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3(1644)
- 2022(1488)
- 2021(1449)
- 2020(1322)
- 2019(3001)
- 2018(3214)
- 2017(5438)
- 2016(3189)
- 2015(3734)
- 2014(3809)
- 2013(3873)
- 2012(3828)
- 2011(3765)
- 2010(3854)
- 2009(3732)
- 2008(3703)
- 2007(3359)
- 2006(3445)
- 2005(3440)
- 2004(2946)
- 学科
- 图书(10235)
- 书馆(9728)
- 图书馆(9728)
- 管理(8788)
- 济(8357)
- 经济(8335)
- 工作(6070)
- 业(6010)
- 企(4965)
- 企业(4965)
- 中国(4722)
- 学(4371)
- 读者(3985)
- 制(3431)
- 农(2994)
- 地方(2816)
- 财(2736)
- 银(2612)
- 银行(2612)
- 教育(2608)
- 方法(2600)
- 行(2576)
- 和(2575)
- 络(2563)
- 网络(2563)
- 化(2531)
- 图书馆学(2288)
- 自动(2286)
- 自动化(2286)
- 网络化(2262)
- 机构
- 大学(46306)
- 学院(40274)
- 图书(20507)
- 书馆(20030)
- 图书馆(20029)
- 管理(15663)
- 研究(13010)
- 济(12565)
- 中国(12045)
- 经济(11998)
- 理学(11685)
- 理学院(11506)
- 管理学(11182)
- 管理学院(11046)
- 京(10266)
- 江(9456)
- 大学图书馆(8817)
- 州(8446)
- 范(8436)
- 师范(8390)
- 财(8109)
- 中心(7600)
- 科学(7515)
- 北京(6851)
- 师范大学(6436)
- 所(6332)
- 省(5964)
- 信息(5667)
- 财经(5619)
- 农(5390)
共检索到886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冯玲 莫启仪
1过程讲述2020年6月24日,与东莞图书馆结缘十二载的“老”读者吴桂春到总服务台退销读者证,但一直摩挲着读者证不想放手。馆员王艳君看出了吴大哥对这张读者证的不舍,便与他亲切地攀谈起来。吴大哥吐露了自己的故事:“我从2008年开始到图书馆看书了,只要不上班都会过来。这里书很多,环境很好。我是真舍不得。
关键词:
东莞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肖希明
农民工吴桂春先生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很难得地让图书馆成为一个新闻事件的主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上一次图书馆登上热搜大概是八九年前杭州图书馆允许拾荒者进馆读书的事。两个故事的主题、主角其实大体相同,都是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温情互动的故事,都很感人。感动之后,作为图书馆人,我们还应该思考点什么呢?我想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关键词:
东莞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胡吉明 阳巧英
“读者留言东莞图书馆”是现象级的图书馆叙事案例,文章以故事社会学为理论框架,结合文本分析法,探究这一案例的生产、传播及其意义再生产,为后疫情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新冠疫情的爆发、农民工的身份建构、东莞图书馆的职能定位是故事生产的关键所在;图书馆界、社会公众在故事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并通过专业研讨、转发、评论与回复等形式进行故事意义再生产。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柯平
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先生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1])引发社会热议,这是疫情以来最值得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呼唤推进全民阅读的强烈反响,也是最值得图书馆人骄傲的坚守岗位、积极主动奉献社会所得到的高度评价。这一事件值得人们充分认识并思考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作用与地位。1重视弱势群体接受社会教育的权利一位农民工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这让我想起双目失明的阿根廷诗人、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所说:“在我的黑暗里,那虚浮的冥色;我用一把迟疑的手杖慢慢摸索;我,总是在想象着天堂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熊军 李英 纪伟 曹婷 郭春燕 黄伟群
文章概述深圳地区图书馆"励读计划"的发展、实践及成效,分析其作为公共图书馆信用服务的创新模式。励读计划以不断推进的配套技术发展为支撑,融合信用办证推广、阅读推广服务以及多形态借阅服务等,全方位构建阅读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资源使用效能,在信用借阅服务的体系建设方面具有借鉴意义。为适应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城市定位与粤港澳大湾区区位格局,"励读计划"持续创新方向包括:构建文旅体娱跨界阅读圈;构建个人、学校、家庭、社区阅读服务网络;分级培养阅读推广人才队伍;重视数字阅读和线上服务;试点信用积分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子舟
中国图书馆学教育走过了九十年历程,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20—1949年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开端及第一个繁荣期;1950—1977年为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二次繁荣并跌落的阶段;1978—2008年为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三个繁荣期及其走低与再兴。在对早期图书馆学学科形成过程以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与分析了中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认为未来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性发展应将专业注意力转移到"知识"上来;对以往丰富的办学层次重新进行定位;继承前贤"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的思想,使专业教育逐步形成中国特色。
