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94)
- 2023(3795)
- 2022(3180)
- 2021(3218)
- 2020(2443)
- 2019(5794)
- 2018(5421)
- 2017(9713)
- 2016(5578)
- 2015(6545)
- 2014(6422)
- 2013(6225)
- 2012(6000)
- 2011(5339)
- 2010(5262)
- 2009(4763)
- 2008(4404)
- 2007(3817)
- 2006(3385)
- 2005(3160)
- 学科
- 济(20747)
- 经济(20736)
- 业(14405)
- 管理(11558)
- 企(11553)
- 企业(11553)
- 农(8446)
- 学(8134)
- 地方(7644)
- 农业(6321)
- 业经(5520)
- 方法(5413)
- 中国(5381)
- 镇(4809)
- 理论(4802)
- 财(4594)
- 数学(4534)
- 教学(4433)
- 乡(4405)
- 乡镇(4387)
- 乡镇企业(4387)
- 数学方法(4352)
- 中小(4340)
- 中小型(4340)
- 小型(4340)
- 小型企业(4340)
- 教育(3926)
- 发(3575)
- 农业经济(3396)
- 经济学(3297)
- 机构
- 学院(75270)
- 大学(74644)
- 研究(26120)
- 济(25119)
- 管理(24768)
- 经济(24360)
- 理学(20926)
- 理学院(20536)
- 管理学(20093)
- 管理学院(19933)
- 中国(18259)
- 科学(17552)
- 京(16474)
- 范(15289)
- 师范(15195)
- 所(13198)
- 江(12615)
- 中心(12469)
- 农(12467)
- 师范大学(12452)
- 研究所(11995)
- 财(11377)
- 业大(10804)
- 州(10480)
- 北京(10142)
- 教育(9723)
- 农业(9692)
- 技术(9675)
- 院(9266)
- 财经(8924)
- 基金
- 项目(49452)
- 研究(39367)
- 科学(37883)
- 基金(32599)
- 家(27751)
- 国家(27441)
- 科学基金(23156)
- 社会(22395)
- 省(21305)
- 社会科(20953)
- 社会科学(20949)
- 教育(19160)
- 编号(17975)
- 基金项目(17871)
- 划(17462)
- 成果(15384)
- 自然(14526)
- 自然科(14123)
- 自然科学(14121)
- 自然科学基金(13826)
- 课题(13116)
- 资助(12282)
- 重点(11524)
- 年(11431)
- 发(11421)
- 部(10110)
- 创(10107)
- 规划(10044)
- 项目编号(9977)
- 性(9716)
共检索到1163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祝安顺
清末民初近代教育急剧转型,学制中如何处置"中学",尤其是使用了六百多年的科举指定教材《四书》成为时代难题。晚清新政在《壬寅癸卯学制》中以课程形式对《四书》做出了较为完整的大众化教育制度设计:目标化、分科化、课时化、序列化、数量化、适切化,并配以相对规范的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初步完成了传统教育内容的近代课程化。但清末民初国内外形势逼仄,"新旧""中西""古今"之学短期内无法调适,在阻止民间对《四书》课程新解读之后,晚清政府也不得不对此种制度设计加以修订、调整,终在1911—1912年政体变更之际,晚清和民国接续将废止中小学读经坐实,即使尊孔读经在1914—1915年得以短暂恢复,不久即被从学制中再次删除。此后,《四书》课程化以经传选读的形式在近现代中小学教材中持续呈现。晚清民初《四书》课程化结局是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造成的,然而其在教育变革中的课时竞夺失利是核心因素,评价虚置和课程创新不足则又加重了这一结果,但《四书》课程化的后续发展并未停止,仍然在不断的调适中。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鸥 吴小鸥
教科书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工具,还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伴随着新式教育发展,从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教科书中最早出现民主政治零星思想开始,清末民初教科书通过对现代政法制度的宣扬、对公民自治活动的引导和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提倡等维度呈现了民主政治的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民主政治话语体系,展现了理想化的民主政治图景,并具有那个年代特有的民主政治启蒙特点。正是通过小小教科书的大大启蒙,青年学生成为近代民主化力源并把握方向的新兴社会群体,而且教科书以其巨大的社会辐射力,使民主政治由少数知识精英群体关注而成为浸润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思想,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既有观念,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为辛亥革命的...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教科书 民主政治 启蒙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建福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杜成宪 阴崔雪 孙鹏鹏
古时童子在经过识字启蒙教育环节后,为何就能顺利学习"四书"?当今中小学生读"四书"的可能性又何在?通过从识字量、知识点、课程设置三方面的探究发现:童子在读完"三百千"后便基本克服了学习"四书"的文字障碍,"三百千"与"四书"知识点的重合在30处以上,两个轮次的"四书"课程设置分别规定了以克服文字障碍为主和以理解思想旨趣为主的分层课程目标,这就为古时童子识字启蒙后即学习"四书"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小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古时童子学习"四书"时的条件。经比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三百千"的识字量,发现在第二学段(3—4年级)结束时,小学生的识字量超过了"三百千"的识字量,鉴于小学生相关知识准备的不足,如要读"四书"似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为宜,顺序也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宜。
关键词:
童子 三百千 四书 识字量 课程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莫磊 陶玉婵
