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74)
2023(13895)
2022(12095)
2021(11198)
2020(9455)
2019(21780)
2018(21727)
2017(41693)
2016(22289)
2015(25061)
2014(24935)
2013(24723)
2012(22879)
2011(20750)
2010(20735)
2009(19138)
2008(18373)
2007(15840)
2006(14114)
2005(12266)
作者
(63785)
(52776)
(52362)
(50287)
(34016)
(25421)
(23945)
(20781)
(20356)
(18947)
(18264)
(17979)
(17080)
(16707)
(16397)
(16026)
(15633)
(15442)
(15218)
(15175)
(13136)
(13049)
(12724)
(12284)
(11923)
(11806)
(11777)
(11545)
(10608)
(10270)
学科
(108172)
经济(108076)
管理(63681)
(56393)
(47075)
企业(47075)
方法(41698)
数学(35010)
数学方法(34645)
地方(27094)
(24817)
中国(23756)
(22926)
业经(22733)
(20815)
环境(18062)
农业(17141)
(16919)
理论(16202)
地方经济(15747)
(15319)
(15082)
贸易(15072)
(14459)
(13397)
(12909)
金融(12905)
技术(12886)
(12727)
财务(12662)
机构
大学(315382)
学院(314391)
(129824)
经济(127028)
管理(124646)
研究(108022)
理学(107790)
理学院(106535)
管理学(104808)
管理学院(104252)
中国(79808)
(67590)
科学(66884)
(57453)
(53917)
(49416)
研究所(49107)
中心(48450)
(47244)
财经(46006)
业大(45577)
(42724)
北京(42474)
师范(42372)
(41575)
(39781)
经济学(38654)
(37635)
农业(36550)
经济学院(34459)
基金
项目(216512)
科学(169883)
研究(160052)
基金(155992)
(134981)
国家(133865)
科学基金(115165)
社会(101003)
社会科(95452)
社会科学(95425)
(85055)
基金项目(83800)
自然(74222)
自然科(72315)
自然科学(72302)
教育(71956)
自然科学基金(70966)
(70754)
编号(65587)
资助(63547)
成果(52703)
重点(48128)
(47127)
(47068)
课题(44970)
(44316)
创新(41362)
国家社会(40863)
科研(40828)
教育部(40343)
期刊
(149820)
经济(149820)
研究(95318)
中国(59350)
学报(47412)
管理(45657)
科学(44544)
(43049)
(42263)
大学(35709)
学学(33554)
教育(33186)
农业(29443)
技术(27632)
(25473)
金融(25473)
经济研究(23572)
业经(23217)
财经(22211)
问题(19185)
(18941)
图书(17131)
技术经济(16213)
资源(16201)
理论(15279)
(14937)
科技(14850)
现代(14663)
实践(13854)
(13854)
共检索到466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赵建国   刘宁宁  
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是优化生态补偿制度、统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方式,其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生态补偿标准的合理界定。由此,基于资源环境要素的无界性和流动性特征,本文探索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原则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案。本文参考“自然资源负债”的定义与范畴,建立区域资源环境负担清单,作为生态补偿标准界定的价值基础。随后,本文考虑资源环境不平等交换因素,提出基于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责任共担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接下来,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技术测算区域间贸易隐含资源环境负担转移量,并选择基于“受益原则”的分配因子分摊各区域资源环境责任,由此界定区际协同的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检验了测算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显示,本文的测算方案能够符合理论要求、满足现实需求且契合政策导向,有助于提高跨区域生态补偿标准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完善系统性、整体性的区际协同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红光  陈敏  唐志鹏  
建立基于水污染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模型是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核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6~2015年的灰水足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省际水资源生态横向补偿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总灰水足迹基本维持不变,且农业灰水足迹始终占最大比重;(2)从灰水足迹负荷指数看,下游省份负荷较高,上中游负荷相对较低;(3)从生态补偿横向支付情况看,上海、江苏、安徽、湖北一直为水资源生态补偿支付地区,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一直为水资源生态受偿区域。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树华  
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监测数据,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每年的废污水排放量均超过300亿吨,2012年达到347.4亿吨,呈持续增长态势。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探索从组织协调、资金投入、产业支撑、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等角度出发,加快构建长江经济带跨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理顺长江上中下游各省市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实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时润哲  李长健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合理的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无论是在促进生态保护方面还是在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补偿相关数据,在测算各省市水资源生态补偿综合绩效、水足迹、灰水足迹的基础上,使用双目标决策的序列DEA-SBM方法,分析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8年间反映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变动呈“W”型波动特征,总体呈现出东部地区偏高,中部和西部地区偏低的分布格局。城乡消费公平与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在绿色化协同水平指标的调节作用下,生产性投入的提升与城乡分配公平的提升均能够提高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因此,从改善资本投入结构、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三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提升水资源生态补偿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延禄   杨嘉琪   杨乃定   刘茹玥  
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水平最强,成渝城市群次之,中游城市群最低;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城市群的抗毁性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从结构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但增幅较小;从功能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均呈现“V”型增强趋势,而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民  谢炳庚  刘春腊  邓楚雄  
湘西州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与文化节点,也是我国国家级贫困地区、国家级生态补偿示范区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文章在分析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背景及可行性的基础上,剖析了湘西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现状,并提出了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的具体思路与对策,即研究编制湘西生态与文化资产负债表、创新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助推湘西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探索湘西"文化+生态+大数据"精准扶贫模式、构建湘西特色文化与生态协同发展扶贫产业体系、打造一批示范村(寨)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邓霞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关系一直受到我国的重视。本文通过选取经济、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的九个基础指标,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评测得到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态效率值,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十年来长江经济带整体生态效率有所改善,且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生态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下游、中游和上游三大区域生态效率逐次递减。在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的因素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科技进步和地区因素能有效促进生态效率的提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李硕硕   魏国恩   李汝资  
