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69)
2023(5315)
2022(4247)
2021(4023)
2020(3143)
2019(7148)
2018(6992)
2017(12388)
2016(7205)
2015(8202)
2014(8166)
2013(7909)
2012(7593)
2011(6841)
2010(7226)
2009(6825)
2008(6888)
2007(6305)
2006(5890)
2005(5768)
作者
(22645)
(18728)
(18588)
(17871)
(12136)
(9096)
(8403)
(7302)
(7271)
(7001)
(6498)
(6464)
(6261)
(6242)
(6147)
(6098)
(5586)
(5583)
(5580)
(5486)
(4926)
(4782)
(4725)
(4605)
(4341)
(4326)
(4313)
(4183)
(3988)
(3891)
学科
(26136)
经济(26088)
管理(18798)
(15992)
(14029)
企业(14029)
方法(9948)
(9068)
中国(8749)
理论(8634)
(7566)
(7447)
数学(7335)
数学方法(7166)
(7079)
业经(6749)
教育(6254)
(6234)
银行(6212)
(5969)
(5502)
金融(5502)
教学(5012)
农业(4991)
地方(4853)
(4842)
(4719)
(4066)
(3993)
贸易(3985)
机构
大学(105012)
学院(101992)
研究(39540)
(37422)
经济(36346)
管理(33246)
中国(31521)
理学(27193)
理学院(26841)
管理学(26184)
管理学院(26016)
科学(24726)
(23837)
(20768)
(20564)
(20558)
(18931)
研究所(18643)
中心(18488)
农业(16282)
北京(15570)
业大(15541)
(15365)
师范(15083)
财经(15045)
(14922)
(14507)
(14307)
(13579)
技术(13159)
基金
项目(62547)
科学(47563)
研究(45677)
基金(43392)
(39319)
国家(38916)
科学基金(31713)
社会(26837)
社会科(25114)
社会科学(25108)
(24354)
教育(23158)
(21451)
基金项目(21133)
自然(20541)
自然科(20032)
自然科学(20020)
自然科学基金(19690)
编号(18827)
资助(18695)
成果(17424)
重点(15133)
课题(14939)
(13826)
(13158)
(12967)
(12300)
大学(12123)
(12072)
创新(12061)
期刊
(47549)
经济(47549)
研究(35739)
中国(28118)
教育(20792)
学报(20397)
(19053)
科学(17128)
(16627)
大学(15279)
管理(15017)
学学(13875)
(12910)
金融(12910)
农业(12350)
技术(10207)
财经(8226)
图书(7728)
经济研究(7274)
(7174)
(6672)
职业(6324)
业经(6256)
(6202)
书馆(6055)
图书馆(6055)
问题(6007)
业大(5383)
(5118)
论坛(5118)
共检索到1752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国刚  
与理论相比,经济金融的实践更加复杂更加丰富。西方关于实际利率为负的负面效应认识,与实践活动相比有着太多的偏差近年来,"负利率"引起了国际金融界的热议。在经济金融运行中,"负利率"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形:一是名义利率为正,但物价上涨幅度超过了名义利率,结果是实际利率为负;二是名义利率为负,但物价下行幅度超过了名义利率,结果是实际利率为正;三是名义利率为负,但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文汇  祝思民  
负利率政策是近年来中央银行应对全球公共危机事件的一种新尝试,其最终目标在于缓解通货紧缩与本币升值压力,操作形式主要体现为对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设定分层存款便利利率,传导渠道覆盖传统利率渠道、银行贷款渠道以及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理论创新在于突破"零利率下限约束"。迄今为止全球已有9家央行进行负利率政策尝试,其效果与副作用仍存争议。对于尚未实施负利率政策的经济体而言,加快对负利率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谋求合理的货币财政政策搭配,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推动实体产业结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程良宏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究竟是用理论工作者所创设的教育理论指导、规范教师的实践,还是用教师自身所创生的实践理论去促进其专业发展?仔细审视可以发现,这种论争其实是对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所遵从逻辑的论争:主张理论指导实践者秉持的是一种理论优先性逻辑;倡导教师实践理论者秉持的是一种实践优先性逻辑。文章认为,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现实要求我们跳出既有论争,回到教育理论与教师实践的原点考查,确立并提升理论者的实践意识与实践者的理论意识,推进教师专业的有效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济广  
金融深化理论关于市场化较高利率能够动员储蓄、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效率、促进信贷公正的观点,在理论逻辑上是错误的,也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信用货币时代不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利率完全市场化和间接调控下的利率市场化都不能提高信贷市场效率和货币政策调控效率,反而可能增加金融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干扰经济增长。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抑制投资来优化投资与消费结构的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利率管制的历史绩效显著强于利率自由化。市场经济应实行有管控的市场利率与市场制约下的法定利率相结合。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长元  张红玉  
