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25)
2023(12630)
2022(11229)
2021(10752)
2020(8917)
2019(20431)
2018(20518)
2017(38737)
2016(21632)
2015(24599)
2014(25060)
2013(24656)
2012(22548)
2011(20265)
2010(20605)
2009(18608)
2008(18166)
2007(16002)
2006(14081)
2005(12602)
作者
(62536)
(51328)
(51238)
(48970)
(32760)
(24961)
(23517)
(20353)
(19730)
(18628)
(17950)
(17252)
(16491)
(16305)
(15945)
(15724)
(15698)
(15257)
(14816)
(14761)
(12953)
(12898)
(12317)
(11849)
(11738)
(11581)
(11497)
(11377)
(10466)
(10224)
学科
(82632)
经济(82532)
管理(60470)
(54407)
(45551)
企业(45551)
方法(35151)
数学(29571)
数学方法(29176)
(22732)
中国(22231)
(21958)
地方(20737)
(20168)
业经(18506)
理论(16709)
(16581)
农业(14974)
教育(14860)
(14235)
(13325)
贸易(13312)
环境(13114)
(12832)
(12820)
财务(12761)
(12753)
财务管理(12725)
银行(12708)
技术(12559)
机构
大学(300622)
学院(300389)
管理(116602)
(109269)
经济(106263)
理学(99752)
理学院(98560)
研究(98168)
管理学(96752)
管理学院(96204)
中国(73228)
(65061)
科学(63289)
(51802)
(49861)
(47349)
(46644)
中心(45914)
研究所(45104)
业大(43988)
(43688)
师范(43302)
北京(41530)
财经(40968)
(38820)
(36886)
农业(36160)
(36053)
技术(34752)
师范大学(34668)
基金
项目(201353)
科学(156284)
研究(151214)
基金(141377)
(122352)
国家(121207)
科学基金(103315)
社会(90716)
社会科(85520)
社会科学(85497)
(80950)
基金项目(75423)
教育(70965)
(67694)
自然(67194)
自然科(65501)
自然科学(65485)
编号(64961)
自然科学基金(64246)
资助(58216)
成果(53947)
课题(45495)
重点(45261)
(43254)
(43253)
(41338)
项目编号(39530)
创新(38401)
科研(38242)
大学(37999)
期刊
(127788)
经济(127788)
研究(90148)
中国(62765)
学报(47745)
教育(45408)
科学(43121)
(42214)
管理(41905)
(39546)
大学(35543)
学学(32555)
农业(29129)
技术(28125)
(25134)
金融(25134)
图书(21641)
业经(21424)
财经(18943)
经济研究(18335)
(16050)
问题(16015)
理论(15605)
书馆(14940)
图书馆(14940)
实践(14686)
(14686)
科技(14390)
(14291)
(14274)
共检索到4497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祥辉  
博士生研究场域作为兼具“学术规训”与“知识探究”功能的场所,是专业社会化普遍规律与学科文化差异特征相互交织的产物。结合布迪厄场域理论与韦伯理想类型法,对书斋、实验室、田野与数字网络四大研究场域进行多案例考察。研究发现,不同研究场域因空间形态的差异,直接规定了博士生关系网络联结、研究惯习形成、文化资本积累与角色身份建构的性质与进程。基于此,研究建构出一个类型学整合框架,并提倡在博士生教育研究中“把研究场域作为方法”,重新认识到博士生专业社会化是联结制度规则与主体行动的成长叙事。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蓉英  邱均平  
从知识网络的类型入手,提出知识网络的分类原则及方法,详细探讨知识网络的各种类型,特别是对广义知识网络和狭义知识网络的类型及其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沈文钦  
本文认为,纯学术观的两个源头分别是古希腊和启蒙时代的德国。启蒙时代的学术观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但又有所拓展。基于这两个时代的观念,可以分离出纯学术观的三种意涵。首先,这一观念认为知识本身即是目的,具有内在的价值,它强调知识的非实用性,这种观念也是古典自由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其次,纯学术观是一种自我合法化的话语,它强调学术或理性作为一个领域的独立性,拒绝用经济、政治的标准来衡量学术,它同时也是学术自由的学理依据;最后,为学术而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人的职业伦理,它强调的是“科学动机”的非功利性,要求学者将学术研究摆在第一位。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焦磊  谢安邦  赵军  
近年来,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张引致社会各界对博士生培养质量及就业问题的广泛关注。美国博士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也遭遇了同样的困境。在此境况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推行了"综合性研究生教育与研究训练"项目,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创造一种新的博士生培养"范式"。美国大学在该项目的推动下,着重培养博士生的"六维"跨学科能力,并构建了完善的跨学科能力培养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永伟  陆汉文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缺乏,成为阻碍脱贫攻坚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将其作为同质性与先验性问题讨论,未能系统解释并揭开问题发生机制的"黑箱"。文章聚焦于类型学的分析思路,用个体与社会互动线索贯穿全文,立足贫困人口是否存在发展"需求",构建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缺乏类型的初步框架(第一层次)。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贫困人口在扶贫场域中的实践特点,将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个体嵌入到脱贫攻坚的社会实践中(第二层次),归纳出内生动力缺乏的四种常见类型:目标缺失型、文化取向型、信心不足型以及"等靠要"型。在对不同类型内生动力缺失问题开展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构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培育策略。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丁国胜  彭科  王伟强  焦胜  
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等宏观背景下,如何理解存在于当前与历史中的各种乡村建设实践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基于乡村建设者的视角,对中国乡村建设实践展开类型学考察,将它们划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即:政府主导型乡村建设、农民内生型乡村建设和社会援助型乡村建设,并从乡村建设的目的、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各类型乡村建设的特征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类型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情况及现实发展面临的挑战,指出未来应走向一种合作治理的乡村建设模式,鼓励政府、农民和社会的相互合作,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赵嘉路  贾晓明  
