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6)
2023(5169)
2022(4279)
2021(4277)
2020(3468)
2019(8148)
2018(7832)
2017(14782)
2016(7980)
2015(9318)
2014(9063)
2013(9346)
2012(9023)
2011(8627)
2010(8415)
2009(8120)
2008(8211)
2007(7094)
2006(6421)
2005(6204)
作者
(22228)
(18558)
(18523)
(17964)
(12091)
(8820)
(8323)
(7262)
(7173)
(6712)
(6576)
(6278)
(6226)
(6056)
(6026)
(5907)
(5484)
(5484)
(5341)
(4914)
(4708)
(4452)
(4382)
(4324)
(4258)
(4160)
(4129)
(3692)
(3649)
(3629)
学科
(41594)
经济(41549)
管理(19385)
方法(18895)
数学(16859)
(16853)
数学方法(16801)
中国(14535)
(13130)
企业(13130)
(11425)
贸易(11416)
(11264)
(8519)
(7886)
(7836)
(7698)
(7601)
银行(7600)
(7534)
金融(7533)
(7447)
业经(6774)
关系(6171)
(5856)
理论(5849)
(5581)
(5320)
(5219)
教育(5200)
机构
大学(129950)
学院(123109)
(65070)
经济(64196)
研究(50078)
管理(41713)
中国(41691)
理学(34739)
理学院(34301)
管理学(33979)
管理学院(33737)
(29617)
(28244)
科学(25159)
(24972)
财经(23980)
经济学(23530)
研究所(22494)
(22219)
经济学院(21161)
中心(21012)
北京(19075)
财经大学(18169)
(17632)
师范(17566)
(16941)
(16133)
科学院(15015)
(14970)
金融(14825)
基金
项目(73546)
科学(59317)
基金(57824)
研究(55962)
(50056)
国家(49724)
科学基金(41811)
社会(39777)
社会科(37888)
社会科学(37881)
基金项目(28669)
教育(25750)
资助(25215)
自然(23750)
自然科(23252)
自然科学(23247)
自然科学基金(22902)
(22340)
(21135)
编号(19978)
中国(19802)
(19538)
国家社会(18470)
成果(18326)
教育部(17502)
重点(16915)
人文(15762)
(15483)
社科(15479)
(15173)
期刊
(69857)
经济(69857)
研究(48520)
中国(24710)
(22181)
(18037)
金融(18037)
学报(17772)
科学(17268)
管理(16698)
财经(14663)
大学(14290)
教育(13399)
经济研究(13185)
(13104)
学学(13062)
(12792)
(11749)
国际(11002)
世界(10314)
问题(10156)
农业(8971)
技术(8581)
业经(6973)
技术经济(6363)
(5861)
统计(5797)
经济问题(5760)
图书(5717)
理论(5646)
共检索到200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历史演进问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注,且不乏有价值的成果。本文试图梳理万志英的相关研究,以期对“货币超越”的中国谜题做出进一步解释。万志英的讨论从中国长期坚持青铜本位却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一悖论入手,几乎触到了中国货币历史演进机制的要害。他注意到,保持纸币价值稳定的关键是财政约束而非准备约束;中国自古纸币制度之良窳在于政而不在于制。由此出发,便可窥探“子母相权”困局的逻辑舛误,而“信用货币悖论”以及青铜铸币“足值悖论”的深层机理也昭然若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货币制度在率先完成第一次货币超越之后却阻滞于第二次货币超越的原因将有迹可循。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无本位货币的“存货缺陷”以及“跨时配置”功能的阙如。唐宋变革以来的金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第二次货币超越准备了必要条件,但紧随其后的“元明断层”却让弥足珍贵的金融演进势头戛然而止。结果可想而知,中国现代货币制度的确立最终未能跨越金融门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炳  袁威  
本文使用机理变化型变结构协整模型实证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13年5月期间货币信贷结构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信贷结构均在特定时点开始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产生机理性影响;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实际产出分别具有较弱的正向和负向机理性影响,对通货膨胀率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机理性影响,并且货币信贷结构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货币信贷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货币信贷结构与"货币迷失"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结构与信贷期限结构对"中国货币迷失之谜"均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政策建议如下:中国人民银行应同时注重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的调控,监测货币信贷结构的变动应成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与制定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徐长生  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比率持续上升,现已高达2.0左右,居世界前列,这种中国特色的高货币化现象被称为"中国货币之谜"。我国货币化率的上升主要由准货币(定期存款)快速上升造成的,居民资产性货币需求的上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原因。不断上升的储蓄率提升了我国经济主体的资产规模;金融抑制从融资约束和投资限制两个渠道加强了经济主体对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偏好。正是由于资产性货币需求或准货币占GDP的比率不断上升,我国偏高的M2/GDP比率并未对通胀产生很大压力,但将对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可能引致资产泡沫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  
20世纪中期以来,王亚南和彭信威对中国货币金融制度演进逻辑与运行机制多有发现与阐发。王亚南观察到了中国货币本位的"二元结构"特征、货币制度的信任内涵,以及货币金融制度变迁的"博弈均衡"性质。他特别揭示了货币形制混杂所体现的利益诉求与货币价值(银价)频变所凸显的利益格局。他发现,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出现"低货币化"现象,其根源不在"内生"机制之委靡,而在外生制度之扭曲。相比之下,彭信威对中国货币金融制度变迁的刻画与评判则投注了更多的实证精神与制度关怀。他发现了中国货币史上的"铜币跨期等重"现象,并在纸币、铜本位以及银行制度发育迟滞之间建立了有趣的内在联系;循着由货币购买力牵系出来的逻辑,彭信威还尝...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曹军新  
引言 在西方货币理论,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其中介目标的选择问题是个重要的环节。中介目标的名义锚功能:为减缓货币政策作用机理的滞后性和波动性,也为避免政策制定者的机会行为,有必要为货币当局设定一个名义锚,以考量实施效果,便于公众观察和判断货币当局的言行是否一致。因而,充当名义锚的指标必须容易控制和观察,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皓星  郭红玉  
