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87)
2023(7852)
2022(6330)
2021(5954)
2020(4727)
2019(10576)
2018(10242)
2017(19361)
2016(10835)
2015(12457)
2014(12588)
2013(12283)
2012(11577)
2011(10253)
2010(10713)
2009(10030)
2008(10236)
2007(9576)
2006(8703)
2005(8190)
作者
(29943)
(24902)
(24784)
(24070)
(15639)
(11757)
(11236)
(9438)
(9392)
(9215)
(8526)
(8363)
(8087)
(8081)
(7912)
(7647)
(7297)
(7196)
(7143)
(7131)
(6486)
(6074)
(6038)
(5713)
(5710)
(5705)
(5613)
(5523)
(5042)
(4898)
学科
(38239)
经济(38157)
管理(37894)
(30491)
(26126)
企业(26126)
(21493)
(15851)
中国(14813)
(13754)
财政(12324)
业经(11293)
方法(11208)
(10973)
(9865)
体制(9312)
地方(9296)
数学(8838)
(8690)
银行(8685)
数学方法(8614)
理论(8407)
(8383)
财务(8343)
财务管理(8314)
(8267)
农业(8188)
(7905)
制度(7903)
企业财务(7847)
机构
学院(153057)
大学(152493)
(61483)
经济(59908)
管理(54269)
研究(52009)
理学(44694)
理学院(44206)
管理学(43515)
管理学院(43207)
中国(41443)
(39469)
(32417)
科学(28327)
财经(26896)
(26406)
(25888)
中心(24213)
(24096)
研究所(22140)
(21688)
师范(21536)
北京(21044)
(20708)
(20670)
财经大学(19565)
经济学(19537)
(18703)
(18366)
业大(18004)
基金
项目(91711)
研究(74795)
科学(71854)
基金(63944)
(53598)
国家(53053)
社会(47064)
科学基金(45668)
社会科(44311)
社会科学(44301)
(36663)
教育(36171)
基金项目(32745)
编号(31899)
(29949)
成果(28978)
自然(25891)
资助(25353)
自然科(25211)
自然科学(25206)
自然科学基金(24739)
(24386)
课题(23981)
重点(21164)
(20931)
(20665)
(20248)
(19542)
项目编号(19410)
(19273)
期刊
(80389)
经济(80389)
研究(55186)
中国(41116)
(34543)
教育(27811)
管理(22970)
(21206)
学报(19662)
(18023)
金融(18023)
科学(17990)
大学(16451)
技术(15439)
学学(14837)
财经(14807)
农业(13608)
(12756)
业经(12595)
经济研究(11827)
问题(10562)
职业(9241)
图书(8088)
(8047)
(7801)
财政(7801)
会计(7684)
(7602)
论坛(7602)
(7441)
共检索到260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课程思政"作为学校教育尤其是课程建设的一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其内涵、问题、逻辑及落实机制尚缺乏深刻的理论论证。从根本上讲,"课程思政"是课程论研究的一个专业性概念与理论,是学校课程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与方法。"课程思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学校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逻辑的淡化及缺失,核心要义在于强化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根本举措在于推进学校课程"知识性"与"教育性"一体化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杜安国  
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特点的立体化“全域思政”育人体系,是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聚焦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多维需求和成长期待与教育供给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彰显“跨界教育”特质,应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的一种实践探索。其核心要义在于贯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中实践和环境、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全域思政”育人体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求提升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系统性,依托现代技术将思政育人工作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其实践逻辑在于开发集成平台整合校内各个机构和教学单位,推进产教融合,形塑新时代的校园生活,创建“学习·实践·生活”全方位育人载体,形成“课程·社区·社会”三课堂全程联动教学体系,强化文化育人场效应,推动社会实践课程化,形成精准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晨宇  刘唯贤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实践中不断凝练和把握其基本内核和生成逻辑,找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与着力点。课程思政基本内核包括价值内核与议题内核等。要把握课程思政"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逻辑,"点面蔓延"逻辑,"主体间性"逻辑,"弹性空间与适度留白"逻辑。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赵斌   高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16门课程中唯一的思政课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这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当前我国培智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存在体系缺失、实践失能、成长受阻的现实问题。培智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逻辑包括:遵循儿童共性、特殊儿童道德发展差异性的发展逻辑;聚焦核心素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教的目标逻辑;基于法律法规、课程标准,有机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榜样精神的内容逻辑;提高公民素养的战略逻辑。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马蕾  
"课程思政"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课程思政"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一门学科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观念整体"付诸高职教育实践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相互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从社会批判课程论的维度上看,"课程思政"进一步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从存在主义课程观维度上看,"课程思政"有助于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就结构功能主义课程论维度而言,"课程思政"则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性本质。总之,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通过"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本质性要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潜   张德钗   林子筱  
