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6)
- 2023(10278)
- 2022(8229)
- 2021(7515)
- 2020(5863)
- 2019(13175)
- 2018(12571)
- 2017(23440)
- 2016(12331)
- 2015(13203)
- 2014(12761)
- 2013(12513)
- 2012(11496)
- 2011(10380)
- 2010(10237)
- 2009(9670)
- 2008(9472)
- 2007(8224)
- 2006(7216)
- 2005(5904)
- 学科
- 济(51854)
- 经济(51791)
- 业(36422)
- 管理(33539)
- 农(26995)
- 企(25755)
- 企业(25755)
- 方法(20186)
- 农业(18270)
- 数学(16783)
- 数学方法(16650)
- 业经(15923)
- 中国(13712)
- 财(12690)
- 学(12100)
- 地方(10434)
- 制(10367)
- 贸(10121)
- 贸易(10119)
- 易(9811)
- 银(8420)
- 银行(8388)
- 融(8312)
- 金融(8312)
- 发(8047)
- 行(8009)
- 理论(8007)
- 环境(7858)
- 技术(7521)
- 策(7417)
- 机构
- 学院(180582)
- 大学(178762)
- 济(74266)
- 经济(72890)
- 管理(68410)
- 理学(60593)
- 研究(60229)
- 理学院(59921)
- 管理学(58971)
- 管理学院(58655)
- 中国(44724)
- 农(39891)
- 科学(38032)
- 京(35343)
- 财(32837)
- 业大(31485)
- 农业(30462)
- 所(29351)
- 中心(28204)
- 研究所(27218)
- 财经(26957)
- 江(25471)
- 经(24663)
- 经济学(23928)
- 范(23824)
- 州(23576)
- 师范(23491)
- 经济学院(21814)
- 院(21268)
- 北京(21130)
- 基金
- 项目(130041)
- 科学(103031)
- 基金(96416)
- 研究(91722)
- 家(86068)
- 国家(85246)
- 科学基金(72830)
- 社会(62459)
- 社会科(58881)
- 社会科学(58869)
- 基金项目(51947)
- 省(51152)
- 自然(46807)
- 自然科(45737)
- 自然科学(45721)
- 自然科学基金(44903)
- 划(42846)
- 教育(40554)
- 资助(36410)
- 编号(35275)
- 重点(29511)
- 发(28517)
- 部(28251)
- 创(27777)
- 成果(27242)
- 国家社会(26658)
- 创新(25839)
- 科研(25058)
- 计划(24237)
- 教育部(24143)
共检索到2503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震 吴金辉
对于水系发达的徽州而言,堪舆学“观水”理论在村落选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堪舆学的视角下,对“观水”活动的主要观测对象“水口”与“水势”进行研究:从“藏风聚气”“形势说”理论出发探究“水口”对村落基址选择的影响;从“五星”理论出发探究“水势”与村域选址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水口”能够影响村落大布局(整体布局)的界定以及小布局(建筑布局)的面积,“水势”影响村落小布局(建筑布局)的选址界定以及面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松 张小军
以徽州地域119个中国传统村落(截止到2016年底)为样本,通过实际调研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过程。根据旅游开发的主体力量,徽州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经历了自主探索(1979—1996年)、外资注入(1997—2011年)、整合提升(2012年至今)三个演变阶段,各个阶段在旅游开发模式、经营组织方式、产品类型、品牌形象、经济效益、利益主体关系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零星分布(点状)—南北组团(板块)—全域扩散(面状)的演进态势。研究表明,村落自身禀赋作为基础性力量,市场需求作为决定性力量,政府政策和管理作为主导性力量,交通改善、节庆促销、精英人士等支持因素作为促进性力量,共同推动着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强 王爱 储金龙 黄超伟 余浩然 Chan EME
[目的]全面评估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基础及阶段性特征,是有效引导农旅融合、农民创收和农居焕新的重要路径。[方法]以古徽州四批次12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EVM法对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可视化模拟,全面探讨不同视角、不同方向下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结果]基于非参数空间统计方法,既能较好地刻画旅游竞争力整体分布的规律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又能优化样点数据的评估误差。[结论]总体上看古徽州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旅游市场环境、相关配套设施、文化物质环境较好;传统村落旅游竞争力呈现出圈层化的分布格局,北部以徽州区为主、南部以婺源东部地区为主的两大核心区已然形成;各侧视图的空间形态以及典型方向的剖切线,均呈现出明显的“中心-边缘”的空间梯度分布态势,同时也表现出空间上的跳跃和突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叶家珏 刘瀚 张俊
