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2)
2023(9484)
2022(7736)
2021(7179)
2020(5667)
2019(12462)
2018(12013)
2017(22202)
2016(11562)
2015(12505)
2014(11687)
2013(10994)
2012(9767)
2011(8737)
2010(8848)
2009(8599)
2008(8227)
2007(7149)
2006(6253)
2005(5438)
作者
(30019)
(25111)
(25080)
(23715)
(15927)
(11960)
(11079)
(9579)
(9397)
(8716)
(8418)
(8327)
(7792)
(7757)
(7727)
(7611)
(7389)
(7195)
(7152)
(7132)
(6002)
(5866)
(5805)
(5657)
(5612)
(5548)
(5469)
(5451)
(4946)
(4901)
学科
(45255)
经济(45211)
管理(39118)
(37359)
(32770)
企业(32770)
方法(17963)
数学(13864)
数学方法(13699)
技术(13262)
中国(13008)
业经(12810)
(12529)
(11199)
理论(10691)
技术管理(9860)
(9706)
(8959)
贸易(8950)
(8868)
(8693)
农业(8369)
(8261)
银行(8247)
(7969)
(7732)
金融(7731)
地方(7640)
(7522)
(7458)
机构
学院(159975)
大学(157465)
(68404)
经济(67170)
管理(62803)
理学(54705)
理学院(54161)
管理学(53320)
管理学院(53017)
研究(50504)
中国(38313)
(31621)
(31037)
科学(28969)
财经(24905)
(23305)
中心(22978)
(22922)
(22728)
经济学(22175)
(21507)
研究所(21152)
(21099)
业大(20958)
师范(20946)
经济学院(19941)
北京(19164)
财经大学(18742)
(18652)
(18591)
基金
项目(109054)
科学(88526)
研究(83843)
基金(80026)
(69102)
国家(68503)
科学基金(60269)
社会(56024)
社会科(53183)
社会科学(53174)
(43420)
基金项目(41566)
教育(38591)
自然(36560)
自然科(35812)
自然科学(35806)
(35786)
自然科学基金(35165)
编号(33821)
资助(30655)
成果(26568)
(26539)
重点(24783)
创新(24774)
(24192)
国家社会(23933)
(23833)
课题(23266)
(22107)
人文(21329)
期刊
(74945)
经济(74945)
研究(48071)
中国(30359)
管理(25736)
(24061)
科学(21075)
学报(21069)
教育(20936)
(20145)
大学(16827)
学学(15753)
技术(14396)
农业(14003)
业经(13501)
经济研究(13387)
(13352)
金融(13352)
财经(12584)
(11134)
问题(9319)
科技(8745)
技术经济(8539)
商业(8063)
(7876)
现代(7610)
(7548)
(7066)
(6919)
论坛(6919)
共检索到231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袁子媚  
数字时代的新变化对经济生产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生产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全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以一种全新的“质态观”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演进,从理论概念和源头探寻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在质态观分析框架下解析生产力新质态的内涵和形成机理,最后总结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征和实践进路。“质态观”的唯物主义辩证属性和辩证唯物的发展属性,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在其内涵和外延表达上的基本特征,内涵上表现为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量互变的结果,核心在于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生产力变化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从“质”上体现出科技创新对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的赋能状况,从“量”上体现出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程度及新质生产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力和贡献度上,进一步地,质量互变在自然、文化、政策和体制的影响中逐步形成新质生产力。外延上新质生产力表现出相对性、连贯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特征,这些属性指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提高推陈出新的能力、注重继承性和全局把控,并通过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文化传承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具体实践来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原动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铁成  
<正>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而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力。从哲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们制造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资本品、劳动力、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要以哲学的生产力为指导,以经济学的生产力为依托,重在生产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停留在哲学概念上,也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混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
关键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富显   李瑞雪   徐晓莉   孙家昌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oran's I全面探究并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不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相比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占新质生产力比重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洼地,并且地区内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与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且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促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本文为如何捕捉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生产关系如何更好的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龚斌磊   袁菱苒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则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本文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深入认识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重要抓手。本文关注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研究和实证研究:第一,在测度体系方面,回顾了以索洛余值、数据包络分析和随机前沿分析为代表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传统测算体系,并对该体系的主要缺陷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变系数模型和新增长核算法等前沿方法,以技术创新导向、农业特征导向和多维目标导向为核心线索,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体系进行了重构,并以农业数智化技术为例,展示了新测度体系的应用。第二,在实证评估方面,本文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一方面,对三类主要研究范式进行了归纳;另一方面,对简约式模型和结构式模型两大方法各自的优势、局限和应用场景进行了比较。此外,本文进一步对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测度研究和实证评估进行了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鑫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适应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立足生态文明的宏大视野,从多个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证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炼出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生态转化的具体路径,为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鑫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适应了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框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立足生态文明的宏大视野,从多个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生态属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证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一致性,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炼出生态文明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促进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中生态转化的具体路径,为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策略,进而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洪俊杰   孙乾坤  
