)
理论(14954)
问题(14501)
(14468)
(14208)
业大(14077)
资源(14008)
实践(13991)
共检索到434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耀  
2009年12月,2009年湖南十大科技新闻评选揭晓,我校邹应斌教授主持的"超级杂交稻‘三定’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入选。该研究项目是我省启动实施首批科技重大专项"超级杂交稻研究与示范"的主要研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承柳  蔡明历  
1992~1994年对5088s/R187、7001s/1514和3130ls/1514等两系晚粳杂交新组合的生育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组合具有分蘖力较强,光合势大,稳粒数多,生物产量高等优点;但由于结实率较低,使其潜在产量优势发挥不理想。生产上应用这些组合时应以保证足够稳数,提高结实率为重点,切实抓好早播、壮秧、苗足、前促、中控、后健等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广春  孟维韧  全东兴  陈温福  
为了明确水稻高产条件下的栽培模式,增加水稻产量,本研究采用规范化设计,以辽优9466为试材,研究了氮、穗肥施用、播量、插秧穴距和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播量>插秧穴距>插秧苗数>穗肥施量。增施氮肥、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是实现高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栽培措施的适宜取值为:施氮量172.4~177.6kg/hm2,穗肥施量14.1~15.9kg/hm2,播量2.2~2.4粒/钵,插秧穴距484.2~515.8cm2,苗数2.9~3.1株/穴,按此栽培方案,可获得9.97t/hm2以上的产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洪  徐富贤  洪松  冉茂林  熊远俸  雷达  刘代银  
本文根据目前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和青壮年劳力短缺的实际,研究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秧栽培的育秧方式、本田技术等。肯定了冬水田区杂交稻抛栽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苗秧的标准和相应的高产技术,可供指导该项技术在省内推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卢开阳  蔡明历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了Ⅱ优 5 0 1的生育特点和高产栽培技术 ,结果表明 ,Ⅱ优 5 0 1作中稻栽培 ,具有生育期适中 ,较耐高温、穗大粒多和结实率高 ,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早、大田有效分蘖期短 ,株型较好 ,生物产量、净同化率和经济产量高等特点。生产上宜采用每hm2 2 5 .6万穴 (11.7cm× 33 .3cm)的密度和促蘖保花法 ,培育带蘖壮秧 ,够苗晒田提高成穗率、确保足够穗数是获得高产的关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朴  
生态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本文论述了杂交水稻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将其概括为:在优化种植模式和选用优良组合的基础上,采用培育壮秧、适龄早栽、壮秆健身栽培、科学水肥管理和协调库源矛盾实现高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推广水稻专用肥和改进施肥措施实现减量精确施肥;运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辅之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减少农药污染。2005—2008年在浙江省温州市推广应用该项技术174500hm2,产量增加745.5—873.5kg/hm2,累计增产稻谷143700t,增加效益3.36亿元;同时较大幅度减少了稻作过程对环境的面源污染,实现生态高效栽培的目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应斌  
对中国籼型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现已育成的籼型超级杂交稻在我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一季稻种植产量达到12t.hm2,表现出根系旺盛、分蘖力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以及前期能早发和后期抗早衰的潜在高产优势。有关栽培生理、生态适应性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超级杂交稻在保持较高经济系数的同时,通过增加生物产量是超高产栽培的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超级杂交稻的产量稳定性、产量形成机理、适宜种植区域,群体诊断指标、优质与高产相协调的关键栽培的技术等,对于建立超级杂交稻的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邹应斌  周上游  唐起源  
综述了近年有关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栽培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结果.指出目前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在中国南方多种生态区域作—季稻栽培,产量可达12t/hm2,生育期130~150d,颖花量5.5~6.0万/m2,叶面积指数9~10,株高100~110cm,分蘖力偏强,表现出足穗大穗、源库协调、耐肥抗倒的潜在高产优势.通过对超级杂交水稻的生长发育、光合生产及其分配、分蘖及其成穗、根系生长及其活力、适宜种植区域及其栽培期、超高产途径与技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单本稀植、增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栽培环境和农艺调控技术.为了充分发挥超级杂交水稻的高产潜力,有必要对其足穗大穗与高结实率相互协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朝晖  袁隆平  青先国  马国辉  熊绪让  