为应对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实施了名义负利率货币政策。名义负利率货币政策打破了"零利率下限"甚至"负利率下限"的约束,并在维护经济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银行实施名义负利率政策不仅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已有了广泛的实践基础。在实施名义负利率货币政策过程中,一些国家(地区)央行进一步丰富了负利率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逐步形成了与正利率相兼容的分层级负利率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和生  
法治是维护高考制度正义性与合法性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法治是高考走向多元主体共治的根本手段和必然途径。高考改革应将法治贯穿于改革设计、实施的全过程。
关键词: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沈尤佳  陈若芳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经历了从“效仿欧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自力更生”再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的历史演进过程,实现了对“以殖民掠夺为实现资本积累和扩张手段”的西式现代化、通过“非暴力”谈判方式取得政治独立和依附发展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并在发展推进中形成了以生产方式现代化为内核,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分配、物质生产和思想意识发展的独有理论内涵。未来现代化实践中,应以史为鉴、以理为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坚持以创新、绿色发展谋和谐,以协调、共享发展谋共富,以创新、开放发展谋和平。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跃胜  李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一个伟大决议。深入贯彻学习第三个历史决议,包括深刻认识总结百年党史的必要性,牢牢把握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主题主线。三次飞跃是第三个历史决议理论逻辑的重要牵引力;历史主动、历史自信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历史逻辑的主要推动力;“两个确立”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实践逻辑的必要行动力。把握第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于正确理解百年党史中的重要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尊涛  马陟政  
税务数字人事是符合新时代新阶段要求的数字化干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和积极的价值逻辑。其中,知事识人的政治要求、政府治理的效能要求、科技驱动的战略要求是其理论逻辑,决定着数字人事的前行方向;制度赋能、岗位赋责、数据赋智、结果赋效是其实践逻辑,展现出数字人事的蓬勃生命力;促进向上向善、转变决策方式、彰显税收治理、提供税务方案是其价值逻辑,为提升我国公务员治理能力提供有益探索。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琳  钟文晶  罗必良  
基于在四川省崇州市召开的"中国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实践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文章围绕崇州市探索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所形成的"农业共营制"进行了讨论,指出"农业共营制"实现了社会化服务的规模经济,使中国农业分享到了分工经济的好处。支撑"农业共营制"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服务超市的实质是产权交易装置、企业家能力交易装置和服务交易装置,其引入扩大了分工交易空间,降低了农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文章认为,"农业共营制"制度创新对突破中国农业原有的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鉴于此,有必要对"农业共营制"进行进一步总结,以期获得一个适用条件清晰、步骤明确、过程可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禹薇  胡中锋  
传统的高考分数组合方式均存在一定局限,需要进一步改进。为此,本文在分析了目前高考科目计分组合方法不足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科目组合计分标准。这一瞄准计分标准提出的目标构建了加权求和计分模式,它通过标准化处理与加权求和相结合的做法解决了原始分相加与标准分处理的考生群体适应性等难题。通过对加权求和计分模式的逻辑分析,提出运用该模式应满足的基本假设和相关条件。在具体操作时,强调各选择科目的权重以及科目之间相关系数计算的必要性,并通过加权平均再标准化计算。结果表明,加权求和计分模式是目前较为科学合理且易操作的一种科目计分组合方式。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文系统探讨了本纳从其实践学的角度对教育和教育科学的自身逻辑的寻求:教育行动的构造原则和调节原则,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的基本结构,并指出了这一问题史的系统的建构的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袁久红  
充分展示了一个不断成长中的中华民族之主体意识、战略定力、政治自信和理论自觉。政治方略需要社会高度认同、需要"落地的"体制机制、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深入把握并自觉遵循这一政治逻辑,中国必将完成从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新时期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政治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