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1)
- 2023(11551)
- 2022(9582)
- 2021(8718)
- 2020(6721)
- 2019(14976)
- 2018(14591)
- 2017(27426)
- 2016(14709)
- 2015(16011)
- 2014(16184)
- 2013(16031)
- 2012(15421)
- 2011(14351)
- 2010(14619)
- 2009(13452)
- 2008(13169)
- 2007(11794)
- 2006(10856)
- 2005(10309)
- 学科
- 济(84831)
- 经济(84761)
- 管理(36777)
- 业(35230)
- 地方(26369)
- 企(26078)
- 企业(26078)
- 中国(24067)
- 方法(23655)
- 数学(20421)
- 数学方法(20216)
- 农(19943)
- 业经(18067)
- 学(16383)
- 地方经济(16196)
- 农业(14133)
- 融(13537)
- 金融(13536)
- 制(13242)
- 财(13190)
- 银(12995)
- 银行(12978)
- 行(12704)
- 发(12655)
- 环境(11708)
- 贸(11487)
- 贸易(11473)
- 易(10932)
- 技术(9886)
- 和(9822)
- 机构
- 学院(217497)
- 大学(214279)
- 济(98778)
- 经济(96775)
- 研究(86127)
- 管理(74847)
- 中国(64716)
- 理学(62619)
- 理学院(61785)
- 管理学(60759)
- 管理学院(60341)
- 科学(51169)
- 京(46398)
- 所(44811)
- 财(44050)
- 研究所(40334)
- 农(37485)
- 中心(37402)
- 江(35613)
- 财经(33964)
- 经济学(31434)
- 院(31039)
- 范(30717)
- 经(30681)
- 师范(30385)
- 北京(30034)
- 业大(29897)
- 农业(28934)
- 州(27939)
- 经济学院(27814)
- 基金
- 项目(137581)
- 科学(108071)
- 研究(101852)
- 基金(97650)
- 家(85754)
- 国家(84985)
- 科学基金(71346)
- 社会(66299)
- 社会科(62869)
- 社会科学(62855)
- 省(55180)
- 基金项目(50539)
- 划(45974)
- 教育(45668)
- 自然(43310)
- 自然科(42257)
- 自然科学(42246)
- 自然科学基金(41474)
- 编号(39957)
- 资助(39549)
- 发(36777)
- 成果(33051)
- 重点(32032)
- 课题(30138)
- 发展(29843)
- 部(29708)
- 展(29342)
- 创(28580)
- 国家社会(27732)
- 性(27238)
- 期刊
- 济(125364)
- 经济(125364)
- 研究(73201)
- 中国(50311)
- 农(36424)
- 学报(33867)
- 财(32488)
- 科学(31837)
- 管理(30997)
- 大学(25649)
- 教育(25422)
- 融(25410)
- 金融(25410)
- 农业(24739)
- 学学(24367)
- 经济研究(21175)
- 业经(19825)
- 技术(19722)
- 财经(17883)
- 问题(15776)
- 经(15663)
- 业(12805)
- 贸(12034)
- 技术经济(11789)
- 世界(11702)
- 国际(10790)
- 商业(10701)
- 统计(10240)
- 经济问题(10197)
- 现代(10003)
共检索到355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立军
"西三角"经济圈未来十年应坚持"交通先行、资源互补、产业联动、由点到面、圈带辐射"的总规划路径发展。第一阶段以现有资源对重庆、成都和西安进行重点布局建设,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第二阶段着重发展城市群,增强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市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与周边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动;第三阶段要积极拓展"西三角"经济圈腹地,有效扩大圈域辐射范围,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继华 徐文莉
通过抚脉"气象经济的国际性走势",客观总结国际上现有的"几种范式的比较",特别是理性剖析"中国气象界的迟滞与彷徨"招致的现实困窘给我们的警示,文章得出如下结论:我国气象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近期宜为:"公益为主,兼营商业化"的澳大利亚模式;远期宜为:"公私有别"的"准美国模式"。
关键词:
气象经济 国际走势 迟滞与彷徨 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西南财经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课题组 郭仕利 丁祥宇 胡智勇
绿色发展是当今各国城市建设所坚持的道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初步规划阶段就把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定位为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转型,首先,从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三个方面对成渝地区绿色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逐年增加,各类污染源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水体质量改善明显,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但区域性污染、河流水质下降等问题较为突出。其次,选取成渝地区内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为成渝地区整个区域的绿色发展提供借鉴。最后,结合成渝地区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重点区域环境治理力度、构建区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路径,推动成渝地区迈入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新阶段。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晓蓉
如何通过"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以及城市集群的扩散和辐射效应,尽快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消除区域不平衡格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学术界和政策层面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发现,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另外,学术界也对构建"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可行性、路径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关键词:
“西三角”经济圈 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特殊功用愈发被中国经济理论界和政策层面认同之际,试图与这三大经济圈平起平坐的"西三角经济圈",在2009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先由代表递交议案,继而被媒体聚焦:将"西三角经济圈"打造成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级,以这三个城市为"经济增长中心",逐渐向周边地区传导,从而带动西部经济,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智洪 吴江
文章通过西三角经济区的界定及其基本区位的明确,结合西三角的自然资源禀赋、竞争优势互补、重庆、成都和西安三个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集聚、便捷式立体交通等现实基础的分析,探索西三角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战略思路,实现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导机构集中化、区域治理多元化和投资平台国际化的可持续战略发展。
关键词:
西三角经济区 城市群 重庆 成都 西安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邹东山
经济增长具有阶段性。经济增长的阶段性一定程度体现在保险业发展之中,并对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我国保险业处在初级阶段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波动性、周期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但不是自发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通过"有形的手"引领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新敏 张海燕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村级经济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也是整合农村资源、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文章指出了长三角地区在经过"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之后,村级经济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其发展的环境和形势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该地区村级经济的战略定位。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村级经济 定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平,杨友孝
随着珠三角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战略应运而生。建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泛珠三角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①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②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是组织创新、机制整合和框架重构。
关键词:
泛珠江三角洲 经济圈 发展战略 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芸 贝政新
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及耦合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耦合评价模型,设计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圈2008-2016年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但良性耦合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圈内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市,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水平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水平。据此建议各省市要因地制宜,重点考虑发展相对滞后的系统,通过结构性改革扩大复合系统的协同作用,同时整合各省资源优势,搭建长三角经济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建圈内"创新联盟",实现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崇举 吴华安 张宏丽
鉴于西三角经济圈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及其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的良好基础和现实差距,国家应尽早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本文从"一心双核多轴带"的城市群体系、立体综合通道网络体系、战略性产业发展与对接、信息共享及合作平台等方面构想了西三角经济圈内部融合的架构,并提出利用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为新增长极着力点、以圈内圈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的综合通道网络、以科教等社会事业发展支持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重庆地位提升构筑"一心双核多轴带"城市群体系、以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和以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居占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六大前,表现为工农互动、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党的十六大以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特征是:农业基础薄弱,仍是国民经济的弱质产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相脱节;公共资源配置不利于农村的问题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提出以下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统筹城乡规划和经济发展,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促的发展格局;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转市民步伐;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
关键词:
城乡关系 阶段性特征 城乡统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