【目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能否协同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作为数字产业重要集群带和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区域,数字产业集聚能否实现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方法】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数字产业股权投资数据和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数据,刻画其数字产业时空格局及减污降碳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边界。【结果】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投资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极化”的空间演化趋势,净投资流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倾向,形成“中心流出、外围承接”的分布格局。(2)数字产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减污降碳,且兼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3)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呈现“右拖尾U型”特征。同时,在250 km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区域,250~450 km之间为“衰减”区域,450 km以外空间溢出效应趋近于0且不再显著。【结论】研究证实了发挥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此建议推进数字产业集聚与网络化发展、鼓励数字产业跨区域投资,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减污降碳协同策略。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卜亚  
采用基于松弛变量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并利用Tobit模型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5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DEA无效状态,长江经济带东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发展水平比较均衡,而中部与西部区域城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差距较大;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开放水平的提升,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城市人口密度与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可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改革监管体制、提高要素使用效率以及提升利用外资质量等途径来改善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福利绩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光娅  
本文将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发展相结合,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例,通过对2016-2020年流通业与数字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熵权法测算数字经济以及流通业综合发展水平,并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业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协同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和流通业综合发展水平不断增加,下游地区发展较中上游快;数字经济与流通业协调度仍处于过渡协调区间,研究期间内协调度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多数属于流通业滞后型,少数属于均衡型和数字滞后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盛方富  李志萌  
围绕长江经济带设想、建设与发展,我国学者进行了持续研究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题,聚焦于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流域法治建设、国外借鉴等领域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实证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了解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生态环保协调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前沿,梳理总结2016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建设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盛方富  李志萌  
围绕长江经济带设想、建设与发展,我国学者进行了持续研究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围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题,聚焦于体制机制、生态补偿、流域法治建设、国外借鉴等领域的研究文献日益增多,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实证研究,为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为了解长江经济带全流域生态环保协调合作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前沿,梳理总结2016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并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制度建设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勇  朱建庄  
将绿色人居看成一个集经济-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复杂且具有耦合特征的开放巨系统,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推进绿色人居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构建区域经济-生态-居住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Jenks自然最佳断裂聚类法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三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及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值高度集中的格局;除昆明市和南昌市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有着较为显著的首位度效应,低值区集中于四川省境内,集中连片分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梁雯  孙红  刘宏伟  
新型城镇化与物流间的关系对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选取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及物流统计数据构建综合性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运用熵值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得出新型城镇化与物流综合指数,最后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与物流之间的耦合作用以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发现:各省市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与物流综合指数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且存在显著地区差异,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协调度保持勉强协调,中部地区则由轻度失调变为濒临失调,西部地区则仍以轻度失调为主。各省市新型城镇化与物流发展水平均未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由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变为物流滞后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物流协调度直接影响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今后的发展应以物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来缓解物流的滞后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建军   杨雅冰  
基于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长江经济带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析粮食与生态的耦合协调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2006—2020年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综合指数持续上升,生态可持续综合指数波动上升。(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良性增长趋势,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空间聚集性不断增强。(3)当年造林面积、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方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和财政支农等是制约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