高水平开放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全球要素和创新成果进入中国市场,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开放可从推动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深化分工、优化供应链结构和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等理论层面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但由于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的开放发展还面临着国外打压、制度型开放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及高端要素短缺等困境。对此,我国可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扩大制度型开放,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快对外贸易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莹  
劳动分工与生产力相联结,具有生产力的属性,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从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来看,劳动过程从以传统技能为基础转变为以新型智能为基础。专业技能劳动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为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任务,也指明了具体方向。从作为劳动分工产物的产业分工来看,基于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生产能够推动生产技术、管理方式以及销售手段的创新,进而延长产品价值链。现代化产业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要阵地。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推力来看,劳动资料的革新引发劳动分工协作组织方式的变革,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对生产的社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会推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从劳动分工的视角审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要求在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弥合劳动者的社会分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劳动组织形式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国成   程振锋  
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深邃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概念,丰富提升了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积极探索。以生产力中的劳动者主体为切入视角和逻辑主线,着重从机理上分析新质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运行机制和结构演变等方面的内在关联,以及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全局作用。第一,明确提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新质生产力;第二,分析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基本经济模态转换之间的关联机理和内在逻辑;第三,初步刻画了新经济模态的基本特征、主体构成及运行原理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秉承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宗旨,强化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政策蕴含与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从新技术、新经济和新业态三个维度构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解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Moran’s I揭示其空间演变趋势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区域非均衡发展态势明显。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态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全国和四大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态势,并存在右拖尾现象。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珂   郭晓曦  
文章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差异及来源,最后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探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动态跃迁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区域差异;劳动者维度和劳动对象维度中的新质产业发展是制约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始终是区域间差异;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明显集聚于高效型和低效型,且具有较强的空间稳定性;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跃迁更多转向极化型和空心型,较少转向高效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果不同,虹吸效应与带动效应并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哲   李季刚   汤努尔·哈力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全局以及局部莫兰指数分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中国总体、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状态,但存在区域差异,四大地区呈“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状态;第二,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的趋势,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四大地区中,区域间差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东部地区多呈现“H-H”型集聚,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多呈现“L-L”型集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怡冰   任沛阳   陈钰鑫  
新质生产力的测算是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但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新质生产力是质和量的统一、能力和效率的统一、现实性和可比性的统一,依据生产力理论,结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新质生产力在科技创新、要素提升、生产组织等方面的特征,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构成要素、实现途径、培育载体和支撑环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包括技术、要素、数字、产业和环境五维度的指标体系,对中国30个省份202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发展格局和演进趋势。结果表明: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增长较快,但区域差异、经济带差异、城市差异明显;要素生产力保持较高水平,数字生产力和创新生产力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和产业生产力成为发展的短板。其中,从区域格局来看,东部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经济格局来看,长江经济带最高,其次是泛珠三角,而丝绸之路经济带低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从城市格局来看,三大城市群从高到低依次为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并且均高于30个省份的平均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