关键词:
中国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教育 教育发展史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宾
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设步入关键期,从技术史角度梳理高校集成管理系统建设历史经验十分必要。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四十年来发展进程,总结了暨南大学图书馆从1985年至2022年开发、实施国内外四套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背景、选型过程及其效果与局限。发现暨南大学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探索起点与我国正式研制集成化图书馆系统的时间一致,与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一样经历过多次系统更迭。文章提出系统选型应贴合学校发展定位、以用户为中心、优化平台功能、重视开放设计、注重质量控制及凝聚专业馆员智慧等经验与策略。
[期刊]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作者]
许静波
"左倾"的"大跃进"是一段短暂的狂飙突进,图书馆也不可避免地参与其中。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了图书馆大跃进的时代背景,指出其必然性。一方面,"大跃进"推动了图书馆数量大幅增长,布局更趋完善,激发了技术革新和互助网络形成,优化了组织和人才结构,促进了读者服务的有效开展;但另一方面,业务重心畸形发展,对行业精英进行错误批判等各种激进举措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阻碍。
关键词:
大跃进 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莹华
社区普法讲座首先要解决"讲什么"、"给谁讲"、"如何讲"的选题定位、听众定位和内容定位问题。讲座的选题要贴近居民"三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话题和重大节日、贴近社会时政和市、区的具体情况,以此诠释法律、法规。中小型图书馆可通过联合本市司法界、法学界争取优秀的讲师资源支持,通过联合机关、社区争取听众资源支持,通过联合媒体扩大影响。
关键词:
学习型城区 中小型图书馆 社区普法讲座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海英 王艳贞
2021年7月20日,一场特大持续强降雨突袭郑州,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道路积水、交通阻断,不少市民被困。暴雨面前,郑州图书馆(以下简称"郑图")勇担社会责任,在做好场馆应急措施的同时,第一时间做出"郑图不闭馆,为市民读者彻夜守候"的决定,通过微信、微博、新闻媒体等渠道向市民群众传递信息,为受困群众提供热水、电源、网络、简餐和夜间休息场所等服务。
关键词:
图书馆 地铁站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洪 肖鹏
文章以《图书馆论坛》数字人文来稿为数据源,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结合新兴科技技术成熟度曲线图,简要回顾"数字人文"专栏设置近两年来的情况,归纳出当前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四个特点:数字人文正成为学术型图书馆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但大部分图书馆处于数字人文的迷茫期;不同领域的学者和图书馆员在数字人文研究课题上的深度合作稀缺;数字人文存在泛化危机,正在"标签化";数据开放、共享和联合情况不尽如人意。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数字人文走向成熟期的四个基本原则:数字人文应以"人文"为中心;"数字"与"非数字"平衡;问题意识与数据意识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的开放性、可验证性与可迭代性。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冯晴 汪莉莉
在调研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读者网上留言平台的基础上,对高校图书馆读者网上留言平台的读者使用和系统管理两个模块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杨璐嘉
在中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史上,彭斐章先生以其丰硕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为图书馆学、目录学、社会科学情报学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九十自述》为中心,对该书的内容形式、整理特点及其丰富的史料价值与学术内涵等方面予以探讨。在此基础上,梳理回望了彭斐章先生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贡献,以期传承弘扬彭斐章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并立足于当下的目录学学科发展现状,提出对学科未来发展、教育的思考探索。
关键词:
彭斐章 口述史 图书馆学 目录学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万寿点墨
历史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改革开放的30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这段特殊的时期浓缩了太多内容,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总结、铭记和思考。以理性的视角回望过去,我们才能透过所有的悲情与振奋,懂得扬弃和坚守,才能站在新的起点上去实现更加宏大的目标。回望改革开放的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