坚持问题导向是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的重要逻辑起点与方法遵循。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蕴含三重内在逻辑,从理论渊源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方法;从历史经验看,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政课建设的优良传统;从实践指向看,“大思政课”资源建设本身就是对坚持问题导向的现实回答。问题导向视域下“大思政课”资源建设存在育人场域资源整合协调不足、育人主体资源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协调有待提升和育人教材资源有待更新的现实问题。因此,问题导向视域下,推动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要立足“大”视野,延展“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根植“思政”核心,强化育人主体资源的育人本领;回归“课堂”主阵地,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境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潜   张德钗   林子筱  
坚持问题导向是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的重要逻辑起点与方法遵循。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蕴含三重内在逻辑,从理论渊源看,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科学方法;从历史经验看,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思政课建设的优良传统;从实践指向看,“大思政课”资源建设本身就是对坚持问题导向的现实回答。问题导向视域下“大思政课”资源建设存在育人场域资源整合协调不足、育人主体资源的综合素质与整体协调有待提升和育人教材资源有待更新的现实问题。因此,问题导向视域下,推动高校“大思政课”资源建设,要立足“大”视野,延展“大思政课”的育人场域;根植“思政”核心,强化育人主体资源的育人本领;回归“课堂”主阵地,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高校思政课教学新境界。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韦莉莉  
职业教育推行"课程思政"能够改变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的现实窘境,对培养新时代职业人才和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由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回应,是对西方国家学科德育的扬弃,符合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内在规律。构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四位一体"的同向同行课程体系是基础,"一体化"教学体系是关键,"德能并重"多元评价体系是保障。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江  
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可复制可推广路径。党委在"课程思政"中的政治责任,体现在宏观把握、顶层设计和立德树人的效果上。课程思政改革中党委主体责任是否到位,关键在于高校领导决策层的重视程度和监督程度。在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课程思政"改革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郭和才  朱德全  
随着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发展和智能技术的复杂化演变,党和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诉求将由工具性需求转至价值性需求,这要求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助推技术技能人才在"器物"层面的完善,更要注重其在"价值"层面的塑造。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和"三全育人"的创新之举,将助推职业教育构建新的育人模式。然而,现实中职业教育课程思政面临工具理性膨胀和价值理性式微的二元矛盾,这种价值危机对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价值向度、价值维度及价值旨归构成威胁。未来,亟须通过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教育"社会性"逻辑、教育"人本性"逻辑、教育"历史性"逻辑与教育"实践性"逻辑,发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的特殊功能,进而助推职业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根本任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静芳  
高校"课程思政"内化过程围绕"政治立场"与"人才培养"两个维度展开,其重点在于渗透与融合。高校要以革新理念为前提,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关键,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深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学革新,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融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海洋  
新时代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而"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则是其持续深入落实这一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选择实践形态,需要将学科知识功能间的多维转换、育人要素与育人主体间的协作创新、以倒逼机制推进高职院校的深化改革、利用"大数据+教育"的精准思维,作为具体选择理路,以推动"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发展,开创新时代高职院校育人发展新局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杨晓珍  王文权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单一化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三重属性,从不同层面全方位覆盖学生的思政教育,基于课程内在特征提取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与各类课程乃至校园生活融于一体,潜移默化地推进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成效。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它的可接纳性,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创造这种接纳性。其实践路径是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与校园生活相融合。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鞠成晓   李红岩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高质量财会类人才,应遵循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深入开展专业思政研究。针对财会类课程思政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专业思政新的解决方案,即“点—线—面”模型(PLS模型)。创设描述了“课堂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由部分到整体的演进逻辑,建构展示了“专业思政—课程思政—课堂思政”由整体到部分的实践路径。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演示PLS模型的闭环运行场景,为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的演进提供可视化解决方案。文章基于课程思政拓展了专业思政的研究思路,厘清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之间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为构建专业思政新格局提供可行范式,为其他学科的专业思政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丽华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成了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合力,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载体。时代需求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前提,理论依据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基础,原则规定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关键,路径设计是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核心,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内在理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