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86)
- 2023(7872)
- 2022(6542)
- 2021(6117)
- 2020(4741)
- 2019(10335)
- 2018(9787)
- 2017(17932)
- 2016(9844)
- 2015(11139)
- 2014(10808)
- 2013(9738)
- 2012(8534)
- 2011(7540)
- 2010(7640)
- 2009(6427)
- 2008(5723)
- 2007(4733)
- 2006(4041)
- 2005(3577)
- 学科
- 济(33866)
- 经济(33846)
- 管理(23733)
- 业(16660)
- 地方(13851)
- 财(13608)
- 企(13176)
- 企业(13176)
- 中国(12036)
- 方法(10360)
- 财政(10185)
- 农(9855)
- 数学(9058)
- 数学方法(8894)
- 政(8540)
- 理论(8460)
- 教学(8164)
- 地方经济(8019)
- 业经(7959)
- 教育(6920)
- 贸(6476)
- 贸易(6473)
- 农业(6297)
- 制(6287)
- 易(6177)
- 环境(6161)
- 学(6082)
- 技术(5687)
- 学法(5371)
- 教学法(5371)
- 机构
- 学院(124395)
- 大学(113051)
- 济(42891)
- 经济(41820)
- 管理(40584)
- 研究(38695)
- 理学(35029)
- 理学院(34588)
- 管理学(33846)
- 管理学院(33621)
- 中国(27184)
- 科学(24069)
- 财(24018)
- 京(22620)
- 职业(21958)
- 技术(21438)
- 范(19866)
- 师范(19696)
- 江(19300)
- 所(18714)
- 中心(17711)
- 研究所(16812)
- 财经(16566)
- 州(16058)
- 技术学院(15811)
- 职业技术(15720)
- 师范大学(15574)
- 经(14981)
- 农(14436)
- 业大(14418)
- 基金
- 项目(85249)
- 研究(70348)
- 科学(67659)
- 基金(57174)
- 家(48422)
- 国家(48002)
- 社会(42349)
- 科学基金(41713)
- 社会科(39983)
- 社会科学(39979)
- 省(37783)
- 教育(36207)
- 编号(32433)
- 划(30636)
- 基金项目(29657)
- 成果(25555)
- 课题(24298)
- 自然(24044)
- 自然科(23482)
- 自然科学(23476)
- 自然科学基金(22988)
- 年(21986)
- 资助(21614)
- 重点(20581)
- 发(20270)
- 创(18881)
- 项目编号(18836)
- 规划(18799)
- 性(17695)
- 部(17629)
共检索到182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徐向飞
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视角,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理论依据:育才理念与育人理念的融通、课程整体性与课程协同性的共通、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贯通。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基本原则:政治性原则: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同向性原则:"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求实性原则: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建构协同育人平台的现实路径: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勇于创新,发挥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功能;拓展"课程思政"渠道,无缝对接,探索协同育人的多元化路径;打造"浸润育人"平台,润物无声,涵养师生正向价值;建设优质队伍,同心同力,强化协同育人工作保障。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 协同育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海洋
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则是其持续深入落实这一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选择实践形态,需要将学科知识功能间的多维转换、育人要素与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以倒逼机制推进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利用"大数据+教育"的精准思维,作为具体选择理路,以推动"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发展,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发展新局面。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丽华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成了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合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载体。时代需求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前提,理论依据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基础,原则规定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关键,路径设计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核心,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内在理路。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观念整体"付诸高职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社会批判课程论的维度上看,"课程思政"进一步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从存在主义课程观维度上看,"课程思政"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就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维度而言,"课程思政"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性本质。总之,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性要求。
关键词:
高职 课程论 课程思政 学理逻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挺 马新新
建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高职院校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深化“三教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重要之举。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类型层次清晰度上表现为类型特色融入课程思政不深、思政课程吸纳类型特色不足;在互融互促粘合度上表现为教师双向协同意识不强、课程双向协同机制不活;在协同绩效满意度上表现为质量评价落脚点聚焦不准、成果转化应用性评价不实。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定位为顺应高等教育时代特征、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对应高职教育层次特质。据此提出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构策略:在供应链层面优化课程供给侧协同基础;在创新链层面健全育人管理侧协同机制;在价值链层面完善质量需求侧协同评价。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睿
课程思政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强化专业课程思政,并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人才上不断优化。高职院校要结合金融专业特点和金融行业的实际需求,着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协同育人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协同,通过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家庭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协同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 金融专业 协同育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彦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育人效果。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探讨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方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平静 徐飞跃 王钢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职业教育的一大改革趋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授课主体、授课对象以及授课地点均发生了变化,这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持续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文章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多元化"的教育主体、教育对象以及教学环境,深入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以及企业实践课"三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的不同特性,探索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包括空间构建、双育人主体构建、覆盖式涟漪圈构建,进而构建"三课堂"课程思政协同式育人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飞燕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系统思维助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成效,促进学科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课程建设提质增效。然而,受育人主体协同不足、育人场域“重术轻道”、育人渠道衔接不畅、育人方式融合不深、育人路径实施不力的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此,建议基于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层次性、协同性、开放性和创新性,通过师师互动、术道同行、德技并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等方式,构建强师育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五育融合”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打破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促进各育人环节和育人要素有机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成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崔雨 刘友女 刘祯琪
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存在着全员育人“人员”角色缺位、全过程育人“过程”链条欠完整、全方位育人“方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成诸多制约。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被广泛运用到社会科学中,其所具有的基于开放效应的开放性、基于伺服原理的序参量、基于自组织原理的自主性等内涵特征,成为实现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现实基础、关键要素、发展动力。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现理路为:以价值引领实现目标重组促进目标协同;以评价改革实现主体重塑促进主体协同;以元素融合实现内容重构促进内容协同。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协同理论 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任慧婷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是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排头兵”。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历史必然、时代使然和体系应然,同时还存在高职院校区域协同效应发挥不足、技术协同效应发挥不够、质量协同效应发展不均、培养协同效应规格滞后等困境。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三轨协同”的协作共生共建模型,其实践路径是:以内涵发展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畅通本轨自我协同提升链路;以提质增效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畅通内轨多维协同合作链路;以互惠互利为导向,扩大交流合作,畅通外轨互通协作联合链路。
关键词:
协同理论 高职院校 技能型社会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广宇
围绕广东省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推行"项目工作室"产学研用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四个引入,即企业骨干引入教学团队、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企业资源引入教学环境、企业准则引入生产性实训。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有效地将学校与社会对人才的供求情况相衔接,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提高,增强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谷献晖 涂凯迪
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力量分散、形式单一、部门分立等状况,应立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实施“线场思政”改革,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通过“一格局、三体系、三结合”,构建学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形成以思政专员为引领的思政队伍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抓手的思政课程体系、以校企协同为导向的课程思政体系,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思政课与思政工作相结合、学校思政教育与企业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一会议三平台三创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将培养德技双强的新时代高职生落在实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林
课程育人作为大思政教育格局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隔离的“孤岛意识”,实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是中医院校值得深思与研讨的问题。文章在梳理了“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演进的基础上,就“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内涵与逻辑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同时对较为典型的中医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经验作了深入分析,提炼其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成功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医院校开展课程育人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
“大思政” 中医院校 课程思政 思政课程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詹勇 王文婷
建立科学高效的平台运行机制关系到能否真正为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建立实体性平台。充分发挥"政策、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多方面资源在高校协同育人平台中的最大效益。未来一段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成为我国改革的主攻方向。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重要的创新要素。如何有效增加人才供给,提高人才资源的创新价值,更好地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是国家"十三五"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