古徽州地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保护最为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历史文献梳理、GIS空间分析、地统计等方法对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进行解构。传统村落外部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网络状和枝状发展特征,规模上具有明显的集中性与等级性,形态上趋于均衡分布。在内部空间序列上,揭示了传统村落的核心空间、街巷空间、水口空间、滨水空间的组织规律,发现传统村落的发展深受聚族而居的宗法社会结构、天人合一思想、深厚的宗族观念等影响。最后,基于特征认知,探讨传统村落空间组织与自然环境、区位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了传统村落空间演化的驱动机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汪天颖 陆林 路幸福
Urry提出的"游客凝视"是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分析工具,"凝视"是一个多利益主体参与互动的复杂系统。徽州村落是徽文化的符号和标志,徽州村落旅游凝视的主体是游客和东道主,客体和核心是物质指向与精神指向的文化符号,两主体依托文化符号产生互动,而对文化符号的认识层次较浅。安徽黟县的西递、宏村、南屏具有丰富的徽文化特征吸引物。在案例地采用定量的问卷调查、定性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方法收集资料,分析相关定量和定性资料,并对相关网络文本及图片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徽州村落旅游中的游客凝视行为及东道主凝视行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目的]传统村落一直以来是城乡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地域特色明显、类型突出的单个村落,研究结果多为"地方性知识",缺乏"整体社会知识"的解释,文章分析了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揭示了区域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结合区域资源文化特色,提出古徽州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的构想。[方法]选取古徽州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构建了古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属性数据库,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统计方法进行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定量化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古徽州地区的传统村落在区域宏观层面基本呈现凝聚分布状态,从县区尺度来看,传统村落的分布较为集中,但集中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分布在黟县、歙县和婺源,且各县域之间分布不均衡,在进行核密度估计后,发现黟县、徽州区和歙县的密度较高。[结论](1)古徽州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区域环境、地形地貌、交通以及较为滞后的社会经济,成为传统村落能够保存至今的重要屏障。(2)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应当立足于区域徽文化的资源本底,加强区域旅游协作,提升竞争力,运用系统性思维,形成区域整体性保护发展意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唐赛男 王成 张昶 裴男才 王子研 段文军 孙睿霖
【目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开始向外扩张,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延续传统乡村植物景观特色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方法】为了解村落外扩对传统村落植物景观的影响,本文以广州3个传统村落为例,调查村落居住区范围内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村落传统区与扩展区的植物景观特征差异。【结果】(1)无论是传统区还是扩展区,庭院林的绿色贡献率均为最大。(2)从传统区到扩展区,植物种类更加丰富,数量增多,植物生活型结构趋于灌木化。(3)从传统区到扩展区,人们对植物功能的关注由生态和食用开始向观赏转变。(4)传统区优势植物是榕树、木棉等风水树种,龙眼、黄皮、菠萝蜜等食用果树,麻楝、构树、绿竹等生态树种。扩展区优势植物是风水树榕树,龙眼、黄皮、番石榴等食用果树,紫薇、鸡蛋花等观赏树种,小叶榄仁、香樟、绿竹等生态树种。整体植物景观风貌由自然化、果树化向观赏化、城市化转变。(5)从传统区到扩展区,风水林和水岸林的绿量贡献率大幅减小。(6)乔木占比对传统区和扩展区的植物绿量都具有积极影响。传统区中,生态型和食用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扩展区中,生态型植物越多,植物景观类型绿量贡献率越大。【结论】本研究分析了村落外扩过程中植物景观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为外扩过程中的传统村落的植物景观建设提出了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丁雨莲 陆林 黄亮
随着恩格尔系数的平稳下降,中国家庭与休闲相关的消费在不断攀升。文章从丽江大研古城沿街店铺经营业务入手,搜索大研古城的文化休闲旅游符号,分析其形成机制外在动力机制有休闲时代的即将到来、市场需求的拉动;内在动力机制有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政府决策因素。对比丽江大研古城和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徽州古村落,探讨不同文化背景的遗产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特征文化休闲旅游和文化观光旅游。文章认为,在休闲时代到来之际,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文化型遗产地应冷静对待,避免盲动,做出适合自身文化本底的正确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信 李王鸣