为筛选并建立超级杂交稻集大穗与多穗于一体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SRI)为基本模式,研究了多种栽培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两优0293生长发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主要经济性状与实际产量、不同栽培方式与理想方式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关联最密切的性状为有效穗数,其次为千粒重、结实率;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为密度18×104穴/hm2,规格33.3 cm×(10+23.3)cm的宽窄行密株错位形式,该方式的综合表现与目标栽培方式关联最紧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连华  陈多  张驰  田青兰  吴振元  李秋萍  钟晓媛  邓飞  胡剑锋  凌俊英  任万军  
【目的】探讨日产量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指标的可行性,系统研究中籼杂交稻品种株型特征及与日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四川地区机插栽培的高产品种,以期为中籼杂交稻机插高产栽培和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34个中籼杂交稻品种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收集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机插栽培下中籼杂交稻品种的株型特征及日产量进行研究。【结果】(1)机插栽培不同水稻品种全生育期、日产量及产量差异较大,以2017年为例,供试品种全生育期为141—168 d,以154—164 d的品种为主,占供试品种的82.4%;产量变幅为10 261.05—13 099.34 kg·hm~(-2),天优华占产量最高,宜香3728最低,产量在11 110.90—12 827.15 kg·hm~(-2)范围内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76.5%;供试品种的日产量主要分布在67—80 kg·hm~(-2)·d~(-1),占供试品种的82.4%,天优华占、繁优609和晶两优534日产量较高,均超过80 kg·hm~(-2)·d~(-1),但仅占供试品种的8.8%。(2)聚类分析显示,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占总数的29.4%;中日产量类型占总数的38.2%;低日产量类型占总数的32.4%。(3)与低日产量类型品种相比,高日产量类型品种具有较高的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且有效穗充足,结实率较高,故其产量较高。(4)不同类型品种株型特征差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株高、秆长、N3节间长、N4节间长、穗长与日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着粒密度与日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日产量可以作为中籼杂交稻机插栽培品种筛选的重要指标之一,日产量较高的品种,其机插适应性较强。株高、秆长适宜,第三、四节间长较短,着粒密度高是高日产量品种的重要株型特征。此外,适宜四川地区机插的中籼杂交稻品种还具有全生育期适中、穗足粒多、群体颖花量和结实率高的基本特征。综合来看,天优华占、繁优609、晶两优534、Y两优1号、C两优华占及F优498是适宜在四川地区机插种植的品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2292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基本苗、施肥水平对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9.0、18.0和36.0万株/hm23种水平的基本苗;3个施肥水平,水平1为纯N 75 kg/hm2、P2O537.5 kg/hm2、K2O 60kg/hm2,水平2为纯N 112.5 kg/hm2、P2O556.25 kg/hm2、K2O 90 kg/hm2,水平3为纯N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结果表明宜香2292随着肥力水平的提高,要求基本苗随之提高;在相同基本苗水平和相同肥力水平下,适度密植有助于提高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晓  胡尚钦  童文  牟方生  黄璐琳  杨伟华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不完全设计研究氮肥、密度和缩节安对抗虫杂交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探索川杂13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栽培因子对群体总果节量、成铃率、总铃数、单铃重、霜前皮棉产量及总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氮增加铃重、籽指;增加种植密度将降低籽指和单铃重;施缩节安提高籽指,降低衣分和单铃重.建立了抗虫杂交棉川杂13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经回归模拟寻优,获得皮棉产量在1650~1800kg/hm2的技术组合为施纯氮332.0~339.6kg/hm2,密度36520~37089株/hm2,缩节安98.0~100.8g/hm2.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雷晓兵  赵保献  梁晓伟  宋汉强  李林  陈润玲  卫勇强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  
一、中国科协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二、“七五”科技攻关圆满完成,“八五”科技攻关开始实施。三、国家采取重大措施加强基础研究。四、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五、30岁的北京大学教授陈章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1、第13次清华大学科技讨论会于1991.6.14~7.12召开,倪维斗副校长在开幕式上做了“开拓进取,迎接挑战,为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新贡献”的主题报告,张孝文校长、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报告,会议中间进行三次专题交流会。 2、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增选工作结束,我校黄克智、李志坚、周炳琨、李衍达、卢强、赵玉芬等6位教授为新当选学部委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