清末民初时期是云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云南会计的大发展时期。鉴于云南作为内陆门户的特殊地位,研究其会计演变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清末民初时期为切入点,主要从"完善账簿制度""改良中式簿记""银行簿记发展"三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云南会计的主要演变过程。研究贡献在于,揭示了云南会计演变中的鲜明特点,丰富了我国区域性会计发展史的研究文献,同时通过传承和弘扬云南地区会计历史文化和民族智慧,为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我国会计的新发展问题提出了抛砖引玉式的思路建议。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 会计史 簿记 演变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涛
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初中国银行业近代化因素的分析,肯定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进步作用,从中得出一些对当前金融体制改革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近代银行 民族工商业 近代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淑华 陈遇春
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办厂,新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与新式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兴办实业学校、实业教育的思潮涌起,职业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转型速度缓慢。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职业教育 实业学堂 转型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钱进 胡雪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成为当时的亚洲头号强国,日本的绘画和美育也迅速发展。此后,中国不断有年轻画家东渡日本求学西画和新式美育思想。文章结合时代背景,主要从日本绘画发展情况、国内对留学的政策、日本文化战略、经济和文化背景等几方面对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画家去日本留学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洋画 留日 选择因素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吴泽泉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在中国得以成立,与近代以来中国大学中美学课程的设置具有密切关系。清朝末年出台的《奏定大学堂章程》规定,工科建筑学专业须开设美学课。这是美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之始。这一设置是对于日本大学制度的模仿。《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文科各专业并未设置美学课,这反映出设计者对美学的性质与意义还缺乏了解。民国成立以后,当时的教育部门规定大学文科哲学、文学专业均须开设美学课。在教育部门的规定指导下,北京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文科专业纷纷设置了美学课,部分师范学校、美术专科学校也设置了美学课,美学逐渐成为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美学课的设置提高了美学的地位,刺激了美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有力推动了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形成。
关键词:
美学学科 美学课程 近代教育变革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潘燕桃 程焕文
本文梳理清末民初日本图书馆学传入中国的四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国人对日本图书馆的考察,维新变法时期日文"図書館"一词的传入,清末新政时期日本图书馆学论著的翻译与介绍,以及民国初年对日本图书馆学的研究。日本图书馆学的传入对中国图书馆学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图书馆"一词逐渐被官方认可并广泛使用;图书馆学研究由译著发展为国人自己撰写论著,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东洋式之图书馆"影响了当时中国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史 传播 日本 中国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小丽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川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在清末民初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既没有选择欧洲双轨学制类型,也没有移植美国单轨学制类型,而是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和开明大臣主持下,构建了一种"中间制"学制体系。即基础教育选择强调德行修养、人格养成的单轨制,高等专业教育力主学术一体、中体西用的双轨制。单轨制强调树德与做人,双轨制偏重功利与实用。中间制学制体系的形成有三个节点:一是壬寅癸卯学制从单轨到三轨的聚变,二是壬子癸丑学制对普通教育"文实"分科、体用合一的争论,三是壬戌学制引进吸收西方教育经验后的模仿、改良与本土化。中国学制形成的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石鸥 吴小鸥
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学迅速进入中国,科学出版物纷纷出现,但科学的传播却非常缓慢,这一现象直到甲午战争之后才被终结。新式学堂的大量出现,导致新式的科学教科书海量增长。当承载着科学新思想新学说的教科书被广泛传阅后,其巨大的启蒙影响力终于迸发出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科学启蒙大致经历了首倡期、鼎盛期和稳定期三个阶段。早期教科书促进了中国学术由四部之学到分科之学的转型,推动了中国科学由格致到科学的转变,加强了学术术语的规范和统一,推进了科学方法的确立,引介了科学常识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教科书 科学 启蒙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汪家熔
从《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看到和想到的汪家熔1日本在1997年10月初出版了一部1100页、重达2.5千克的大型工具书《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收录16046个款目。它是日本学者樽本照雄自1988年始,花9年苦功独立完成的。它称“新编”,缘由在此之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