聚焦区域视角下的传统村落风貌,提取"村落建筑"、"村落格局"、"村落地形"、"村落产业"、"村落文化"五个风貌单要素,构建传统村落风貌评价体系,引入ESDA方法定量分析,找寻区域空间内小范围集聚分布的风貌组群。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丽水市域内的172个已经成功申报或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确定以典型风貌类型、风貌集成廊道、风貌分区为主体的区域传统村落风貌组群结构。研究结果发现,丽水市传统村落风貌在小范围空间内体现出较强的同质化特征,在较大尺度的分区中体现出差异化特征,在整个区域环境中显现出共性特征。
关键词:
区域视角 传统村落 风貌组群 空间特征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清鋆 余压芳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多自上而下、由外到内进行,以政策、行政管理、技术等为支撑,传统村落的发展则多为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以市场、资金、项目等来推动,保护往往滞后于发展,而具体实施工作却要将两者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达到普遍认同,在欠发达、资源密集地区难度非常大。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大量调研和实践总结,提出了传统村落大保护观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中国传统村落 大保护观 发展 平衡 贵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余汝艺 梁留科 李德明 朱红兵 朱生东
为认识旅游—社区互动机理,以人类生态学中人类社会组织与生物种群具有相似性的思想为切入点,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物种入侵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解读古村落社区中因旅游种群入侵而引发的空间社会秩序重组过程。研究认为,"旅游—古村落"空间社会过程可解读为:旅游种群入侵到古村落社区,与社区种群发生生态位重叠;在生态学竞争排斥法则作用下,社区种群被旅游种群挤出古村落核心区,而在古村落社区边缘重新安家,旅游种群继替社区种群迁出后留下的生态位空间;最终,古村落社区以宗祠为中心的宗法型空间重组为古村落旅游核心区、官川新区、政务新区等构成的旅游化空间格局。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李 赵鹏军 张超荣
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亟待进行相应的理论建设以指导实践。通过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源头——遗产保护理论的回顾,以及对国际遗产保护视野中的与传统村落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进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以维护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为目标,以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关注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功能用途、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的持续变化,建立协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机制。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遗产保护 遗产管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鲜鲜 何发 张大鹏 杨灿灿 陈智慧 张婷 黄丹妮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萍 王倩 Chris Ryan
旅游影响一直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是研究旅游影响的重要途径。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齐云山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运用SPSS、CATPACTM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从居民与游客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给齐云山居民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影响,以及居民对旅游业所持的态度。文章着重于探讨居民对于因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村落影响的感知,以及他们对于当前旅游影响的评测和对未来旅游发展的期待。
关键词:
旅游影响 居民感知 道教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蒙涓 邓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谐人居环境、朴实民风的传统村落需直面城市化对乡土地方性的挑战。村落中具有紧密联系的内部要素村落、家族、地缘、血缘等不断与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变化和重组驱动。选取广东连州市畔水村为研究案例,分析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传统村落美丽重构与振兴的重要途径,认为关键在于: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功能及更新;完善产业发展,实现内生增长;拓宽社会网络的流动性。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美丽重构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