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8)
- 2023(15809)
- 2022(13667)
- 2021(12684)
- 2020(10805)
- 2019(24648)
- 2018(24315)
- 2017(47847)
- 2016(25893)
- 2015(29059)
- 2014(28769)
- 2013(28670)
- 2012(26516)
- 2011(24044)
- 2010(23932)
- 2009(21945)
- 2008(21709)
- 2007(19259)
- 2006(16969)
- 2005(14821)
- 学科
- 济(107155)
- 经济(107037)
- 管理(74407)
- 业(73405)
- 企(60572)
- 企业(60572)
- 方法(50916)
- 数学(43858)
- 数学方法(43477)
- 农(29292)
- 中国(29253)
- 财(26929)
- 业经(24828)
- 贸(24326)
- 贸易(24318)
- 易(23696)
- 地方(21884)
- 学(21409)
- 制(19995)
- 农业(19350)
- 技术(17390)
- 和(16684)
- 银(16550)
- 理论(16548)
- 银行(16487)
- 务(16309)
- 财务(16244)
- 财务管理(16208)
- 环境(15916)
- 行(15744)
- 机构
- 大学(377536)
- 学院(375757)
- 济(152693)
- 经济(149572)
- 管理(149011)
- 理学(129874)
- 理学院(128462)
- 管理学(126443)
- 管理学院(125764)
- 研究(124289)
- 中国(91309)
- 京(79831)
- 科学(77145)
- 财(69739)
- 农(63686)
- 所(62264)
- 业大(58346)
- 财经(56875)
- 研究所(56830)
- 中心(55414)
- 江(53648)
- 经(51699)
- 农业(50440)
- 北京(50188)
- 范(48223)
- 师范(47697)
- 经济学(46343)
- 院(44819)
- 州(43596)
- 财经大学(42363)
- 基金
- 项目(257114)
- 科学(201294)
- 基金(186699)
- 研究(185154)
- 家(163803)
- 国家(162448)
- 科学基金(138537)
- 社会(117635)
- 社会科(111682)
- 社会科学(111656)
- 省(99917)
- 基金项目(99604)
- 自然(90583)
- 自然科(88432)
- 自然科学(88407)
- 自然科学基金(86861)
- 划(84437)
- 教育(84434)
- 资助(76904)
- 编号(74744)
- 成果(60023)
- 重点(57455)
- 部(56906)
- 发(55300)
- 创(53592)
- 课题(51230)
- 创新(49900)
- 科研(49222)
- 教育部(48628)
- 国家社会(48194)
- 期刊
- 济(162696)
- 经济(162696)
- 研究(109505)
- 中国(64818)
- 学报(63121)
- 农(57356)
- 科学(55722)
- 管理(54024)
- 财(50153)
- 大学(47235)
- 学学(44677)
- 农业(39416)
- 教育(37936)
- 融(31871)
- 金融(31871)
- 技术(29946)
- 业经(28204)
- 财经(27836)
- 经济研究(26715)
- 经(23775)
- 问题(22435)
- 业(20205)
- 贸(19459)
- 图书(19026)
- 科技(18836)
- 技术经济(18341)
- 商业(18295)
- 理论(18120)
- 版(17459)
- 现代(16933)
共检索到538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建平
本文通过选取2002~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对外投资和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VAR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海外投资对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虽然当期效果不太明显,滞后效应却较为显著。因此我国应加强文化品牌的培育,建立文化人才储备计划,完善文化中介服务机制,使海外投资能够形成对文化产业显著推动的政策回路。
关键词:
文化产业 “走出去”战略 VAR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庆峰 吴国蔚
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处于支柱产业之列,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资源,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也很重视,我国应抓住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良机,实施正确的策略,让我国的文化产业走向全世界。本文探讨了文化产业的含义、目前世界文化产业的现状、我国文化产业的初级阶段性和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优势点,并提出五条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来实施“走出去”策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卫志民
文化产业发展对于提升综合国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扩大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在文化产业"走出去"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但依然存在巨大贸易逆差、创新性不足且缺乏品牌效应、本土化程度低且难入海外主流市场、出口对象单一等问题。思想观念固化、缺乏政策保障、行政化色彩浓厚、人力资本匮乏、跨文化管理不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效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积极构建包括价值观念体系融汇战略、政策法规系统强化战略、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战略和跨文化管理重塑战略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形成中国文化产业集约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国 文化产业 “走出去”战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涓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郭周明
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是我国"走出去"战略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具体实施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部分,是指以满足目的国或地区消费者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实施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跨国经营战略。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对外文化直接投资,而是指集国际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投资于一体的"走出去",是我国文化产业顺应文化要素全球化,主动利用国内外文化要素资源和文化市场,实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郑宝银
2005年元旦期间,校园里很静,我伏在办公桌前仔细地阅读着商务部一位同志关于“走出去”战略的论文。文章见地精辟,甚为深刻。一气读完之后,文章又引领我陷入深深的回忆与思考之中。记得是2004年12月初的一个周末,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和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研讨会。在会上,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宁向东副主任就自己对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研究作了重点发言。围绕着宁向东老师的研究报告,我、人民大学的杨瑞龙教授、原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教授先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问题。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姚望 蔡小军
本文对我国“4”战略的发展历程及其内涵、动因、走出去的基本方式及其战略框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着重指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主体是我国政府或者企业,客体是国际市场,目标是获取发展条件和持续竞争优势,方式是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的观点。
关键词:
“走出去”战略 研究概况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艺影 姜鸿
文化壁垒是指文化差异或文化贸易保护主义对国家间文化贸易形成的阻力。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传播与丰富了各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国文化在国际投资与贸易活动过程中产生直接碰撞,形成一道无形的文化壁垒。为了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国政府于2001年开始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以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然而,目前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规模还很小,2012年为217.3亿美元,仅占货物出口额的1.06%,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文化产品与服务在"走出去"过程中遭遇国外的文化壁垒。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钟昌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钟昌标
利用有关企业贸易扩张与空间行为关系的理论,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规模变化的情况,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内外背景。进而探讨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走出去的产业战略和区位战略。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企业 “走出去” 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倪中新 花静云 武凯文
本文以2007-2010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发起的134起海外并购案例为样本,首先运用DEA数据包络前沿分析模型并结合Malmquist指数构建了多输入、多输出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结果表明中国海外并购的效率整体上呈现弱势状态,在不同的区位及行业中绩效表现层次不一。进一步,通过构建Tobit回归模型重点考察了国别政治制度环境、文化差异、国家竞争力等关乎内外环境的种种显性特征的作用,研究发现上述因素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企业购并价值的取得。对于置身到国际环境中的中国企业来说,虽然"走出去"的背后有一定政策及强大内部财务实力的支撑,但文化整合的难度、国外规制的考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国际版图的扩张,没...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军伟 王剑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会融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重大举措,引领先进产能"走出去",从而产生大量跨境和离岸金融服务需求。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属性体现其异质性金融需求,亟需在国际化、系统化、多层次、专业性、个性化、创新性金融支持方面进行研究和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