价格之谜现象是指中央银行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引导利率变化时,物价水平与利率同向变化的异常现象,这意味着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受到抑制。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度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在进行价格型转型之后也存在着价格之谜现象,并且从东西部比较上看,价格之谜现象在西部地区更为严重。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利率导致生活必需品价格显著上升是价格之谜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则对价格水平上升有缓解作用,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具有更强的缓解效应。基于上述结论,探讨了在价格型转型背景下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缓解货币政策价格之谜现象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建  
自2006年年初以来,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当前,过剩的流动性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预防和消除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正确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流动性的根源入手。在我看来,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有太多的谜团,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下面四大谜题。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货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执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占比逐年下降,执行资产职能的准货币已成为主体,使货币总量对物价的影响力减弱,这是形成货币总量高速增长中物价持续性处于低位的“中国货币之谜”的主因。更重要的是,货币的结构变化致使货币运行发生了重大转变:货币供求均衡的主导力量已由供给转向需求方面,货币均衡的表现也由物价转为包含资产价格和金融指标在内的综合价格,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亦由总量为主转为总量与结构兼有。因此,政策调控需要更加重视货币需求,采用综合变量指标考察货币运行,调控的重点也需要转为总量与结构并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望远  李仲飞  黄金波  
本文坚持传统的二分法,避开短期问题的复杂性,利用非参数回归方法和新的数据处理方法,着重研究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关系。实证检验结果否定我国存在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反常规"关系,得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的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且随着观察间隔期的延长,这种正相关关系越来越显著,以上结果对于三种不同的货币度量口径和两种不同的回归方法(参数和非参数)都是非常显著和稳健的;长期内,M0和M1增长率变动能解释通货膨胀率变动的90%,但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边际影响小于1;对非参数估计结果与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我国的货币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关系;最后,我们认为基...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郭树法  
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主办的《中国货币市场》杂志在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时刻诞生了,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贺!当前,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之时,中国的宏观经济保持了一枝独秀,这主要得益于经过多年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后的我国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良好,国家的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得当。而人民币实行资本项目管制及高额外汇储备为我国这几年成功避开亚洲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稳定的人民币汇率从总体上讲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的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何德旭  张捷  
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8年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文分析此次货币政策"转向"的宏观经济背景,指出货币当局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过程中面临的两难处境,并从近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给出化解困境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建军  
Monetary gap is the disparity between nominal volume of money supply and equilibrium of money supply.After the GDP data being revised according the results of economy survey,the monetary gap changed correspondingly.In this paper,the author estimated the effects of non-observed economy to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 and made some advice to the central bank.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巍贤  
货币供给的外生(或内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函义的一个问题。如果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等于说,货币供给总是被动地取决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自然,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能确定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当局则能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吴建军  卓凯  
本文依据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与结构变化,指出央行并不是近年来中国货币供给持续上升的决定性力量。结合准货币在储蓄投资转化中的职能及其资产性质,本文分析了中国货币供给增加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中国货币供给持续快速扩张是间接融资模式下资本形成规模巨大、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由于投资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及资本产出效率的下降,中国货币供给蕴含了一定的潜在风险,应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及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进而优化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关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许坤  程建华  
本文分别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累积脉冲响应函数检验各类定义下的中国货币中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M_0、M_1和M_2均存在明显的非中性特征,M_2增速变化会造成实际产出永久性累积损失;实际产出对货币增量变化量的冲击反应具有振荡特征。其隐含的政策启示是:短期内货币量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应权衡货币量的产出稳定目标与产出增长目标;稳定的货币量变化速度有利于经济稳定运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