采用半结构访谈对14名在读学术型博士生进行了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得出四个促进博士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构建出促进博士生专业认同的模型。研究发现,读博基础、内部影响因子、外部影响因子、博士身份认同是博士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通过交互作用促进博士生专业认同的提升。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何峰  胡晓阳  贾爱英  
自"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启动后,国内高校在读博士生以"联合培养"方式赴国外学习和开展研究,成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以北京大学的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为研究样本,归纳和总结其留学期间的学术活动,分析和探讨了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公派留学效益、做好公派留学工作的有关建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世光  
"学生的探究"与"专家的探究"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探究教学史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在近代以来的几次探究教学思潮中浮现并逐步展开。近十年来,我国对此格外关注,并基于我国的国情给予了回应。这个问题离不开特定的情境,不可能有终极的、普世性的答案,而且,它在理论上的回答与探究教学实践有时是冲突的。学生的探究与专家的探究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夸大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可能误解学生的探究,也可能曲解专家的探究。归根结底,这个问题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醒我们,要随时注意反思和调整探究教学的方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函颖  徐蕾  
参与科研项目是博士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对M大学工科师生的质性研究发现,工科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和培育性项目。三类科研项目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工科博士生与导师的师生关系会因科研项目的目标、历时、经费使用、评价等类型差异在主体间性、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主观期望匹配度等维度上呈现出不同样态。此外,工科科研项目中的博士生师生关系还受知识生产逻辑、市场逻辑、科层逻辑和伦理逻辑的共同形塑,多重逻辑之间的交互关系在M大学中趋向于“微妙的平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汪雅霜  熊静漪  
通过使用自编《博士生求学动机调查问卷》,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某"985工程"大学博士生的求学动机类型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博士生求学动机主要分为社会驱动型、工作驱动型、学术驱动型和理想驱动型这4种类型。学术驱动型和理想驱动型是当前博士生主导性求学动机类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吕光斌  
民国时期,从事中国教育研究的留美学生撰写了6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探讨了中国教育问题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研究根植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学术场域之中,深受美国各时期教育研究理论取向的影响。这批学术成果的研究理路,呈现出历史取向、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取向、教育测验实证化取向的发展路径,以及"中国主题-中国材料-西式理论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研究范式,表现出突出的问题意识,展现了留美学生学以致用的现实关照,在中国教育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胡天助  
博士职业选择趋向多元化,使博士生教育面临一些挑战。聚焦"学生成功"是应对挑战的新转向。界定"学生成功"不再是传统习惯上以获得学位证书为依据,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教育结果与教育经验获取。因此,"学生成功"的要素、衡量标准、促进举措将是多元化、系统性的。麦吉尔大学认识到博士生教育存在的弊端,丰富"学生成功"内涵,聚焦学生可转移技能与健康,继而制定了"学生成功综合模式"。该模式内含学术、福利与学生生活、职业与专业发展三个方面,并凸显一些实施成效。"学生成功"是博士生教育的新旨趣所在,对我国博士生教育有重要启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蒋承  刘霄  
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意愿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社会问题。基于精英阶层再生产理论和代际传递理论,本文利用北京26所高校2629份博士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再生产”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博士生在学术领域的再生产现象及其再生产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并比较了不同博士生再生产路径。主要的研究发现有:首先,父辈为非精英的博士比父辈为精英的博士更愿意从事学术职业;第二,位于社会阶层两极的非精英群体中的下层阶层和精英群体中的政治精英,进入学术领域的意愿较强;第三,所有阶层进入学术职业的意愿由高到低的排序为下层阶层、政治精英、技术领域非精英、工人阶层、政治领域非精英、商业领域非精英、学术精英和商业精英;第四,政治精英与下层阶层学术职业再生产的实现路径不同——政治精英子女通过将政治资本转化为学术资本的“代际资本转化”方式,而下层阶层子女则多通过“自我生产”,实现学术资本的初始积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圣  张艳宁  侯俊  晁小荣  
为加快"双一流"建设,需要注重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建立健全招生计划动态调节机制。从动态管理模型的构建原则、组织机制、测算体系和测算方法进行解构和剖析,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站在深化改革加快学科建设的高度,构建科学合理、易行有效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方式,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